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書法理論

一、學習書法藝術的意義

書法作為中國的國粹藝術之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值得我們為之驕傲的藝術形式。美學家周來祥曾這樣評價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內核的重要意義與價值:“不了解中國書法,就不能了解中國藝術;不了解中國藝術,就不能了解中國美學;不了解中國美學,就不能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放眼世界藝術之林,以文字為載體的造型藝術形式,只有中國的書法藝術,為中國所獨有,它標志著東方文化的身份。

我們俗稱“書法”為“寫字”,但是書法與寫字不完全等同。書法是帶有藝術趣味的書寫形式,是一門藝術,而寫字就是書寫文字。在今天,人們基本不再使用毛筆進行日常書寫,毛筆書寫一般是書法的外部形式。

%e7%94%b2%e9%aa%a8%e6%96%87-%e7%a5%ad%e7%a5%80%e7%8b%a9%e7%8c%8e%e6%b6%82%e6%9c%b1%e7%89%9b%e9%aa%a8%e5%88%bb%e8%be%9e%e6%ad%a3%e9%9d%a2%ef%bc%88%e5%b1%80%e9%83%a8%ef%bc%89.jpg

祭祀狩獵涂朱牛骨刻辭正面(局部)

祖先在龜甲片上畫下的第一個符號,便是書法最初的樣子,于是就有了“文字始,書法始”的說法,據此推算書法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書法的發展依賴于漢字的發展,“書法為毛,漢字為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從相傳倉頡造字開始,我們的祖先“仰則觀法于天,俯則察理于地”,將自然萬物抽象概括成一個個象形符號,以“書契”代替“結繩”。殷商時期形成了最早成熟的文字——甲骨文。隨后文字蓬勃發展,至戰國時期,文字種類繁多,不利交流。直到秦始皇將漢字統一為小篆,使得“書同文”。此后,為了方便書寫,人們將小篆復雜的字形概括成簡單的橫、豎、撇、捺的組合,即隸書,這也是“方塊字”最初的形態。隨后出現了草書、楷書、行書,其中楷書是最為定型的字體。縱觀漢字的發展史不難發現,漢字的結構越來越簡單,而筆法、結體、布局的多樣性在增加。

在過去,書法的實用性與藝術性密不可分,往來傳遞信札上飛動的線條,粗細、曲直、干濕的變化,都是書者或暢達、或甜美、或苦澀、或焦灼的情感的跡化。然而,當科技發展到今天,人們試圖以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來完全代替手寫,很多人便將書法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剝離開來,認為書法是書法家的工作。今后科技會發展到什么程度,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無論電腦模擬有多么精準,它終究是模式化的沒有情感溫度的,難以將書者在書寫的當下的意緒和情感的微妙變化透過靈活多變的線條表現出來。

4%e7%af%86%e4%b9%a6%e3%80%8a%e5%b3%84%e5%b1%b1%e7%a2%91%e3%80%8b%ef%bc%88%e5%b1%80%e9%83%a8%ef%bc%89.jpg

篆書 《嶧山碑》(局部)

5%e9%9a%b6%e4%b9%a6%e3%80%8a%e4%b9%99%e7%91%9b%e7%a2%91%e3%80%8b%ef%bc%88%e5%b1%80%e9%83%a8%ef%bc%89.jpg

隸書 《乙瑛碑》(局部)

%e8%a1%8c%e4%b9%a6%20%e7%8e%8b%e7%8f%a3%e3%80%8a%e4%bc%af%e8%bf%9c%e5%b8%96%e3%80%8b(%e5%b1%80%e9%83%a8%ef%bc%89.jpg

行書 王珣《伯遠帖》(局部)

8%e6%a5%b7%e4%b9%a6%20%e6%ac%a7%e9%98%b3%e8%af%a2%e3%80%8a%e4%b9%9d%e6%88%90%e5%ae%ab%e9%86%b4%e6%b3%89%e9%93%ad%e3%80%8b%ef%bc%88%e5%b1%80%e9%83%a8%ef%bc%89.jpg

楷書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局部)

