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說——
古代建筑長什么樣
要是說起中國古代建筑長什么樣?你一定會脫口而出:大屋頂唄!這個說法對,可也不全對。
中國地域廣闊是不爭的事實。各地的老百姓為適應當地氣候,蓋出的房子可謂五花八門。在有些地方,大屋頂就不是建筑所必備的。比如,蒙古包的“屋頂”就沒有大屋頂式的出檐,黃土高原上的窯洞也沒有大屋頂。不過,大多數的古代木構建筑,確實都頂著一個碩大的屋頂。這種屋頂可不光是用來遮陽避雨的,它的內涵深了去了。有人說,屋前的臺階象征地,大屋頂象征天。而屋子里的人呢,則如同立于天地之間。聽著是不是有點道理?
下面羅列了各類主要的屋頂形式。你要是能記住它們的名字,在中國建筑史這門“萬丈高樓”的學科里,就算爬了1尺來高了。
我覺著,屋頂跟人類戴的帽子有點相似。紳士們戴禮帽;老百姓戴氈帽、草帽,還有的纏塊布,或干脆光著腦袋。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也分三六九等呢。就拿常見的來說,最高等級叫重檐廡殿,次一等是重檐歇山,然后是單檐廡殿、單檐歇山,再下來是懸山正脊、懸山卷棚、硬山正脊,最低級的是硬山卷棚。


八種不同等級的屋頂
這里稍微解釋幾個概念,你要是沒興趣,可以把這段跳過去:重檐是指兩層屋頂上下摞著,廡殿是指四坡頂的屋頂,歇山是指把四個坡頂在山墻的那兩個面垂直切下一塊三角形來,單檐自然就是指單層屋頂,懸山是指兩坡頂的屋頂挑出到山墻之外,硬山是指兩坡頂的屋頂且山墻包在屋頂外面,正脊是指屋頂最高處有屋脊,卷棚是指屋頂最高處沒有屋脊。
對于皇家建筑來說,主要建筑的屋頂形式多半都采用重檐廡殿(如太和殿)、重檐歇山(如天安門城樓)、單檐廡殿、單檐歇山。至于懸山正脊啦,懸山卷棚啦,以及硬山正脊、硬山卷棚這四類屋頂都只能是用在附屬建筑上。至于一般老百姓的房頂,自然就只能是硬山的了。有錢人家的正房屋頂,也只能用硬山正脊,廂房屋頂就只能用硬山卷棚了。

北方民居屋頂
上圖示意的是一般老百姓房子的屋頂。這些屋頂,估計作為老百姓的你我看著就眼熟。
這四種屋頂多用于北方。在缺水的山西,你可以看見坡向院內的單坡頂,這是為了把寶貴的雨水留在自家的院子里。而在河北,經常有農家在平頂上晾曬老玉米、辣椒什么的。這是個不錯的主意:又利用太陽能又防偷,還節約地方。
再有呢,就是下面的這三種住宅屋頂。

三種住宅屋頂
封火山墻多見于安徽、江西一帶。那白白的墻襯托著深灰色的瓦,屋前綠水背后青山,煞是好看。在山地多平地少的青、川、藏地區,藏式平頂也常用來曬青稞,又省地方又干凈。
在園林里,你還可以看見許多亭子。它們的頂子也不盡相同,大致有如下的幾種。
除了屋頂,用來表示建筑等級高低的方式還有:建筑的開間、基座的高低、彩畫的形式、室內吊頂的制式、門釘的數量乃至彩畫的形制、屋脊之上走獸(即脊獸)的數量。

