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彩彰施:中國古代植物染色文獻(xiàn)專題研究
- 趙翰生 王越平
- 10字
- 2020-11-21 18:52:22
上篇 古代植物染色綜述
第一節(jié) 植物染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
古人將染色亦稱之為“彰施”。云:“霄漢之間云霞異色,閻浮之內(nèi)花葉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則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并云:“甘受和,白受采。世間絲、麻、裘、褐皆具素質(zhì),而使殊顏異色得以尚焉。”[注]對織物施色方式的解釋是:“染必以石,謂之石染”“凡染用草木者,謂之草染”[注]。石染和草染施色原理是大相徑庭的,其本身雖可使織物具備特定的顏色,卻不能和染色相比,所施之色也經(jīng)不住水洗,遇水即行脫落。草染則不然,在染色時,其色素分子由于化學(xué)吸附作用,能與織物纖維親和,而改變纖維的色彩,雖經(jīng)日曬水洗,均不脫落或很少脫落,故謂之“染料”,而不謂之“顏料”。在古代,草染是為服飾施色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