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經典誦讀(全六冊)
- 戴建業主編
- 1633字
- 2020-11-11 16:00:32
《國學經典誦讀》序
既然書名叫“國學經典誦讀”,還得先聊聊什么是“國學”。
我們很早就有“國學”一詞,古時的國學就是太學,即朝廷興辦的最高學府,后來也指書院講學藏書之所。今天大家常說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干的華夏傳統文化學術,與現在常說的哲學、文學、數學等不同,“國學”不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學科,廣義地說它是指整個中國傳統文化。
清代以前不會將傳統學術稱為“國學”,“國學”是與“西學”相對而言的,它是西學東漸以后的產物——因“西”而有“東”,對“他”而稱“我”。在與西學的對比中才凸顯了傳統文化學術的獨特性,面對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才發現保護傳統文化的緊迫性,傳統文化學術這才有了“國學”之名。
有些父母可能急切地想問,學了國學對我們的孩子有什么用?小孩將來很可能選擇理工科,學這些人文科學的東西干什么?不管你的小孩學什么專業,很多基本的人文素養是通用的,如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名校,都要系統地開設很多人文必修和選修課。一個人能否成才,不是一個純智力問題,而是主要取決于人的志向、心態、毅力和韌性,數學、生物、電腦、機械對它們無能為力,這些素質要靠人文科學來養成。即使培養純智力的因素,人文科學的作用也無可替代。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人文素養的確能讓人富于靈氣和詩意。國學經典能讓小孩想象更為豐富,感覺更為敏銳,觀察更為細致,它還能豐富孩子的語言,增強孩子的記憶。
另外,各民族的文化本質上是相通的,古人早就懂得“東海西海,心同理同”,受傳統文化的浸潤越深,接受西方現代文明就越容易。“五四”前后那一代學貫中西的大師,正是小時候對民族經典爛熟于心,后來學習西方文化才得心應手,這樣才有了他們那“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心胸與眼界。
這套書用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小學生呈現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既能豐富他們的文化歷史知識,又能全面提升他們的個人素質,也使他們逐漸樹立剛健進取的人生態度,還使他們能“坐言而起行”。
根據小學生接受能力與學習興趣,程度從易到難,解讀由淺入深。如前兩冊選篇較少,詩詞部分也只有品讀,沒有不易理解的注釋及翻譯。全套書內容從自然到社會,從群體到個體。如第一冊四個單元分別是“天地”“動物”“植物”“才藝”,遵循孔子“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的古訓,好讓剛上學的小孩認識大自然。第二冊四個單元分別是“佳肴美味”“日月穿梭”“季節輪轉”“建筑風物”,側重點也是自然變化與風味風物。三、四冊各單元分別為“善于學習”“和睦親友”“尊敬師長”“以誠待人”“了解時令”和“體萬物”“有智慧”“練勇氣”“展謀略”“長相憶”,第三冊的“和睦親友”“尊敬師長”和“以誠待人”,主要是讓小孩學習與群體相處,而第四冊的“有智慧”“練勇氣”“展謀略”等,則是講個體的長智和修身。五、六冊各五個單元,分別是“廣心胸”“拓思維”“當自律”“享生活”“嘆聚散”和“辨是非”“做自己”“有擔當”“通文藝”“富情思”,無論是“拓思維”還是“辨是非”,無論是“廣心胸”還是“有擔當”,最后還是要落實到讓每個孩子能成就自我——既成人也成才。
每一單元分為三講,每一講又分四個板塊:“名言佳句”用世代相傳的格言警句,作為該講內容的“關鍵詞”,學習起來便于把握要領,學習以后又有助于寫作;“詩詞誦讀”是與主題相關的經典詩詞,“國學”通常都偏于“意義”說教,詩詞誦讀則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意味”形象,在理解之中又加上體驗;“國學故事”選擇與主題相關的故事,這些故事既有益也有趣,讓小孩讀起來像看動漫一樣捧腹大笑;“知行合一”設計了一些活動和游戲,讓小孩參與其中并樂此不疲,讓他們從“知道”進而能“做到”,實現“知”與“行”的完美統一。
任何一個家庭,任何一個民族,有什么樣的后代,就有什么樣的未來。衷心希望我們的青少年朋友,修習《國學經典誦讀》以后,彬彬有禮卻不矜持拘謹,人格獨立而又敬業樂群,仁愛博雅而又豪邁奔放,博聞強識而又想象豐富,繼承傳統而又勇于獨創……
是為序。
戴建業
2020年5月17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