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上收納:井井有條又熱氣騰騰的家
- 螞小蟻
- 5575字
- 2020-11-11 18:14:24
06 餐廚:在這里每個人都搶著做飯
在我的家鄉,關于搬家有一種說法:不管你今天搬了點兒什么東西,明天又裝了個什么設施,只有從你在房子里開火做飯那一刻開始,才算是真正住進了這個家。
一個家的煙火氣,就是我們在廚房里燒煮食物的溫度和氣味。即使是在離家很遠的地方,那一桌飯菜的香氣,也能夠一瞬間把我們拉回那熟悉的感覺當中。要說家里最熱氣騰騰的地方,非廚房莫屬,但它卻也是最難做到井井有條的地方,各種瑣碎的大件小件至少也有上百樣之多,頓頓要用,餐餐要洗……就算對精通收納的高手來說,把這一切搞定也是個大工程。
我給自己這個只有6平方米多的小廚房定了一個小目標——讓每個人都喜歡在這里做飯:洗切炒燉如行云流水般自如,不需要憋屈地擠在一堆鍋碗雜物中難以施展身手;鍋里炒著菜需要加點兒調味料,伸手立刻就能拿到;做好的飯菜能方便地轉移到就餐區;打開柜子,不會有一堆過了保質期的食物發出奇怪的味道;鍋碗瓢盆各就各位,臺面水池易于清潔……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飯的人在廚房里不會覺得孤單和無聊。
這個聽起來簡單的小目標,想要實現可一點兒都不簡單呢。
廚房的位置在進門之后的右側,一扇門里面是規規矩矩的一字形空間,灶臺在靠近窗戶的最里側——沒什么硬傷,但距離“人人都喜歡在這里做飯”的理想還是有差距的。收納空間不足,操作臺面不夠,從廚房走到就餐區的路線很長,和客廳之間的交流也被一堵墻完全阻隔,在這里做飯,似乎只能自己一個人默默地勞動。
仔細想想,“做飯”這件事其實并不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活動,它是和吃飯、喝水、飲茶、切水果、吃零食、交流之類的事情無縫銜接的,是我們生活當中被統稱為“飲食”的場景。既然生活本身就不是那么界限分明,那廚房為什么必須是一個關著門的、與其他一切都無關的地方呢?
只需把墻拆掉一半,這個廚房就可以變成餐、廚、水一體的自由空間。

拆除一部分原有的墻,改造為相互連通的餐廚區。
無論什么樣的廚房,無論你在廚房里有多復雜的作業和多瑣碎的物品,都離不開三件事:清洗、準備、烹飪。按照這三個主題來決定我們的收納,準錯不了。烹飪區油煙較多,上有油煙機,下有灶具,空間也有限,因此,我們把大部分的收納功能都安排在清洗和準備的區域。

廚房內部結構一覽無遺。

預留了可以調節層板高度的小孔,可以根據實際放置的物品來調整需要高度。
放在高處的東西,穿上一層“收納盒”,貼上標簽,往下拿的時候就會方便很多。根據使用頻率從下往上依次是:杯子、烘焙工具、備用的廚房工具和用品。

碗盤按照使用頻率從下往上收納,最高處為收藏或者客用的碗盤。

直立收納的碗盤架總是要小心翼翼地拿取,盤子還是直接摞起來放更踏實。單數量就不能太多,如果一口氣堆七八個,下面的幾乎就不會用了。用碗盤收納架分層,每層只有三四個碗,想拿哪個就拿哪個。

空的保鮮盒和食物儲藏罐放在最旁邊的柜子里,盒子和蓋子分開收納,能夠節省50%的空間。

抽屜本是收納廚房瑣碎物品的利器,但由于空間狹小和水電管道的限制,這個廚房沒有辦法做抽屜。所有先天的不足,后天都是可以適當補救的。用懸掛收納籃配合幾個PP盒,不但可以很好地把備用筷子、勺子等零碎小物品收納起來,而且還充分利用了櫥柜內部多余的高度空間。

距離炒菜區最近的地柜放的是鍋具。櫥柜本身只有兩層,但我們的鍋沒有那么高,就用免釘擱板給它再增加一層,放一些小鍋。把鍋放在下面,是因為它們比較沉,不適合收納在腰部以上的位置。