北京故宮太和殿脊獸
你要是有興趣,可以記一記那些小走獸的名稱。在最前面領頭的是仙人騎鳳,其后依次為龍、鳳、獅、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脊獸數量,按照建筑等級的高低而有不同,只有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其他宮殿都要是10以下的單數,如乾清宮用9個,中和殿及坤寧宮用7個,妃嬪居住的東西六宮用5個。
中國的建筑幾千年來一直以木頭為主要結構材料,這使得這些建筑顯得纖細而華麗,在世界建筑之林里獨樹一幟。其實中國也不是不產石頭,可為什么古人單單鐘情于木頭呢?據我分析,一是古時候人少樹多,怎么濫砍濫伐也不要緊,而且砍樹比鑿石頭容易多了;二是起初有人用石頭建了打算萬年牢的墳墓,后來人們看著石頭房子就覺得跟墳墓似的,晦氣,因此不喜歡用石頭蓋活人住的房子;三是在沒有暖氣的年代,木屋子讓人感覺更溫暖些;四是中國人很在意建造速度,尤其在改朝換代之際,趕緊住上新宮殿,是個重要的臉面問題。試想朱棣要是不用木頭,他搬到北京城的美夢不知要拖到猴年馬月去呢。而且皇帝們不求建筑之永恒,對衣、食、住、行這四項生活的基本要素等同視之,把建筑物當成衣服、車馬一樣,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不但是百姓住房,就連皇宮也不例外。明明知道木頭怕火,可還是用木頭蓋房,從結構構件到門窗吊頂,全部都采用木材。每天晚上還要在院子里喊:“風高物燥,小心火燭!”煩不煩哪!
除了容易著火,木結構建筑還有一個要命的缺點:相當耗費材料,也就是說得砍很多樹,這一條就極不環保。春秋時期,都想稱霸的晉國和楚國就玩過建筑大比拼:楚靈王建了座章華宮(因楚靈王喜歡細腰宮女,人稱“細腰宮”),晉平公一看,你個“南蠻子”能建華美的宮殿,難道我堂堂的晉國不能嗎?于是舉全國之力建一宮殿,名曰虒(sī)祁宮。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咸陽城周圍200里范圍內建造了270座宮觀,座座有廊子相通。你想想,建這些宮觀,得需要多少木材呀!無怪乎杜牧在他的《阿房宮賦》里感嘆道:“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朝宮殿,滿山皆禿。
然后,項羽一把大火,咸陽城給燒了個精光。等到劉邦建立漢朝后,又是大興土木,建了許多宮殿。下一朝打進來時再燒,再建。就這么著,原本林木茂密的中原,成了木材稀缺的地方。越是開發得早的地方,如山西、陜西,山岡禿得越厲害,使得我們的母親河——黃河中游水土流失一年比一年嚴重。這多少和古代建筑大量采用木結構有關!

七檁抬梁式木結構建筑示意圖
既然建材以木材為主,那最合理的結構形式就是“梁柱式”。在4根立柱上架梁枋,互相榫接成為“一間”。它的構件大至梁、柱,小至斗拱都是在地面上該鋸鋸、該刨刨,從而預制好了的,現場連釘子都不用(古代也沒釘子),只需一座梯子、一把斧子,木匠上去敲敲打打地把構件拼裝起來即可。施工速度快,是木結構建筑的一大優點。
梁柱式木結構有三種: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抬梁式宮殿在北方較常見,穿斗式多見于南方。上圖為典型的七檁抬梁式木結構建筑。
木結構還有一大優點:布局靈活。因為建筑物上部的重量全由梁、枋和柱子負擔,所有的墻壁無論是磚砌的還是木板的、布簾子的、紙糊的,都只起隔斷作用,墻壁的布置可隨心所欲。今天要跟誰密談,隔出個小間;明天要開宴會,再拆成一大間。小兩口剛結婚,房子寬敞些顯得痛快;等有了孩子,再把丈母娘接來,就需要多隔出幾間小屋子了。
木構建筑屋頂的屋檐是怎么向外伸出來的呢?古人想出以長方形的木塊相互重疊成斗拱,向前向上地支撐著挑出老遠的屋檐。
你要是抬頭細看,可以發現很多大殿的屋檐下,都有馬蜂窩似的一嘟嚕一嘟嚕的由小木頭塊搭的東西,那東西就叫斗拱。
斗拱的大小歷代不同,元代之前的斗拱因起著撐托屋頂的作用而碩大,屋頂的出檐也深遠。到了明朝隨著出檐減小,斗拱也漸漸變小。清代的斗拱已成為裝飾品而不起多大結構作用了。因此,看一座古建筑的年代,不光看木頭腐爛的程度,還可以從斗拱的大小入手:斗拱越大,歲數越老。當然,民居是不能用斗拱的,這是皇宮、衙門或大型廟宇專用的。
典型的中國古代建筑從上到下可分為四大部分:屋頂、斗拱、墻柱、階基。柱子之間橫向的距離叫作開間。開間一般都是單數。最當中的因為正對著門口,為了顯示它的重要性,因此開間比兩旁的要大,這個開間叫明間;它兩旁的無論多少間,間距都相等并略小于明間,它們叫次間;最邊上的一左一右的叫稍間(也叫梢間)。下圖是一個五開間的典型中國古建筑立面。由此可見,要形容一個建筑的規模,常常用多少開間。比如故宮太和殿是十一開間,天安門是九開間,等等。

典型的五開間中國古建筑立面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