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花店經營與管理實戰攻略:開一家賺錢的高品質花店作者名: 清璇本章字數: 6302字更新時間: 2021-02-07 17:58:12
1.1 東方花藝歷史
1.1.1 中國插花起源
中國插花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可以說中華民族有多久遠的歷史,關于花的歷史就有多久遠。
遠古時期,由于人們對于未知世界的恐懼,進而誕生了對神明的敬畏,隨之出現了祭祀文化。在敬神的貢品之中,鮮花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作用,巫師會用花來與神靈溝通。在中國福建一帶的宗祠門楣上,至今仍保留著懸掛山茶花的習俗,無獨有偶,日本的神社祭祀請神時,也會拿一枝山茶花,仿佛通過這種行為,神便會從花上降臨人間。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民族的“中華”之義。“中”字不用說,我們的祖先認為我們居住在世界的中央,而“華”字,據《說文》解釋,“華”為“木榮”,中原民族古稱“華夏”,《說文》謂:“夏,中國之人也”。“夏”是族稱,是代名詞,“華夏”的“華”是名詞作形容詞,用以修飾“夏”。按照字面的意思,“華夏民族”應理解為草木繁榮的夏族。更有趣的是,古語中,“華”同“花”,即花朵之意。“華”的繁體字,上面是“垂”字(圖1-2),像花葉下垂形狀,本義為“花”。從“華”字來看,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是一個愛花的民族,從誕生之日起就是與花相伴的。

圖1-2 華的繁體字
中國對花事的應用記載可追溯到先秦時代,黃河流域的《詩經》是我國最古老的詩歌集,也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古老詩集之一。在《詩經》中,近一半的內容中提到了花草,并借花草之美,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謳歌了人生的美好,鞭撻了社會的不公。當然,其中也展現出了許多民間賞玩花草之美的情景,如:
《鄭風·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芍藥。”
這首詩歌描述了民間三月上巳節的風俗:這一天青年男女們都會相約去河邊游玩,男士用芍藥花贈予心儀的姑娘,以表達愛意。這是芍藥花作為中國的情人之花,像西方玫瑰一樣傳遞愛情最早的記錄,同時也是花作為精神層面的最早記載。
同時期的南方楚文化中,《楚辭》中提到的花草也相當多,并對各類花草做了區分。香木、香草類,比喻忠貞;惡草、惡木,比喻讒佞小人;至于吃、喝香木,則或掛或穿成串,或賞玩或佩戴于身,以至演變成以后的簪花、戴花、插花等諸多花藝形式與活動。
這些文學作品說明,花文化在先秦時代已徐徐展開。
漢惠帝(公元前194—前188)時,皇后張氏“于宮中雜植梅、蘭、桂、菊、芍藥、芙蓉之屬,躬自澆灌。每諸花秀發,羅置左右,異香滿室。其寢榻及文幾陳設精絕,不許侍女近之,惡其不潔也”。說明在大約2200年前的西漢,在宮中已開始流行擺設盆花和盛行插花。后世考古發現的河北望都東漢古墓墓道壁畫(文后彩圖1-2)佐證了上述文字記載的可信性。
魏晉南北朝時期,除賞花外,更有風靡一時的聚芳、圖花等各種與花卉有關的習俗。人造花(時稱“彩花”)也開始在這一時期出現并流行,梁鮑泉《詠剪彩花》云:“花生剪刀里,從來訝逼真,風動雖難落,蜂飛欲向人,不知今日后,誰能逆作春。”百姓也有以此為業的。
人造花在現代則表現為絹花、仿真花、紙花、干花制品、永生花類等。除了有專門售賣鮮切花的花市外,有些城市還有專門售賣人造花的市場。而人造花因其持久性,被廣泛用于家裝、商業布置、櫥窗裝飾等,同時有很多花藝師也會用仿真花與鮮花相結合的形式去創作作品,通常酒店大堂裝飾以及展會裝飾均會用到此類設計。
隋唐時期的社會繁榮,促使了文化的大力發展,也造就了當時插花藝術的盛行與全面發展,當時中國的插花藝術開始有了系統的技術手法和規定,民間除了摘花、戴花的盛行,也出現了專門以種花為業的種花師。種花師的出現帶來的是種花技藝的改良與種花理論的出現。
供需關系影響經濟走向,種花技藝的提高,帶動了花卉業的發展,大量的鮮花源源不斷地產出,普通農家也出現了種花、賣花為生的賣花郎,因此有了花市的雛形。
當時賣花者先將花枝剪下,然后灑水泥封,力求鮮花如故。大的花單放,小的則捆扎成束,在路旁搭建帳篷防風防曬,擺攤售賣。花因品種、個頭、顏色不同而價格亦不同。這和后世的花市鮮花售賣方式驚人的相似。
