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出師不利
- 北宋大善人
- 開平閑麻蟲
- 2446字
- 2020-11-01 06:09:46
山澗的清晨雞犬相聞, 一大早兩父子早早起床。
陳老爹收拾了家里僅有的幾十個雞蛋,讓興奮之余的張小凡心里一絲絲愧疚。
他知道這幾十個雞蛋是存了很長時間,平時也舍不得吃,拿去集市換鹽巴的。現在去找叔叔借錢,這些雞蛋肯定是送叔叔了。
自己這一次出門,老頭一個人孤苦伶仃不知道怎么活?這半個多月因為養病殺了家里僅有的兩只雞。 “以后自己在大名府混出頭了,就回來接陳老頭出去享福。在這里他就是我唯一的親人。”
一百多里的路程,兩人走到傍晚才到縣衙。第一次見到古人實實在在的縣衙,張小凡很是興奮,跟想象中的衙門不一樣。門口沒有站崗的衙役,門外也沒有牌匾。縣衙門口一片開闊地,右側是三根木頭架起的一面大鼓。“應該這就是申冤訴狀的吧!”
陳老爹看著他一臉沒見過世面的樣子笑了笑“大名府可比這里大多了,村里的楊二狗在軍中效力,聽他說我們這清平縣衙還不及大名府一間酒樓大!”你在這稍作歇息,我去見你叔叔,說完朝縣衙里面走去。
過了十來分鐘,陳老爹陪著一位一身紫色長衫的老人向他走過來“哈哈哈,算來也有三年未曾見賢侄啦,來來來,進里屋坐,進里屋坐。”之前聽老爹說過,叔叔在年青時靠著鄉試,在清平縣衙做了近二十年的縣丞。這些年一直住縣衙,只在每年清明節的時候回村里拜祭祖先。可惜叔叔和叔母一直無后,所以也特別愛惜家里唯一的苗丁陳二癩。
張小凡跟在后面走入縣衙,看到的又是另外一副景象:進入前門是一弄天井,穿過天井就是縣衙大堂。大堂里中是一張長方形桌子,桌后擺了一張太師椅,后面左右靠墻四塊木板,上寫《肅靜》《回避》頭頂上方懸掛一方黑色牌匾,上書“明鏡高懸”大堂兩側是兩行圓凳,圓凳后面的木架上擺著兩排打火棍。穿過衙門大堂,右側是一扇木門,走進木門就是縣令和縣丞的生活區,走過一弄隔院就是叔叔的家了。
一個年約四十來歲的中年婦人正起身打量著張小凡,不用多想,眼前估計就是嬸母了。“嬸母在上,侄兒這廂有禮了。”張小凡說完雙手相合向嬸母鞠躬。這丫自從穿越到這個時代,好像改去了以前木訥的性格!或許知道在里沒有依靠,萬事只能靠自己。
“好好好,在自家賢侄不必多禮,幾年不見,賢侄可是越發惹人憐愛。呵呵。”
一家人在大廳八方桌前坐定,馬上就有一個十三四的小丫頭上前斟茶。“估計這就是書上說的可以買賣的使喚丫鬟吧?”張小凡暗暗揣測。眼前的叔叔看上去比老爹年輕不少,長年養尊處優和長年下田勞作區別很明顯。
“聽你父親說,賢侄打算去應天府?去了之后何以生計,賢侄可有主意?”
