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經典刀劍鑒賞指南(金裝典藏版)作者名: 軍情視點本章字數: 1114字更新時間: 2020-11-11 19:31:38
刀的起源
刀在通常所說的“十八般武器”中排名第一,在冷兵器時代曾是威力極大的近戰武器。時至今日,刀因其可靠性強、制造噪聲少、使用簡便等特點依然被世界各國軍人所喜愛。
在原始社會,古人類就用石頭、蚌殼、獸骨打制成各種形狀的刀。他們選用的石頭多半是石英石、砂巖,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質堅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殼和獸骨磨制的蚌刀、骨刀,這類刀輕便鋒利,適于砍削器物。古人不僅用刀作為勞動工具,還隨身攜帶作為防身自衛的武器。

▲ 古人類使用石頭制造的武器
商代,銅刀開始出現。最早的銅刀脫胎于石刀,形狀很小。商朝的青銅刀,刀形較寬,刃端多向上翹,其制作如同石刀。當時的刀主要用來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衛,還未正式用于戰爭。
西周時期,出現了青銅大刀。青銅大刀柄短刀長,有厚實的刀脊和鋒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圓環形,所以又叫“環柄刀”。那時的青銅大刀質地較脆,缺少韌性,劈砍時容易折斷。與同時代的銅劍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體笨拙,遠不如銅劍精巧鋒利,因而刀遲遲沒有投身戰場。
春秋時期,青銅兵器迎來極盛時代,包括青銅大刀在內的各種兵器層出不窮。而戰國以后,就進入以鐵兵器為主的時代。戰國早期出現的鑄鐵退火技術以及戰國中后期出現的鑄鐵脫碳成鋼技術,使得鐵質兵器的形制和性能不斷改進,極大地提高了軍隊作戰能力,促進了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形式的變化。鐵制兵器開始取代青銅兵器,成為戰場上的“國之利器”。

▲ 博物館中的獸面紋青銅刀
秦漢時期,刀的制作工藝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長,并已有專門的戰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講究式樣別致,鑲飾美觀;戰刀則注重質地堅韌,做工精良。在當時的戰爭中,戰國時期流行的兵車已漸漸退出戰場,取而代之的騎兵隊成為作戰主力。單純的戳刺兵器不足以發揮效力,因此,對擅長劈砍、揮殺的鋼刀的制作質量要求越來越高。

▲ 手持短刀的美國特種兵
鋼刀不僅用于戰場上,它在官場上的地位同樣尊貴。漢朝時,上自天子下至百官無不佩刀。佩刀可以表示達官貴族的身份等級。東漢時,對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裝飾都有極嚴格的明文規定,誰也不能逾越。這種佩帶用刀,在外形上要求精致美觀,刀身通體雕有花紋,刀環鑄成各種形態的鳥獸圖案。

▲ 刺刀在戰場上常與步槍配合使用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更為先進的“灌鋼法”。到隋唐時期,“灌鋼法”日趨成熟,最終取代了此前的“百煉鋼”技術,煉出的刀更加堅韌鋒利。在當時,唐刀是與阿拉伯大馬士革刀齊名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兩種刀之一,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藝術上均達到了極高的成就,可以說是中國刀劍史上的巔峰。

▲ 現代軍用匕首
而在現代戰爭中,槍、炮和導彈等熱兵器早已取代冷兵器成為戰場上的主要武器,但冷兵器并沒有完全退出軍事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