除了隋代的花木種植法,唐代出現了第一本有真正意義的插花理論作品—《花九錫》。“九錫”就是九個程序。羅虬所著的《花九錫》以牡丹花為主角,點出了插花的所有要素,系統地對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場所、養護水質、幾架形狀以及掛畫做了嚴格規定。除此之外,在插花和欣賞過程中,還要譜曲、詠詩謳歌,再飲美酒方能盡興,從而達到視覺、聽覺多方面滿足的效果。《花九錫》因此成為后代插花藝術發展的基礎。
這一時期,人造花的應用已日漸廣泛。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束人造絹花(文后彩圖1-3),以萱草、石竹等花卉形象組合,制作精細,花色艷麗,仿真程度很高。
到了晚唐,插花風氣益盛,人們不僅在花瓶等器皿里插花,而且也流行在頭上插花,插花藝術已不僅是在宮廷與文人雅客間流行,而且也深入到民間生活中。甚至出現了人稱“移春檻”的花車原型,這與當時唐朝人民生活富足安逸,百姓追求美的享受有關。所謂“移春檻”即將百花盛開的春天裝在檻車里,四處移動,讓人觀看的意思。這種富貴人家在春天時,以插花及盆栽裝飾好平板車,讓人牽或推著大街小巷四處展示,讓人們欣賞、品評,也有借機炫耀,與其他家比試的習俗,與后世的花車巡游類似。它的出現,對后世影響深遠,現代花藝作品里的花車(文后彩圖1-4)、鮮花售賣車等形式,原來在唐朝就已經有了。
五代十國時期,大量外來文化的涌入,使人們產生了新的思想,文化、繪畫都開始求新、求變。而插花作為人們表達內心思想、追求自由的精神寄托方式,不再拘泥于形式,講究花材和花器的新奇名貴。在花器上,突破了“盤”與“瓶”的限制,趨向于使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竹筒、黑漆器、吊盤、掛筒之類的器物,以作自由的表現。至此,繼盤花、瓶花后,又出現了吊花、壁掛花、竹筒花等插花形式;在花材選擇上也更隨意,甚至于在山野田間就地取材,野花野草都能用作插花,由此使插花藝術得到了解放,誕生了以“自由花”為形式的更奔放自由的表現方法,插花藝術開始向高雅化發展。
宮廷之中,插花依然盛行。南唐李煜李后主除了人們熟知的詩文、繪畫外,對插花界也貢獻頗多。李煜愛好花草,每至盛春,他都要廣泛搜羅名花異卉,舉辦名曰“錦洞天”的插花會。
這種猶如現代的大型插花展覽會,是我國歷史上記錄最早且最盛大的插花定期展覽會。現今每年5月舉辦的中國國際花卉園藝展就是這樣盛大的展會,一年在北京,一年在上海舉辦,連續展覽3天,盛況空前,展會包括鮮切花的新品種展示、園藝庭院用具、新技術以及盛大的花藝表演和花藝講座等,是行業內人員夢寐以求的盛會。至于“錦洞天”的形式也不時出現于展會,甚至有花藝師以“錦洞天”(文后彩圖1-5)之名所做的花藝作品在展會上展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五代時郭江洲貢獻的花器改良技術,發明了“占景盤”(圖1-3)。占景盤于劍山發明之前,無論多大的盤也可以讓花枝直立,并盡可能多地插直立花草,表現花的意境,這是插花技術的一大進步。

圖1-3 占景盤想象圖
如果說插花開始為文人雅客與百姓們一同津津樂道的隋唐是插花的發展時期,那么宋代則是插花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插花藝術從過去的生活情趣,逐漸變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人們的大力推動下,插花成了“生活四藝”之一,與焚香、點茶、掛畫一起融入人們的生活,插花藝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門必不可少的“顯學”。
宋人對花有著超乎尋常的感知,對品花、花性的研究也甚有成就,例如耳熟能詳的周敦頤《愛蓮說》:“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也。”此類種種,影響后世深遠。而這類對花的評價,還常將花擬人化,用花性來巧妙地喻人、喻物。
由于鑒古風氣大盛,文人間開始提倡古董器的插花,同時,專為插花設計新花器的做法也風行一時。柴、汝、官、哥、定等名窯產品乃至藤竹花籃、太湖石花臺等更為插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多種選擇與新的感官享受,如南宋李嵩的《花籃圖》(文后彩圖1-6),花籃制作精巧,造型精致美觀,花籃上精美的花紋,編織出半開或盛開的秋葵、石榴、梔子、百合等,色彩艷麗,錯落有致。同時新器皿的廣泛采用也直接促進了當時手工業的發展。
