【吳臣傳】(下)
土城中的守軍正是吳臣和他的親衛們,在吳臣選擇留下之后,他從土城的百將手中接過了指揮權,麾下除親兵外,尚有一百余名縣卒和五十余名曾經從軍的退役老卒。
吳臣征集了城中所有16以上60以下的男丁,命人日夜不停的加高土城東側城墻,同時拆卸房屋以備守城所需的滾石檑木。
至于城中的老弱婦孺則被吳臣疏散,向西前往最近的城池避難,城中男子都知道自己在為家人爭取時間,皆愿意與叛軍死戰,士氣可用。
叛軍一連七日都沒能突破土城這道扼住向西咽喉的關卡,后續趕來的叛軍增援部隊攜帶了大量的遠程武器。
陳勝大喜,淮南武庫已被叛軍奪取,這使得叛軍擁有了壓倒性的遠程火力優勢!
他即刻點起一千士氣較高的來援叛軍,在密集箭雨的掩護下向搖搖欲墜的土城發動進攻!
在抵御叛軍的進攻時,吳臣于城頭被流矢擊中,叛軍的蹶張弩力能穿甲,吳臣雖披掛雙層鐵甲,左肩仍被弩矢沒入兩寸!
他都如此,其余城中守軍更是死傷慘重,還能戰斗的軍卒尚不滿百人!
土城中的數百壯士已經自發的拿起了有些破損的武器,勉強讓城頭不那么空曠。
因傷口處理不及時,生銹的箭簇引發破傷風感染,吳臣當夜開始高燒不退。
饒是如此,翌日天明時他依舊堅持出現在城頭鼓舞士氣,猶如一桿定海神針,淮西小城牢牢釘死了叛軍的活路。
......
第十日,一千余淮西士兵趕至土城,將已經殺入城中的叛軍逼了回去,吳臣命人以火藥炸毀城關,徹底堵塞城門洞。
陳勝自知到了生死時刻,若不能向西打開局面,淮南叛軍勢必被稍后云集的平叛大軍圍剿在這尺寸之地!
數千叛軍精銳日夜猛攻,夜里火把舉成火龍,城外一片橘紅,山色清晰可見,每寸城墻都有攻守雙方的士卒在死命相搏!
吳臣命人在城中也燃起大火,以為疑兵!
不克。
土城成功阻擋住叛軍十七日連續猛攻,吳臣堅持到大軍到來的時候,他收到了會稽守共尉親率江東虎賁包抄叛軍后路,一舉擊潰叛軍主力,在土城外三十里處的谷地全殲叛軍的消息。
是夜,吳臣傷重不愈而亡,年僅三十三歲。
死后,吳臣的棺槨被運往咸陽,夏公黑夫親自為其扶棺,陪葬于自己陵墓旁,下葬之時,黑夫悲拗不止,痛哭流涕。
后追贈吳臣為衛尉,謚號忠信侯。
吳臣的三個兒子,長子吳回襲爵長沙侯(徹侯),先后擔任武信校尉、浙江郡尉、鎮東將軍等職;
次子吳正封余越侯,爵關內侯,調入中樞擔任五官中郎將;
三子吳平封閩越侯,爵關內侯,以平南將軍鎮守閩中(今福建福州),后吳郢鎮守閩中,吳平被調往夷州,為首任夷州都護。
張蒼對吳臣評價道:
二十年戎馬生涯,北抗匈奴,南定嶺南,西取巴蜀,東滅遺楚,吳臣為夏秦帝國奔走四方,立下不世功勛,更難得其廉潔奉公,愛民如子,無論夷夏都對他十分信服。
吳臣身為君侯之軀,自愿處險境而不避賊勢,據小城而成雄關,使江淮大地的百姓不至被叛軍荼毒,此其所懷甚廣也。
忠信侯是對吳臣一生的總結,攝政陵旁的大將軍靈位也是對其一生戎馬的最佳褒獎。
【后記】:
吳臣用他的忠勇為后人提供了一條發展道路,吳氏如前秦時蒙氏一樣,成為了世代良將輩出的軍功之家,吳臣、吳郢兩支吳芮的后代在關中和江南扎下深根,在此后數百年間的夏秦帝國歷史上,吳氏有著繞不過去的濃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