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琢玉洗心劍
- 金丹劍俠錄
- 蓮溪居士
- 2001字
- 2020-10-23 16:41:24
路云生拜師前,師傅趙元奇已收兩位弟子,大師兄劉子昌,二師兄王汝海。路云生拜師后兩個月,小師弟王明書才入山門,雖要在明玉閣修習兩年,但初入山門就被師傅收為弟子,平時多有大師兄指點教習。上山后因和路云生年歲相近,就和路云生最是親近。
二人到膳堂尋了張桌子坐下,王明書手腳麻利的拿起兩份飯食,道:“今日初五,師兄還去明玉閣嗎?”路云生點頭道:“明玉閣諸位師叔的講解多聽可解平日之惑,師弟應當常去。”
明玉閣是玉山派大部分弟子的授業之地,每隔五日一講,有玉山派長輩給沒有拜師的弟子授藝解疑,弟子門人均可旁聽。路云生每半月被師傅趙元奇召見一次,考校武藝進展,趁機向師傅詢問心中疑惑,其它時日自我修習。因此每當明玉閣授課之時常去坐聽,深有收獲。
二人飯罷,起身走回住處,因巳時明玉閣開閣講經,王明書獨自去了。路云生摘下寶劍,欲向明玉閣行去,卻見一人遠遠走來,一襲青衫,頭發以竹簪束起,身姿如蒼松翠竹般堅挺,面色清明沉穩,正是大師兄劉子昌。
路云生迎上前去道:“大師兄!”劉子昌尋聲看來向路云生招了招手,道:“師弟這邊來。” 路云生走過去道:“師兄可是尋我有事嗎?”劉子昌點點頭道:“師父差我來此尋你,并無吩咐何事,咱們這就去罷!”說吧二人一起向前走去。
路云生走在大師兄身后,心中不由想到:“師傅往日半月召見一次,今日卻早了三日。”心中略一思量,不得其解便略過不再去想。
趙元奇住處在聽雨軒,離此約有二里,聽雨軒左鄰一片荷塘,右面生有數十株桃樹,背倚青崖,景色秀麗。二人踏著荷塘邊上的石路向聽雨軒內走去,轉過影門,就見師父趙元奇側身在堂下靜立,青衣藍帶,頜下略有短須,雙目望向水塘。聽見二人的腳步聲轉身看來,面帶微笑,雙目轉動間隱含精光。
二人施了一禮,劉子昌向前道:“師父,三師弟到了。”趙元奇點了點頭,劉子昌躬身退下自去了。
趙元奇仔細看了一眼著面前的弟子,心中卻頗有一些感慨。這弟子相貌平平,習武的資質僅為中等,看上去無有什么出奇之處。唯有仔細看去,才覺此子神清心澄目若朗星。
“堅毅聰慧”是大師兄劉泊舟對這弟子評價,若非大師兄幾次發現這個弟子獨自在山中習武,略加關注,自己這個做師傅的至今還不知道這個弟子習武的天賦如此之高,小小年齡已想自創武學,雖然稚嫩,已經頗為可觀。
觀飛禽之姿,察走獸之行而融于自身,能做到這一點已是很高的悟性了。況且師法自然已是悟道的路,是每一位武道宗師必有的經歷。“這個弟子有成為武道宗師的潛質啊!”趙元奇心中感嘆一聲。
想到兩年前收此子入門,并無太多指點,是自己疏忽了。
路云生躬身說道:“師傅,不知尋弟子何事?”趙元奇撫了撫頜下短須道:“為師往日忙于門內雜務,不得清閑,今日正好有空,想看看你這些時日劍法練得如何?”
路云生知道師傅有意要指點自己的劍法,心中歡喜拔出腰間長劍道:“弟子駑鈍,這些天雖勤加練習,仍有疑慮之處,還請師傅指點。”趙元奇點點頭言道:“盡情施展即可!”話音剛落,就見一團銀光在面前炸現,劍光中裹著一道人影飛騰跳躍。
路云生演練的正是玉山派三十六式“觀玉洗身劍”,這門劍法是創派祖師所傳,是派內劍法的基礎,專注鍛煉皮肉筋骨,練一次力氣就增大一分,練到深處,單臂可有千斤之力。武林中雖然不乏這類功法,卻是各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劍法演練完畢,路云生收劍行禮言道:“還請師傅指教。”趙元奇摸著頜下短須道:“玉者,石之美者,君子之比德。劍者,百兵之祖,君子之佩器。此二者自古多有推崇,本派初代祖師本是一書生,自然也不例外。祖師傳下這套劍法的本意就是讓弟子們修身修心,通過練習這套劍法使自身成為美玉。
因此三十六式觀玉洗身劍乃本門劍法之根基,練到精深處可獲萬斤之力,若是練到圓滿境界可使人易筋鍛骨改善資質。”
路云生突然聽師傅說出這個秘密,心中一驚,抬頭向師傅看去,卻見師傅目光灼灼看向自己,說道: “此乃本派之密,不可流落江湖,不然恐引起滅門之禍。”路云生忙道:“弟子定當謹記,不會和外人提起。”
趙元奇接著道:“這套劍法雖能易筋鍛骨,卻需日積月累而成,成效甚慢。從祖師傳下此法到如今已有十代弟子,練成者不足一掌之數,最近的一位大成者乃是五十年前的一位楊祖師。”說道此處,突然停聲不語。路云生見師傅眉頭緊皺,暗想:“不知師傅突然想起何事?”
趙元奇停了一下,接著道:“為師觀你這套劍法招式已是純熟,頗有登堂之像,以后仍需勤加苦練,希望能看到你易筋鍛骨的那日。”路云生行禮道:“弟子緊記師父教誨!”
趙元奇擺了擺手道:“本派還有一套劍法為“琢玉洗心劍”,與“觀玉洗身劍”一脈相承,均為開派祖師傳下,乃本派秘傳,弟子非經考驗概不相授。”
“琢玉洗心劍”和本派內功心法“玉山行氣訣”相輔相成,劍法每練一遍,內氣隨之增厚一絲,天長日久體內真氣自然渾厚圓潤。練到大成更有一樁絕妙的好處,可讓人易經洗髓,脫胎換骨。為師今日喚你來便欲要授你此套劍法。”說著右手向身前數尺外的一只樹枝輕揮,但聽嗤的一聲,三尺長的樹枝應聲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