中國人愛花由來已久。到了宋代,賞花、插花更成為生活中的賞心樂事。在酒樓、客棧、茶坊等地,隨處可見隨四季變化的插花擺飾,到了春季,許多大都市的人們還爭睹“蝴蝶會”“萬花會”等盛大的花會活動。民間如此,宮廷亦然。
歷史總是螺旋發展的,有高峰,也有低谷。如果把隋唐比做插花藝術發展的肥沃土壤,那么宋代便是春風化雨的當令時節,到了元代,則變成了一把熊熊燃燒的大火,短短幾十年的蒙元統治期,對以漢民族為文化主體的花藝文化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
元代的花事因此只在一些隱居深山避世的文人雅士、位高權貴的士大夫以及山廟中的僧侶中勉強維持下來。而花事之中處處表現為對宋的追惜與向往,借花喻世,抒發心中苦悶之情與濃烈的復古之意。此時的插花,成了文人們表達內心不滿、企盼沖破人間枷鎖的心靈寄托方式,因而出現了“心象花”或“自由花”的插花風格。
元代程棨在姚伯聲“花三十客”的基礎上,將臘梅改為久客,瓊花改為尊客,木槿改為莊客,石榴改為霞天客,棣棠改為和客,另增二十花,合稱為“五十客”。“花五十客”受宋代借花言志的影響,是元代人們不敢表達內心真實感情的社會形態下,借花寄情,以花喻人、喻事的產物。后人所說的“花語”,即從此而來。例如錢選繪的吊籃式插花(文后彩圖1-7),在吊籃上放兩個瓷罐,罐里分別裝滿金桂和銀桂,上搭一枝三折形,如意式的桂花枝條,暗示金貴、銀貴,不如自在如意貴。反映人們祈求安定、和平、自由的愿望。在統治者的高壓政策下,元代成為歷代花卉語言延用最廣泛的時代。
至于元代的插花風格,也因“自由花”“心象花”而產生較大變化,花瓶、花器中開始因元代戰事的東征西進出現舶來品,花材、配材也開始不拘于花草而出現珊瑚、靈芝、如意、孔雀屏、掛箋、水果等特殊材料(文后彩圖1-8),插花更多地表現出內心的感性世界,是元代插花的最大特色。
明朝是中國最后一個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這一時期,由于政治與文化的發展,文化人對自身與社會的反思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插花潮流由前代的宮廷主導轉變為民間文人之間的追逐。明代是插花藝術復興、繁榮、昌盛和成熟的時期,在技藝和理論上都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明代初期,受宋代理學影響,插花以中立式廳堂插花為主,這種插花形式造型豐滿,寓意深邃。明代中期的插花則追求簡潔清新,色彩淡雅,疏枝散點,樸實生動,不喜豪華富貴。明代晚期是中國歷史上插花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這時的插花講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態,得畫家寫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常用如意、靈芝、珊瑚等裝點插花,構圖嚴謹,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關系。
清代政治上對漢文化的依賴,促進了經濟的蓬勃發展與人們生活的富裕,令整個社會風氣從宮廷至民間多崇尚奢華,南北方園林建設、花木種植、插花、繪畫藝術因此而盛極一時。
宮廷中,帝王對園林的追求達到極致,圓明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皆興建于此時。上行下效之下,士大夫們也多追求園林之美,江南的獅子林、拙政園、滄浪亭、馮園(海鹽縣綺園)多為代表。至于民間,百姓們愛花風氣亦逐漸復蘇,花田藥圃不少,沿街叫賣鮮花的也有之。北京以豐臺為花卉中心,號稱“花鄉”,清代賞花售花風氣大盛,甚至于因為花的交易,而形成了一種叫“花券”的契約,類似于今天的訂貨單。
凡此種種,帶動了民間盆栽花業的發展,在清初時期,多以“品鑒”為主,盆栽花因花成形往往費時數年之久,導致花價昂貴,而人們卻對此趨之若鶩。此時期,盆栽藝術凌駕于插花之上,更受人們關注。
民間插花,值得一提的是文人間的插花游賞。李漁在其著作《閑情偶寄》中,記載了多達幾十種被稱之為“撒”(文后彩圖1-9)的器皿,這些“撒”被用來固定花枝,在今天仍然廣泛應用于中國插花(文后彩圖1-10)之中;而類似“劍山”的發明,以及用鐵絲穿插固定曲枝的方法,堪稱現代插花之經典,直至現代花藝教學中仍在應用。
