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彩彰施:中國古代植物染色文獻專題研究
- 趙翰生 王越平
- 1315字
- 2020-11-21 18:52:23
一、植物染的出現
根據現有資料,石染應是最早出現的施色方式。顏料是一些容易得到,不經過復雜處理就可直接使用的礦物,如赤鐵礦和朱砂。赤鐵礦又稱赭石,在自然界分布較廣,主要化學成分三氧化二鐵(Fe2O3),呈棕紅色或棕橙色,用其涂繪,穩定持久,但色光黯淡。朱砂,又稱辰砂或丹、丹砂等,主要化學成分為硫化汞(HgS),具有純正、濃艷、鮮紅的色澤和較好的光牢度。原始人除用它涂繪飾物外,還出于對太陽、火或血液的崇拜,將它作為殉葬物放于墓中。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曾發現赤鐵礦粉末和用赤鐵礦施色的飾物[注];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青海樂都柳灣馬家窯文化墓地亦曾發現一具男尸下撒有朱砂[注]。說明赤鐵礦和朱砂是最早利用的兩種施色材料。
草染施色方式的出現,無論從考古資料和文獻材料兩個方面看,都要晚于礦物。但據傳說始于軒轅氏之世,因為在許多古文獻中都載有:黃帝制定玄冠黃裳,以草木之汁,染成文采。其中宋羅泌《路史》記載,“黃帝有熊氏……名荼……房觀翚翟、草木之花,染為文章”。即是說黃帝有熊氏,下令參照雉科鳥類和草木的花色染成衣服的色彩及紋樣。此外,《后漢書·南蠻傳》記載:昔高辛氏以女配槃瓠“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高辛氏是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槃瓠是南方苗、瑤、畬等少數民族共同尊奉的祖先,他們與黃帝同時代。這段記載是說高辛氏之女的后代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傳播草木染技術。這些雖然都是傳說,但傳說是歷史的影子,隱藏著部分真實的內容。黃帝時代相當于仰韶文化晚期到龍山文化初期,距今五六千年,考古資料表明,該時期農業生產已非常發達,產生草染技術是完全可能的。參考礦物顏料的使用情況,當時似乎確已開始使用植物染料染色,選用的植物,應該是一些可以直接上染屬直接染料的植物,種類不會很多。因沒有考古資料作佐證,只能做些推測,畢竟染料植物來源豐富,容易得到,施色牢度遠勝礦物顏料,人們不可能不注意和利用它。
草木的色素是隱藏在植物的根、枝干、葉或花果中,先民是如何發現它們可作為施色材料利用的,現有多種說法。但據趙豐先生研究,各種直觀的、偶然的發現草木色素的機會很多,但最重要的途徑不外乎有四種:一是直觀的原始發現。這是先民出于對自然界紅花綠葉本能的喜愛,將它們采摘下來漬出汁染于織物上,亦就是“房觀翚翟、草木之花,染為文章”所說的方法。二是食用過程中發現。神農氏“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的傳說,反映了農業生產的發現是經過了嘗草察味的實踐過程。先民們在這一實踐過程中,發現了一些草木所含的色素,如鼠曲草、姜黃、絲瓜等。三是制藥過程中發現。據傳草藥的發現者也是神農氏,這是他在與“嘗百草之實”同時得到的產物,以致我國較早的一部藥學著作就冠名為《神農本草經》。一些既不易直觀發現又不宜用作常食的草木色素,極可能是在人們進行藥物試驗時才被發現的,如茜草、紫草、藎草等,這些草藥一般都是加水煎汁飲服。若是在煎汁時得到了濃而鮮艷的色澤,那就有可能被選作染料了。四是利用香料過程中發現。古代很早已利用香料植物,如“其根芳香而色黃”的郁金,周代釀酒時用郁金和之,則酒香而黃。可見郁金的色和香是非常被先民看重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