水槽下方的地柜,因為有下水管道,還要放凈水器,垃圾處理器等,剩下的都是不規則的空間。用專門的水槽置物架來創造靈活的收納:洗菜盆、垃圾袋、備用洗碗棉、清潔劑,以及旁邊的洗衣機要用到的洗衣凝珠……這里只能放不怕潮濕的物品。
和洗手間一樣的是,廚房經常需要清潔。和洗手間不一樣的是,廚房需要清潔的除了水,還有油。我們常常覺得廚房難以打理,其實,頑固的水漬和油漬往往都是長時間未清理才會積重難返,只要處理及時,它們并不是多么難以對付。
我們為什么不能做到及時清潔水漬、油漬呢?想想吧,每次想要打掃,是不是都要把那些碗盤、調味罐、刀架、筷子筒一件一件拿起來,挪開,擦干凈臺面,再一件一件放回來——噢,想想都很辛苦!如果沒有這些復雜的步驟,臺面上空空如也,清潔本身也并不是多么麻煩的一件事,不是嗎?
因此,廚房和洗手池一樣,再多的瑣碎雜物都不用怕,只有一個目標是重點,那就是臺面無物!
臺面無物不等于“把所有的東西都藏到柜子里”,對于每天都要反復使用的東西來說,還是要收納在方便拿取和歸位的地方:
洗潔精、鍋刷、碗布、刀具菜板、保鮮膜、飯勺……
架、桿、鉤、籃……
釘、掛、粘、吸……
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一個不剩,通通都離開了操作臺面。
不怕空間小,不怕雜物多,只要臺面是空的,做完飯后輕輕一擦就干凈,廚房用起來就沒有了壓力。

水槽上方掛了需要瀝水的菜板刀架。

洗碗布和洗碗刷直接掛起來。

清潔劑、肥皂收納在懸掛的小托盤里,日常吃水果用的菜板和小盤子也掛起來。

碗盤瀝水架也掛在墻上。

飯勺掛在電飯鍋旁邊。

冰箱側面用吸盤收納架收納保鮮膜、保鮮袋和廚房紙。

這個內部是管道,從來不需要打開的柜門也被用上,掛上吊籃,收納封口夾、電子秤、刨絲刀、一次性手套、一次性水果叉……這些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的小雜物。

大部分物品都“上墻”后,廚房臺面空無一物。
對于經常做中餐的家庭來說,油鹽醬醋這些頓頓要用的調料究竟是放在柜子里面還是外面,又是一個堪比“咸豆花和甜豆花”的不解之謎。在“方便”和“整潔”天平的兩端,我再次把自己的砝碼放在了“方便”這一邊。做飯的時候需要“添鹽加醋”時,就如同在戰場上的士兵等著給槍裝上子彈,最好一秒鐘都不要等待,立刻拿到。
我又在廚房對著空氣演練了一下做飯的過程,發現了一個差點兒被忽視的需求:不論是洗菜、切菜,還是炒菜,我都需要隨手放下那些盛了菜的碗或者盤子。如果在清洗、準備、烹飪的區域分別配備一個空的臺面,那就再完美不過了。對于我的這個小廚房來說,雖然灶臺側面只有十幾厘米的空間,也不能放過它。做成一個帶臺面的開放式收納區,下面存儲常用的食材,上面就可以擺放盛菜的盤子了。

