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對聯(lián)
書名: 大明青玉案作者名: 椒鹽傻蛋本章字?jǐn)?shù): 1998字更新時間: 2020-11-05 00:52:52
第一百四十三章 對聯(lián)
只見得崔則亮的船上掛著:“稻粱菽麥?zhǔn)蝠?,這些雜種,哪些沈江祭屈原。”
而沈江的游船上則寫著:“詩書易禮春秋,許多正經(jīng),何必催關(guān)問老子?”
催關(guān)問老子,是指的老子出函谷關(guān)時,關(guān)守尹喜催著兵士關(guān)城門,強留老子。
而這也是一語雙關(guān),指的是崔則亮、關(guān)常,這些解州才子。
沈江再一次解去心愁,與眾人又一起來到船頭喜笑著看著前面游船里崔則亮的反應(yīng)。
沒一時,前面的游船便把原先掛上去那個上聯(lián)給取了下來。
沈江、孟百康等人看著他們撤聯(lián)是笑得合不攏嘴!
這就算是又把他們贏下了!
孟百康哈哈樂道:“長臉!長臉!真給我們蒲州人長臉!”
在堤邊看熱鬧的一些蒲州文人、學(xué)子也都看到了這一幕。
而知道船上是崔則亮一行人的蒲州文人跟邊上的同伴也說著近日崔則亮等人如何在蒲州狂妄行事的事情。
而遠(yuǎn)處,也有幾匹馬也向這里奔了過來,好似也是急著過來看熱鬧。
崔則亮一行人還是不服,他們滿懷著怒氣齊齊走到船尾與沈江一行人行形對峙之勢。
沈江得意得看著崔則亮,想看看他還有什么招。
有張四狗在,沈江一下子覺得沒有什么不能對付的。
那崔則亮沖著沈江拱了一下手,向著沈江喊道:“作詩寫聯(lián)本是小道,只能自娛,才華二字非指文才。指點江山策論天下,方盡才學(xué)!不知眾位是否愿意下得船與我在湖邊等一論!”
沈江看了一下張四狗,沒等張四狗回話,便見得之前沿岸向著這一邊奔來的那一騎人馬在船邊停了下來。
馬上坐著的人看裝扮應(yīng)該是哪個衙門里的差役,但應(yīng)該不是縣衙的人,因為它的服飾比縣衙門里的要高級一些。
那馬上的差役高聲叫道:“船上坐著的可有一位別稱張十六的張公子!”
張四狗見得有生人來找,連忙回應(yīng)道:“鄙人便是,敢問官爺是哪里當(dāng)差,找我何事?”
差役叫道:“我是兵部楊郎中案前聽差的差役,楊郎中說有軍務(wù)相商,請張公子束束與我一塊回城!”
差役這么一叫,那船尾站著的崔則亮臉上頓時青了起來,別的解州學(xué)子臉上也都有一些堅硬。
剛剛崔則亮要與沈江等人筆下空談,說一說策論。
卻沒有想到會有兵部的人直接找沈江一伙人直接要求以軍務(wù)相商。
只這一下,高下立判,崔則亮一班人只有空空其談,而張四狗卻被兵部的人叫去參謀軍務(wù)。
此時已經(jīng)無所謂崔則亮等人要與出什么題目說論策了,還沒有開始,他們便已經(jīng)輸了!
“楊郎中這么快到蒲州城來了?”張四狗問。
那差役急道:“楊郎中正在縣中,請張公子速我去!有急務(wù)!”
“這就來!”
張四狗回身對著沈江等人拱手說道:“是翟少保身邊的兵部郎中楊博楊惟約。其為官,我為民,不得不去,所以……”
沈江說:“你去吧!我們再游一會兒湖也得回去了,要不然趕不上城門?!?
張四狗想了一下又囑托道:“一會兒他們?nèi)羰沁€要出什么招,您都別接,當(dāng)作沒看見。日后還有一場相會,到時候再與他們計較不遲。若是心急,必不能勝他?!?
張四狗說得很是隱晦,他其實想說,沈江并不是那些解州文人的對手,如果張四狗不在,沈江就別去接招了。
張四狗囑托著沈浪一定要安全得把沈鷺?biāo)突厣蚣异籼?,然后與眾人寒暄了幾句便拱手告辭。
沈江之前給江鷺下過毒,但是此時張四狗卻是放心的,因為他知道沈江現(xiàn)在不會下毒了。
因為沈江之前下毒的目的是為了不讓沈鷺去找那位加入了白蓮教的風(fēng)塵女子。
而現(xiàn)在沈江并不能控制沈鷺的活動,就算是這一次成功了,他也沒有辦法阻止張四狗找李時珍為沈鷺解毒,更不能阻止沈鷺去找人。
沈江只是寄希望沈鷺不再花心思去找人。
……
蒲州驛站。
驛站的功能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傳遞公文,一種是接送官員。
所以驛站里的設(shè)施自然也是圍繞著這兩項來建設(shè)的。
一般客棧的馬廄是在后院,而驛站前后都有。
前面的小馬廄是用來給乘騎人員換乘的,只有一個小棚子。
而后面的馬廄功能則強大的許多,洗漱、睡覺、食糟、溜走等各有場所。
甚至還專門養(yǎng)了一只小猴子用于抓虱防疫。
而這一些只是驛站的一隅而已。
驛站最大的部份是如客棧一樣的,甚至更加豪華的客房。
當(dāng)然,這些是因地而異的,有些經(jīng)濟條件不好的地方當(dāng)然沒有這么奢華。
但蒲州城自主以來就是晉商云集之地,經(jīng)濟不差,驛站里的客房自然也就好得許多。
而之前去伍姓湖找張四狗的人也正是這驛館里的驛卒,所以它的服飾與衙役是不太一樣的,張四狗之前沒有接觸過驛卒所以認(rèn)不出來。
驛站之內(nèi)的一間客房里,王崇古正與一位官員說著話。
王崇古不過二十六歲左右,而那官員比王崇古大了六、七歲,已有三十出頭了。
二人隔著方桌,桌前就一杯清茶,但兩人之間并沒有什么隔閡,而是與朋友一般相聊甚歡。
那官員與王崇古一樣穿著儒生素服,但舉手投足之間流露出官派樣子。
他臉形方正,劍眉斜飛,兩眼透射出一種奕奕的神采,挺胸抬頭之間是器宇軒昂。
崔則亮那些人只不過是夸夸其談之輩,而這位官員的形象正是人們所謂的成大器者!
他不是別人,正是王崇古的好友,楊博。
楊博字惟約號虞坡,與王崇古、張四狗是同鄉(xiāng),他也是蒲州人。
也正是因為同鄉(xiāng)同音,所以二人說著家鄉(xiāng)話的時候更加有親切感,而所聊的就更暢快了。
正此時房門被人輕敲了兩下,門外有人說道:“回楊大人的話,張公子已經(jīng)請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