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派旗袍: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
- 梁玉華 楊洪翠
- 2275字
- 2020-11-20 16:04:43
第二節 津派旗袍的由來與文化內涵
一、津派旗袍的孕育土壤
1. 天津的地理、人文環境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女裝大變革時期,也是原始旗袍向近代旗袍演變的關鍵時期。在原始旗袍向我們今天所穿的近代旗袍轉化的過程中,天津以其特殊的環境和人文習俗,形成了津派旗袍的特色和風格。

天津旗袍(天津鼎章照相館攝)

當時的天津一家七口合影(天津鼎章照相館攝)
旗袍最早興起的地方不是滿族旗人聚集最多的北京,而是五方雜處、中西結合的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由于其獨特的地理優勢與西方文化的影響,為新服飾的流行提供了土壤。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匯聚海河,注入渤海。海河養育著數輩的津門人,承載著天津的興衰榮辱,擔當著南糧北運的漕運要務,帶來了西方先進的事物,使天津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就發展成為金融中心、國際大都市。天津毗鄰北京,于皇城腳下,但京津兩地人的做派卻大不相同,天津人樂于追求時髦的東西。很多時髦的東西都是在天津流行一段時間才在北京流行起來。有時候北京不接受,那就只在天津一處地方流行。一些皇族成員、民國新貴和有錢商賈,無論是滿族人還是漢族人、沿海人或是內地人,都爭先恐后地來到天津租界生活。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當時的天津租界內蓋洋房、開洋行、筑碼頭、賣洋貨,慢慢滲透著外來文化。天津人的生活習慣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洋派、甩洋腔、穿洋衣,學得有模有樣。在這種環境下,外來文化與本地文化得到了共存共榮,服飾文化也呈現多樣化的態勢,津派旗袍體現出來的時尚、變革,恰恰是天津的城市傳統和城市性格。
天津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開埠后成為主要的通商口岸,外國商品對華輸入,舶來品成為民眾爭相搶購的商品,洋布發展成為主流行業。洋務運動的興辦,開啟了近代工業的強國夢。1912年紡織業已經發展成為天津的第二大民族工業,紡織業工業化程度很高,生產原料在原來的棉紗、蠶絲基礎上增加了人造絲,并向配套行業展開發展,天津迅速成為全國棉紡織工業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之一。原材料的發展與舶來品的引入為津派旗袍的發展提供了土壤,面料豐富、款式翻新、搭配新潮。那時的女子穿著旗袍時一般搭配著大衣、絲襪、高跟鞋,中西合璧、土洋結合,別有一番韻味。
天津這一方寶地,八方居民雜處,因而天津人眼界寬、見識廣,對吃穿有一定的要求,天津衛有句老話“吃穿絕天津衛”就描述了這一現象。
天津女性在生活中的地位也較高,具有女權意識,這從稱呼她們為“姐姐”便能體現出來。通過穿著是無法辨認天津人富裕與否的,例如天津的姐姐在上街前都會換裝成綢緞,與富家女一般無二。20世紀30年代天津女人追求時尚與上海各有千秋,天津女人以被稱為“大摩登”而感到自豪。天津人定制的旗袍勢必非常合體,對工藝的要求也是高一些,這在當今也是存在的現象。這些人文因素是津派旗袍得以匠心傳承的原因,也是持續得到顧客認可的原因。

穿旗袍、絲襪、皮鞋的天津女子(天津中國照相館攝)

天津女子(天津鼎章照相館照)
2. 天津的早期商業圈
天津的服裝業、綢緞、布料業在20世紀20年代前后就形成了獨特的商業圈,并在這一時期發展到了鼎盛階段。最為有名的要數法租界梨棧一帶(今勸業場)、英租界的小白樓一帶和估衣街一帶。
1920年前后,北門外大街一帶是天津早期的商業中心,東門外靠海河沿的娘娘宮前的宮南大街和宮北大街,也是天津早期繁華的商業街道。后來由于經常遭到官兵的騷擾,許多商號為了尋求庇護紛紛到法租界梨棧一帶設立分號,于是法租界作為新的商業中心迅速發展起來。此后英租界的小白樓一帶也相繼發展起來,成為服裝業的聚集地區之一。在此時期估衣街商賈云集、鋪面眾多,成為最主要的天津面料、服飾集散地而進入興盛期。這些商圈的蓬勃發展,促進了津派旗袍的繁榮。
估衣街因估衣行的集中而得名,是天津的象征之一。估衣業是指轉賣敗落大戶之家變賣的服裝或當鋪里成為死當服裝的行業,主要光顧的客人為趕節氣變化而換裝的港口過路勞力或講究穿著體面的本地商人,是過去港口城市的一大特色。

當時天津估衣街場景
伴隨著發展,估衣街經營范圍由估衣業擴展至整個服裝行業,有時裝、便裝、旗袍、斗篷等,品類齊全、應有盡有,因而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當時估衣街上的服裝店和綢緞莊,僅記載在冊有字號的就有元隆號、謙祥益、源合時、德和號、廣義永、華盛號等70多家,地攤式的店鋪更是不計其數。

元隆號包裝紙

謙祥益包裝紙

南開大學黃燕生女士近照
3. 津派旗袍發起人
津派旗袍的發起,離不開天津女學倡辦的影響。
津派旗袍的發起人為首先得思想解放的女學生,她們追求自主獨立,對新事物有很強的求知欲,她們是旗袍流行的倡導者和推動者。旗袍的興起符合其舒適合體、穿著方便、自由獨立的特性。
清末民初,女學開始興辦。在天津,嚴修先生首倡女學,是中國較早的女學倡辦者之一。1902年,他創辦天津嚴氏女塾,被《大公報》稱為“女學振興之起點”;1905年又將嚴氏女塾改為嚴氏女學,成為一所正規的民辦女子學校。
天津社會教育家林墨青,始終遵從著“女學優先”的思想。他秉承“立學之始,以小學為先,小學以家教為先,家教以女學為先則”的宗旨,積極興建女學,直至1911年,在天津建立官辦女子小學11所。女學的興起使天津的近代女子教育達到了國內領先的水準。
張伯苓1919年在天津正式成立的南開大學,為中國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學,次年便開始招收女學生,成為中國最早招收女學生的大學。1923年又創辦天津南開女子中學。天津發達的教育體系容納著大批新式學生,她們是社會時尚的積極參與者和倡導者,也是天津女性生活時尚的“先驅者”。
20世紀20年代,天津的女性解放思潮在更廣泛的領域展開。社會有識之士普遍認為,“女人是文化的尺度”。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使天津女性服飾也有著更多的自信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