鏟勺掛在灶臺的一側,隨時拿取。

油鹽醬醋用統一的容器來裝,看上去更整潔,也比原包裝更易于清潔,貼上標簽進行區分。

灶臺一側的臺面用來擺放盛菜的碗盤。
輔助操作臺的下方原本是等分四格儲物,過于死板,我們根據實際收納的物品尺寸,重新改造了結構。


根據要收納的物品尺寸進行結構改造,充分利用空間。

左邊用來放米面和面條等主食,一半落地, 一半懸掛。
右邊收納香菇、木耳等干貨食材,根據儲物
罐的高度分成了三層。

蒜頭和姜放在臺面上靠窗通風的小筐里。

食用油和清潔臺面用的小蘇打溶液放在托盤
里,再放上一小盆“讓做飯變得更愉悅”的花。

灶臺下方烤箱側面這個只有10厘米寬的位置也不想浪費,找到一個尺寸剛好的縫隙收納柜,存放油鹽醬醋的備用。

灶臺背后的墻面,安排了放鍋蓋的架子、早餐鍋、隔熱手套、篦子等雜物。
記得小的時候,爸爸媽媽的廚房里除了鍋碗瓢盆,只有個電飯鍋。現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家里,都配備了攪拌機、廚師機、面包機、咖啡機、料理機、輔食機等一大堆的“機”。但我們的廚房,竟然還是原來的老樣子。生活變了,收納卻沒有跟著發生改變。
很多人都說廚房的小電器是雞肋一般的存在,買回家一年都用不上幾次,所以就塞到了柜子里。但究竟是因為它們不常用所以放在不好拿的位置,還是因為它們被放在了不好拿的位置所以才不常用呢?它們不是被塞在高處或者角落里,就是被關在柜子深處,或者常年被油污灰塵覆蓋。就算某天突然打算使用,是不是只要一想到拿出來很麻煩,放回去很麻煩,清潔也很麻煩,就懶得用了呢?
要提高物品的使用頻率,可以從改變它的收納方式開始。好的收納方式不但可以遷就我們的習慣,還能引導我們去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
如果廚房小電器都好拿好放好打理,使用頻率變高,自然就不再是“雞肋”一般的存在了,說不定你也會因此變成十八般武藝精通的百變廚娘呢!
如果你的廚房空間很大,能夠打造一個專門的電器收納空間,就可以把它們集中安置在一個多層的高柜或者置物架上。但我的這個小廚房,現在只剩下冰箱側面這只有20厘米的空間可以利用一下了。

廚房側面的小空間,收納了小家電和其他干貨食材。

兩層置物架,下層廚師機、榨汁機、多士爐、電燉鍋一字排開。
上層放的是不常用的烘焙材料、備用的干貨、中藥等。

擱板下方的空間也不放過,用倒掛的粘鉤和竹筐DIY了兩個可以“打開”和“關閉”的收納空間,里面放上紙袋和帆布袋。這個位置距離玄關也很近,出門要用包袋時也很方便。

下方的空隙正好放下這輛小推車,用來放一些不用冷藏的食材、飲料、零食。因為靠著暖氣,所以它夏天是放在這個角落,冬天則被推到氣溫較低的廚房陽臺中。這就是移動式收納的好處。
冰箱是“飲食”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角,采購食物進門后把食材放入、做飯的時候把食材拿出來、日常生活拿取冷飲和水果……這些都是我們使用冰箱的場景,所以,它被安放在了距離大門、廚房、客廳都很近的位置。

冰箱安排在最方便的位置。
食物即使放在冰箱里,也是有保鮮期限的。一個塞滿了食物的超級大冰箱對我這樣的一家三口而言只能意味著一直都在吃不新鮮的食物。因此,我家只有一個單開門274L的小冰箱。
你也許期待著看到一個像閱兵式般擺滿了漂亮收納盒的冰箱收納示范,但在一個看到了生活真相的規劃整理師家里,是不會有那樣的冰箱的。
雖然不提倡吃剩飯剩菜,但我很清楚的是,“吃到一半先暫時存入冰箱”依然是我們日常頻繁發生的冰箱使用場景。在最好用的位置空出一個小區域,作為“留白”,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放入暫存的碗盤和食物,這樣的冰箱用起來才沒有問題。

冷藏區收納
高處用托盤和帶把手的筐子收納罐裝調味料和一些長期保存、不常使用的配料及食物。
最下方用兩個透明收納盒分別裝水果和早餐這兩類包裝零散、需要快速消耗的食物。
中間除了偶爾放一些待使用的蔬菜,盡量保持留白。
最底下的抽屜放的是雞蛋。有的人可能習慣把雞蛋放在門上,實際上雞蛋寶寶是很喜歡安靜的哦,冰箱門總是開開關關不利于雞蛋寶寶的健康。

冰箱門的收納
高處用盒子裝了黃油、酵母、益生菌等一些長期保存、不常使用的物品。中間透明收納盒裝的是豆子。
收納盒要根據數量和食用方式來分配才不會浪費。同時使用的可以混裝,例如我的四物湯的幾種配料就是裝在一個盒子里的,節約了不少空間。
最底下放的是一些常用的需要冷藏的調料。適當留白來存放牛奶、飲料等。

