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厚黑
- 貞觀極品公子
- 向晚非雪
- 2379字
- 2020-09-13 10:09:09
那天李承乾離開之后,薛琰在家里擔心了好些天,他甚至都做好了,一旦太宗皇帝龍顏大怒,讓他人頭落地,就再穿越一次的準備。
倒不是薛琰以小人之心多君子之腹,關鍵是,這次他極有可能惹惱的可是華夏歷史上,厚黑學的集大成者。
后世之人都說太宗皇帝是一代圣君,就像人們都說隋煬帝個昏君一樣,剝開歷史的迷霧,再去分析的話,往往能夠得到不同的答案。
薛琰前世是個愛較真的人,所以經(jīng)過他的分析,人們交口稱頌的太宗皇帝,在他看來,卻并非那么完美。
首先,太宗皇帝身上有一個永遠都抹不去的污點,那就是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之變,他一箭射死了自己的親哥哥李建成,并且縱容尉遲恭射死了他的親弟弟李元吉。
同時,太宗皇帝還派手下殺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秦王的部將還想殺光他們左右親信百余人、籍沒他們的財產(chǎn),結果還是因為尉遲敬德竭力反對,屠殺行動才宣告中止。
當尉遲敬德帶著士兵來到武德皇帝李淵身邊的時候,武德皇帝的命運也已經(jīng)確定,三天后,太宗皇帝被立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后聞奏”。
兩個月后,武德皇帝退位,太宗皇帝登基。
在登基之后,太宗皇帝做過的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修史,所謂的修史并不是命史官記錄前朝歷史,而是命令史官交出起居錄,要求親自查看。
后世人們所知道的,李唐皇朝的建立,幾乎都是太宗皇帝一個人的功勞,甚至連武德皇帝起兵,都是太宗皇帝攛掇的,但事實上,太原起兵的全過程,包括此前數(shù)年的苦心經(jīng)營,都是李淵一手操辦的,他為大唐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唐王朝創(chuàng)立的主要功勞應該在他身上。
然而在《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正史中,事實卻發(fā)生了歪曲,把太原起兵的首要功勞劃到太宗皇帝身上,李淵則成了消極被動的角色,從而使太宗皇帝成為起兵反隋、開創(chuàng)大唐的首要人物。
按照太宗皇帝的意圖,貞觀史臣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費盡筆墨鋪陳太宗皇帝在武德年間的功勞,竭力抹殺太子李建成的成績,降低高祖李淵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謀描繪為太宗皇帝的精心策劃,而武德皇帝則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
這樣,太宗皇帝便是開創(chuàng)李唐王業(yè)的首功之人,皇位本來就應該是他的,李淵退位后也就理應由他繼承皇位,因此,太宗皇帝登上皇位便顯得水到渠成了。
在太宗皇帝的授意下,史官們把他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寫成“安社稷,利萬民”的大義行為,從而嚴重歪曲了歷史事實。
后世的歐陽修說太宗皇帝好名,特別是好身后之名,其間的細故,除了人性的通病無法克服之外,便是得國時的做賊心虛使然。
如何讓邪惡的行徑轉正,首先便得把己方的行為包裝成正義的行為,唯有把己方的行為包裝成正義的行為,方能使自己變成當然的好人。
太宗皇帝要看檔案記錄,這是對史官獨立制度的公然破壞,太宗皇帝為自己找出的破壞理由是“知前日之惡,為后來之戒”,也就是知錯能改或就錯改錯。
諫議大夫朱子奢便委婉上言,希望確保史官的獨立性,使史官不至于淪為當權者的吹鼓手,才能確保史書的真實性。
然而,太宗并不理會,于是房玄齡只得與許敬宗等人推倒了原始記錄,重新書寫。
于是唐代的官修《國史》和《實錄》不復原來的樣子,于是,一個又一個朝代的官修《國史》和《實錄》,亦不復有真實的樣子。
可以說,中國修史的制度,到太宗皇帝這里完成了一大變,以前修史,或是個人的私學,或是史官的家學,至隋文帝禁絕私史,并無實效,唐代正式設立官方的史館,壟斷了檔案,雖未禁私史而私史幾于絕矣。
當然,違反史學制度,擅自查看,更改起居錄,只能說太宗皇帝私德有虧,然而,可以營造自己虛心納諫的好名聲,則是真正的厚黑之道了。
據(jù)《貞觀政要》卷二記載:貞觀四年,太宗皇帝下詔修洛陽宮乾陽殿以備巡狩,給事中張玄素上書勸諫,太宗皇帝雖然很不高興,卻沒有發(fā)作,而是下令“所有作役,宜即停之”。還借題發(fā)揮地說出“眾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諤諤”這句千古名言來。
不過,《資治通鑒》卷193卻記載,說過這話的次年,剛剛修繕完九成宮,太宗皇帝就再次提出要修繕洛陽宮。
這一次,民部尚書戴胄站出來反對,太宗皇帝依然虛懷納諫,不僅表揚戴胄“忠直體國,知無不言”,還給他升了官。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太宗皇帝還是忍不住命竇璡修繕洛陽宮。
諸如此類一面從諫如流、一面我行我素的事情,史書中還有不少零散的記載。
所以說,“虛心納諫”的太宗皇帝,只是儒家士大夫們與太宗皇帝本人聯(lián)手炮制出的一塊“內圣外王”的“道德假象”。
大臣們極力想要壓抑太宗皇帝的私欲,將他納入“內圣外王”的正確軌道,所以頻繁進諫。
太宗皇帝則幾乎逢諫必納,對進諫者無不大加賞賜,但在行動上卻幾乎沒有什么改觀,獎賞過諫臣之后,他想去游獵,仍然會去,想修筑新的別宮,仍然會修。
縱觀貞觀一朝,不難發(fā)現(xiàn)太宗皇帝那些濃厚的表演痕跡的,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對自己日后留在史書中的形象是如此強烈地關注,以至于他對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做出了刻意的修飾。他不止一次地通過與臣僚們對話的方式,極力塑造出自己生活簡樸、愛惜民力的光輝形象。
貞觀時期的20多年里,太宗皇帝確實接受了太多太多的進諫,然而接受是一回事,執(zhí)行又是另一回事,大多數(shù)的進諫最后并沒有得到有力的貫徹。
當他在朝堂之上充分展示自己虛懷若谷的帝王風度,當他對犯顏直諫的寬容被史官們載入實錄之中后,很快他就忘記了諫言的具體內容。
對太宗皇帝而言,重要的是接受進諫,而不是接受進諫的內容,意味深長的是,對儒家知識分子,尤其是文職官僚們而言,重要的也只是納諫,而不是執(zhí)行納諫的內容,因為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個性平淡的天命的代表”。
所以,在儒家政治理想中,太宗皇帝的全部意義,只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內圣外王”的烏托邦罷了。
薛琰對李承乾所說的那些話,無疑是大逆不道的,因為他褒獎前隋煬帝,也就從另一個角度表明了,李家得皇位不正,這等罪名,就算是千刀萬剮都不為過。
薛琰還真的害怕,太宗皇帝一時心血來潮,表彰他一番,然后找個機會,就將他給KO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