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田玉鑒定與收藏寶典
- 趙科鞅編著
- 1402字
- 2020-11-21 17:25:59
小知識 初識和田玉
我們遠古的祖先們很早就開始了美的追求,當他們把一些色澤晶瑩的美麗石頭,經過耐心細致的打磨,制成帶有一定意義的形狀,并鉆上小孔,穿上捻的小繩,將它套在頸項上或掛在胸前,這是多么美妙動人的情景,標志著人的思想中已逐漸產生信仰和寄托。許許多多和玉緊密關聯的神話和傳說也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應運而生,一點最原始的審美意識和一種最早的信念和虔誠也伴隨著一塊玉、一件件小小的飾物,不斷地被賦予了新的含義,發生著新的作用。用玉、尊玉、愛玉、佩玉、藏玉的情懷,幾千年來不絕于史,玉石成為美好事物與高尚品德的象征和代表,并終于孕育出中國特有的玉文化,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包含有“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化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潔氣魄;“銳廉不撓”的開拓進取精神。在孔子看來,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種品性和象征。“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君子比德于玉”,君因玉而修德,玉為德而生輝!






中國出產玉石的地方不少,但“凡玉,貴重者皆出于闐”。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昆侖山下的先民們就發現了和田玉。先民們從昆侖山和田一帶,由近及遠地向東西兩翼延伸,把和田玉運到很遠的地方。


向東經甘肅、寧夏、山西、陜西,入河南;向西經烏茲別克斯坦,到地中海沿岸的歐亞各國,即最早的“玉石之路”,也是后來的“絲綢之路”的前身。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所走的“絲綢之路”,正是在古代的“玉石之路”上拓展出來的。在這條路上,東去帶上和田美玉,西往帶著中國絲綢。和田玉在東西方文化和經濟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歷來是中國各族人民友誼的象征。和田玉作為歷史的鑒證,雄辯地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國和田玉文化發源于新石器時代之初,孕育產生于新石器時代中期,形成發展于奴隸時代和封建時期,興盛于明、清。時至今日,和田玉已經融入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其特殊的文化內涵更是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心中,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形成,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和不可低估的作用。


縱觀中國古代玉文化的發展,氏族社會也好,先秦三代也罷,乃至春秋戰國時期,其用和田玉的狀況雖不盡相同,但其琢玉中所蘊含的精神和用玉的理念卻是始終傳承延續的,這也是歷代文人智者一直追求和向往的天地大道。古人以和田玉為天地自然之道的載體,因其質地剛柔相濟、表里如一、溫文雅致,故以玉比德。傳統文化中德為神,玉為骨,由此可見,和田玉文化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我們在中國玉文化之中能夠清晰地看到步向文明的足跡,在五千年文明的禮儀典章中,到處都能看見和田玉的身影。


新疆和田玉有7000余年的開發利用歷史。商、西周時期,我國玉器進入了以和田玉為主體的時期,和田玉成為宮廷權貴用玉主體,統治者視其為寶物。河南安陽發掘的殷墟玉器有1200余件,其中最馳名的是婦好墓(婦好是商代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配偶,是一位馳騁疆場的女將)中出土的755件玉器,經鑒定,絕大多數為和田玉,這足以說明和田玉在商代已形成規模開發。
玉質很好的玉鱉,巧妙利用黑色俏色作為鱉背圖案。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利用俏色的玉雕,是十分可愛的商代玉器珍品。它于河南安陽殷墟小屯村北地穴式房子內出土。根據玉材色彩、形狀、質地、紋理和造型特點,因材施藝,制成了很好的俏色玉雕,表現了商代玉工的精良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