保鮮區收納
帶蓋子的瀝水盒可以讓蔬菜保持干燥,把蓋子蓋上更利于持久保鮮。不過對于我們來說這些菜都是要迅速吃掉的,蓋上蓋子反而沒辦法一眼看見有什么可以吃的,所以通常都這么敞開收納。

冷凍區收納
三個抽屜自上而下分別是:隨意箱、主食、肉類。
隨意箱存放的是像冰格、夏天的冰激凌以及一些需要冷凍的小零食之類。
肉類最好放在冰箱最下層的位置,不會影響到其他即食的食品。
肉類都是在買來的時候按照一頓的分量分割好之后,放入盒子或者袋子當中。這樣就避免了反復解凍帶來的問題。最底下的抽屜比較深,所以采用直立收納,從上面就能看見大概有哪些食材。
如果你像我一樣,每天做飯都是自己的必修課,不妨想一想,當我們做飯的時候,讓我們感到最麻煩的事情是什么呢?對我而言,最大的麻煩并不是做飯本身,而是“今天吃什么”這個問題,也就是說,關于吃飯的計劃。
我的冰箱門上掛了一個小本子和一個記事板,常吃的菜譜記錄在這里,然后每個周末花上十幾分鐘提前列出下周的菜譜,做好計劃,定期定量采購,就不需要反復花心思去琢磨買菜做飯的瑣事了。讓冰箱里的食材維持在一周左右的數量,然后把樓下有著大冰柜的超市和每天供應新鮮蔬果的菜市場當成我們的備用大冰箱,多好!

冰箱門上是各種旅行帶回來的冰箱貼,還有記錄菜譜的小本子。
在這個小小的房子里,只要稍做調整,餐廚客三區就水到渠成地連為了一體。做好的菜,走兩步就能端到餐桌上;吃完飯,轉個身就能把碗筷扔進水池;吃飯的時候要從冰箱里拿飲料或者調味品,都不需要從椅子上起身……在這里,關于飲食的生活動線幾乎可以縮短為零。


筷子、叉子、勺子掛在餐桌旁邊,無論吃飯的時候拿取,還是洗干凈之后放回都很方便,桌面只有一個紙巾盒,備用插座留給吃火鍋。

茶葉收納在雙層托盤里。

茶具放在置物架的第二層。

事先為電水壺預留了電源。

半圓的小桌收納日常的水杯、水果、零食,家里每個成員都能自給自足。
我們本來打算將廚房和就餐區完全打通,墻全部拆掉,結果因為一根無法避開的燃氣管道,只能拆一半。沒想到的是歪打正著,成就了這個我們全家都無比心動的“餐邊輔助區”。酒、咖啡、茶葉、茶壺、熱水壺放在這里是那么的合情合理。無論是在客廳的人需要喝水,還是做飯的人需要用開水,都能隨時取用。
這個小窗口,是不是像極了餐廳的吧臺?
“你要買什么呀?”在窗口這邊的服務生問。
“我要一杯果汁。”在客廳的顧客回答。
“好的,給你果汁。”服務生遞上榨好的果汁。
“謝謝,付好錢了。”顧客從窗口接過果汁,端去客廳享用。
這個游戲讓我們一家三口樂此不疲,就算玩過一百次,依然覺得趣味無窮……

和小朋友一起玩餐廳游戲。

從廚房看客廳,即使忙碌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共享歡樂。
一切安置妥當,這就是我想要的那個“讓每個人都喜歡在這里做飯”的廚房。在這里,客廳里的人可以看到廚房里忙碌的身影,廚房里的人也可以分享客廳的歡樂。
當我在廚房做飯的時候,隨時都可以把一盤蒜頭遞給客廳里的父子倆:“剝蒜啦!”朋友來家里做客,也總是忍不住沖進廚房擼起袖子一起動手;偶爾和親朋好友一起包餃子吃,有人在餐桌上搟皮,有人在客廳里和餡,有人在廚房里燒水,一邊看著孩子們在屋子里奔跑玩耍,一邊聊著天,一頓飯轉眼間就準備好了。
最重要的是,在這里,每個人付出的辛勞都能夠被“看到”,無論做什么都能被“陪伴”,這不就是我想要的家的樣子嗎?

放在餐邊置物架上的小音箱:做飯的我,和在客廳的你,可以聽著同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