清末民初,中華民族遭遇了千年未有之浩劫,插花所見寥寥,僅偶爾在寺廟的供桌上擺放或被引用在繪畫、刺繡、家具圖案中。實際上中國插花此刻已消失殆盡。與此同時,日本花道卻隨日軍的鐵蹄敲開了中國的國門,池坊、草月流、小原流等流派在中國流行開來。
至于現代插花,由于歷史的原因,在中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有所復蘇。但因為歷史斷檔等原因,現代插花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已很少有人追求中國古代文人插花的內涵,人們追求的是西方花藝的時尚、日本花道的傳統。一般普通民眾很難了解到中國插花的淵源與精髓,更談不上熱愛與學習,這與教室遍及全世界的日本花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值得欣喜的是,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大、加快,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使華夏大地再次擁有了花藝的滋潤土壤。伴隨著生活的富足,人民群眾追求精神生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花藝、插花作為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追捧。不同花藝書的大量印刷出版,花藝學校花藝人的努力教授,花店與花藝師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各類花藝大賽與花藝交流活動日益頻繁的盛況,無一不在彰顯著中國花藝正在面臨一個偉大復興的時代。但復興與發展之路任重道遠,仍需我輩為之努力奮斗。
1.1.2 日本花道
說起東方花藝,不得不提日本花道。
日本花道是東方插花的一支重要支脈,雖如前文所述,日本插花起源于中國隋唐時期,但日本插花經由本土人文演變傳承,已形成日本特有、與中式插花又有所區別的日本花道藝術。
現代的日本花道有眾多流派,其中以“池坊流”“小原流”“草月流”三大流派最著名,其插花人員眾多,在中國也有眾多的愛好者。
(1)池坊流
“池坊流”應該算日本花道中最早的流派了。
早期的池坊插花或者說專務時代的插花和中國早前的佛前供花一樣,并沒有過多的章法,不過是把看到的花枝摘下投放到花瓶中,以示虔誠供于佛前而已,故被稱為“投入花”,花材大多以蓮花為主(文后彩圖1-11)。現代池坊插花如文后彩圖1-12所示。
(2)小原流
“小原流”以色彩插花和寫景插花為主。用“盛花”的出現打破了立于瓶中及投花于瓶中的傳統插花方法。因為易于學習并與西方現代形式能夠很好結合,“小原流”迅速成為流行的家庭插花形式(文后彩圖1-13)。“小原流”同時采用了廣收學生、集體教學的方式,讓普通大眾能夠學習花道,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一躍成為日本三大主流花道之一。
與此同時,云心創造的“劍山”也被全世界廣泛使用,在“小原流”推出“盛花”形式后,各流派相繼推出“盛花”“瓶花”“自由花”等表現形式。
(3)草月流
敕使河原蒼風創建了現代派別的“草月流”(文后彩圖1-14)。“草月流”以自由奔放為特色,比起插花的技術,更注重插花的心態。“自由花”是“草月流”的代表,插花著眼于現代生活,注重雕刻、造型之美,各類花材與表現手法兼收并蓄。在花材使用方面,除了鮮花外,還配以干燥的、染色的、枯萎的植物,甚至剝了皮的木頭等,以此描寫一個變化多端、五彩繽紛的世界。強調的美是夸張的、富于想象的、自由的、尊重內心感受的。
日本花道現在有三千多個流派,每個流派都有獨具一格之處,較大的流派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分支機構與教學處,其中以“池坊流”“小原流”“草月流”最為著名,我國目前就有“小原流”杭州支部、“池坊”花道北京支部、上海支部等。
回顧東方插花發展史,每個時期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我們應該充分吸收前人思想,心存熱愛,在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努力開拓新的插花形式,讓插花藝術重新大放異彩,這是吾輩插花人應為之奮斗與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