“現時馬上入冬,家里也沒有什么農活忙,我想去應天府碰碰運氣,看看能不能找點趁手的活計,也可以給家里補貼家用。”張小凡是真的不習慣說這些文言文,反正他們能聽懂就是了。
“那你現在過去應天府在沒找到活計之前該如何生計!吃穿用度這些可都要盤算好啊?古人云,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看得出來,叔叔確實很在意張小凡,畢竟自己無出,家里就是這么一個獨苗!傳宗接代的思想在這個時代可是普通老百姓的頭等大事。
“我別的沒有,力氣可有的是,哪怕去應天府砍柴賣也不會至于餓肚子。叔,您有所不知,其實我就是想著趁著現在年輕出去闖蕩一番,可不想著一輩子與農田為伍。”
“哈哈哈……好好好,我陳家兒郎有這份氣魄乃是大幸。我與家父一輩子也就這樣了,你還年輕,確實應該出去闖蕩一番,掙份家業,光宗耀祖。哈哈哈……。這樣,我和你叔母也商量過了,給你拿出二兩銀子做為你的盤纏,第一次出遠門,可是處處需要銀子的啊?”這時叔母從袖口拿出兩腚銀子放桌上。
一陣溫暖涌上張小凡心頭,在圖書館時他就了解過北宋時期的物價。在記憶里縣丞的月俸祿也就是一千五百文錢而已,折銀兩就是一兩半。這二兩白銀就相當叔叔給了他一個多月的工資,怎能不叫張小凡心懷感激?
“侄子先行謝過叔叔叔母傾囊相助,如他朝我有出頭之日,定當加倍奉還,以感激今日之天大恩情。”感激之詞從張小凡口中冉冉而出。
“哈哈哈……,一家人還談什么加倍奉還吖,賢侄出門在外闖蕩,切記家中還有老翁時時牽掛。他日賢侄有出頭之日,光宗耀祖,我們陳家也能時時刻刻挺直腰說話啦,哈哈哈……。”
當晚兩父子就被叔叔安排在偏廂房歇息。
第二天早飯過后,張小凡依依不舍的告別陳老爹和叔叔,獨自踏上去應天府的官道。
所謂官道就相當后世的國道,主要就是用于朝廷與地方的各種政務,經濟,軍事等公文信息傳遞,物資運輸,軍隊調動,官員調任與巡視的作用。
每一個州府都有一條通往京城應天府的官道。江陵府至應天府近1700里路程,靠雙腳走到猴年馬月!下個月就是皇帝傳詔立太子。張小凡沒那么傻,在官道驛站他花了一兩銀子雇了一輛馬車。日夜兼程,飛奔趕向大宋京城應天府。
一千七八百的路程八天就趕到了應天府。站在京城城門口,抬頭打量著城墻:十幾米的城墻上一隊隊身披鮮紅戰甲的兵卒來回走動。城墻閘門上方“應天”鮮紅大字。閘口駐扎著一隊士卒并沒有像電視里那樣檢查過往行人。
張小凡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自己考古專業,以前在書本上見到學到的,現在活生生擺在眼前怎么能不激動!恨不能有部攝像機把這一切記錄下來帶回后世:看看吧,這就是如假包換的真實宋朝京城!
走進城門又是另外一副景象:地上鋪的是長條形的大青石。兩旁擺攤賣菜的,熱氣騰騰的包子鋪,人聲鼎沸的酒樓 ,店小二的叫喚聲格外響亮。
人們的穿著也是五花八門:有絲綢長衫公子哥,也有穿著粗糙麻衣的汗衫老農,更多的穿著布質羅衫。婦女則穿著襦裙居多,頭戴各種各樣的冠飾,走起路來步履輕盈,姍姍作響,竟別有一番韻味。
張小凡在書本上了解過這個時期的宋朝非常繁榮,但是沒想到竟然繁榮至此!現在是宋恒宗二十一年,正是宋朝邊境太平,民間繁榮而又散懶的時期。
撫平激動的心情,張小凡走入路邊一間客棧,在樓上開了間房稍作休息,連日的日夜兼程也讓他頓感疲倦。
等到張小凡頭昏腦漲睡醒已是深夜時分。他起床走到臨街窗口,深夜的街上看不見一個行人,只有時不時傳來的更夫敲鑼聲“咣咣……天干物燥,小心火燭。”
“嘿,好熟悉的場景。”張小凡不由得想起了古裝劇。會心一笑,走回床頭順手摸了摸放枕頭底下的碎銀。瞬間臉都綠了!
“操!遭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