因此,即便打字技術已經幾乎代替了“手寫”,書法也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

人們常說“字如其人”,這不僅僅指在書寫時的情緒的流露,更是書者本身素質、修養以及性格的體現。書法的學習是綜合性的,除了學習用毛筆寫字,還會涉及到文學、文字學、哲學、美學等。文學藝術修養達到一定程度,氣質自然會發生變化,這樣的變化也同樣會提高所書寫作品的格調,文學藝術修養與書法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藝術形式,在習字過程中,能培養我們的觀察能力、感受力以及審美能力。練習中,讀帖和臨帖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初期以觀察每個字的結構、線條的粗細和方向的變化為主,分析線條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求把字寫到最像;之后逐漸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如衛鑠《筆陣圖》中所述“點,如高峰墜石;撇,如陸斷犀象;捺,如崩浪雷奔……”便可通過意臨,將碑帖作品表現出來。通過不斷練習便可以懂得什么是書法之美、如何能更美,從而追求美、創造美。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講究“精氣神”。書法臨寫便是一種錘煉“精氣神”的途徑,《筆陣圖》中稱:“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就是說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要用到力氣,在揮毫潑墨時,需要全身協調運動將全身之力送至筆尖,這樣寫出的作品才有力量。更重要的是在練習時須凝神靜思,精神專注,使身心處于一種相對松弛平和的狀態,有助于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9%e9%a2%9c%e7%9c%9f%e5%8d%bf%e3%80%8a%e7%a5%ad%e4%be%84%e6%96%87%e7%a8%bf%e3%80%8b.jpg

《祭侄文稿》(唐 顏真卿):此帖是顏真卿追祭他的侄子顏季明的書文草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此稿是書法家的情緒和平時功力的自然流露,體現了他極度悲憤的情緒。《祭侄文稿》是書法史上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之一。

二、為何學習行書

中國書法有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行書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它實用性強,是書法藝術中重要的品類,受到廣大書法愛好者的青睞。

在幾種字體中,行書最為常用,歷代擅長行書的書法家和流傳下來的作品最多。時至今日,行書依然最為大眾偏愛。究其原因,楷書雖然字形工整,易于辨識,卻不易快寫;草書書寫速度快,但字形難于辨認,需要掌握其字形符號體系才能進行辨識,對大眾來說學習過程復雜且實用性較低。而行書用筆率性,行筆流暢,書寫速度快,不像楷書起筆、收筆繁復,且字形較草書更工整,方便識讀,便于大眾使用。因此,在涉及日常書寫使用時,人們基本上是使用“行書”。

對于想練一手漂亮的硬筆字的朋友,我們也建議可以選擇好的行書字帖進行練習,因為硬筆字雖然缺失了書法藝術中最重要的線條筆意,但是間架結構和毛筆字是一樣的。練好毛筆行書,自然硬筆字就會寫得富于藝術性。

另外行書的藝術多樣化也是它的突出特征。篆書、隸書、楷書都是工整規矩、間架結構嚴謹的字體。而行書書寫較為隨意,具有一種放松的即興之美。被頌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帖》,都是作者自撰自書的“草稿”,三件名作風格不同,一樣的是都是對規矩工整的叛逆,擺脫了形式和法度的限制和拘束,筆隨心行,抒情達意,感人肺腑。所以行書的藝術性是其他書體難于比擬的。

我們建議學習行書之前,最好有相應的楷書基礎,因為行書的基礎是楷書。同時行書中也有許多草、篆、隸書的筆法。就此而言,行書是一種綜合性的字體,需要汲取其他字體的藝術營養。

三、行書的起源與發展

行書也稱為“行押書”。所謂“楷如立,行如走”,行即為“行走”之意。因日常書寫時隸書、楷書的書寫速度慢、為了書寫便捷,快寫的過程中產生了行書。其實,在整體以隸書為基調的敦煌簡牘里的漢簡作品中,一些字的書寫方式已經可以看出后來行書、楷書的筆法和結體特點。

行書與楷書、草書的關系密切,相互結合借鑒的自由度較大,一般將偏近楷書的行書稱為“行楷”,將偏近草書的行書稱為“行草”。李邕《李思訓碑》是行楷書,王羲之《蘭亭序》是行書,而顏真卿《祭侄文稿》則是行草的代表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桃市| 高唐县| 奉化市| 监利县| 搜索| 登封市| 水城县| 镇赉县| 延寿县| 清新县| 佛冈县| 始兴县| 台南县| 临海市| 奉贤区| 集安市| 邯郸县| 化德县| 濉溪县| 太谷县| 朝阳区| 永胜县| 涟源市| 凌源市| 吉木乃县| 隆尧县| 绿春县| 衡东县| 桂东县| 巴彦县| 墨竹工卡县| 宁陕县| 潞城市| 平阴县| 仲巴县| 平阳县| 兰溪市| 富宁县| 聂荣县| 阳原县| 常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