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熱帶森林資源變動下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研究
- 鄧須軍
- 2856字
- 2020-10-30 17:20:51
第3章 海南經濟社會與熱帶森林資源變動狀況
3.1 海南經濟社會概況分析
3.1.1 自然狀況
3.1.1.1 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于中國最南端,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省。全省陸地總面積為3.54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約為200萬平方千米。海南島地處北緯18°10′~20°10′,東經108°37′~111°03′,面積為3.39萬平方千米,是國內僅次于臺灣島的第二大島。
3.1.1.2 地形地貌
海南省四面環海,島上陸地呈橢圓形,作東北—西南方向伸展。地勢四周低平,中間高聳,呈一穹窿山地,以海南省海拔最高的五指山(1867.1米)、鸚鵡嶺(1811.6米)為隆起核心,從這兩個地方向外圍逐漸下降,由山地、臺地、丘陵、平原組成環形層狀地貌,海拔下降非常顯著,梯級結構明顯。全島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占10%,100~500米的丘陵占45%,100米以下的臺地與平原占45%。海南沿海海灘平原廣布,除南部個別地段山脈直迫海岸外,大部分地方為濱海平原。海南河流短而呈放射狀獨流入海,主要河流有昌化江、萬泉河、南渡江和陵水河。
3.1.1.3 氣候條件
海南由于地處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全年氣候暖熱,年平均氣溫在23~26℃,雨量充沛,干濕季節明顯,氣候資源多樣,屬于熱帶海洋氣候。海南日照時間較長,年日照時數為1750~2550小時,全年無冬。全島降雨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600毫米以上,在海南島內,降雨量也存在一定差異,從整體來看,降雨量是東多西少,中部和東部雨量豐富,西部和西南部相對較少。降雨季節不均勻,冬春雨少,夏秋雨多。海南臺風較多,出現季節長,但臺風登陸幾乎集中于東部沿海岸各縣。這樣的氣候也導致海南森林物種極其豐富,為我國所有省份中熱帶森林物種最豐富的省份,目前在尖峰嶺林區也保存著整片中國最大的熱帶原始森林,其植被的完整性和生物的多樣性位居全國前列。
3.1.1.4 土壤分布
海南省土壤水平區域分布情況是中部濕潤山區分布有黃壤;周圍低山、丘陵、臺地、各種季雨林和干性草原區分布有赤紅壤、磚紅壤和燥紅土等。在北部丘陵臺地,分布有磚紅壤亞類的鐵質磚紅壤,其余磚紅壤亞類分布于東北部和東南部。西南部邊緣臺地區,在干性草原下發育著燥紅土;落葉半落葉季雨林和有刺灌叢區分布有褐色磚紅壤。圍繞全島周邊海岸的為濱海沙土。
3.1.2 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狀況
3.1.2.1 經濟狀況
2015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GDP)約為3702.8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7.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855.8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為875.1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971.81億元。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08萬元,比2014年增長了6.9%。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09.99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7.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627.7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8.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1241.49億元,其中農林水支出為162.87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2.2%。
農林牧漁業完成增加值為881.69億元,比2014年增加了5.5%。其中,農業完成增加值為407.89億元,林業完成增加值為63.59億元,畜牧業完成增加值為141.67億元,漁業完成增加值為242.67億元,與2014年相比,農林牧漁分別增長6.6%、7.3%、-2.6%、4.8%。工業和建筑業增加值分別為485.85億元和390.41億元。房地產業和旅游業增加值分別為306.75億元和572.49億元。[116]
2015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為3355.4億元,比2014年增長10.4%。從各產業的投資情況看,第一產業投資51.72億元,比上年增長21.2%;第二產業投資332.8億元,比上年下降28.1%;第三產業投資2980.84億元,比上年增長17.0%。從投資的區域來看,東部、中部、西部的投資分別為2041.38億元、191.18億元、762.84億元,投資的重點區域主要集中于海南東部。
3.1.2.2 社會狀況
2015年年末,海南省常住人口總量達到910.82萬人,比2014年增加了7.34萬人,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相比四年間增加了34.93萬人,年均增長0.99%,而全省上一個10年,即2000—2010年,人口總量年均增長0.98%。人口總量的增長總體上呈現低速增長態勢。2015年年末,從業人員有544萬人,比2014年增長了3.8%。全省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10.1萬人,登記失業率為2.3%,失業率水平較低。轉移農村勞動力9.62萬人,增長了0.7%。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979元,比2014年增長了8.6%。其中,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858元,比上年增加了9.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了9.0%。
2015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7.93%,比上年降低了1.6個百分點;年末全省共有各類衛生機構5059個,比上年增長了0.9%。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有27個,婦幼保健機構有24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有19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有153個,增長了0.7%;全年改造農村鄉(鎮)衛生院18個,年末有鄉鎮衛生院298個。
3.1.2.3 生態與環境
2015全年造林綠化面積為20.1萬畝,比上年增長了0.8%。森林覆蓋率為62%,比上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38.5%,比上年降低了0.7個百分點。年末全省有自然保護區49個,其中國家級10個,省級2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約為270.23萬公頃(含海洋保護區),其中國家級15.41萬公頃,省級253.40萬公頃。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18種,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105種;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8種,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40種。
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7.9%,其中優級天數比例為73.5%,良級天數比例為24.4%,輕度污染天數比例為2.0%,中度污染天數比例為0.1%。輕度污染和中度污染主要污染物為臭氧,其次為細顆粒物。全省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分別為5、9、35、20微克/立方米。臭氧特定百分位數平均濃度為118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特定百分位數平均濃度為1.1毫克/立方米。全省各市縣空氣質量均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3.1.3 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狀況
2009年12月,隨著《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印發,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時至今日,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國際化水平明顯提高,旅游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的8%以上,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接近50%,旅游及相關行業的就業人數占到了總就業人數的45%。城鄉居民收入達到全國中上水平,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綜合環境質量保持在全國領先水平。
在旅游建設方面,分別形成了瓊北旅游圈和大三亞旅游圈。瓊北旅游圈于2012年建成,包括海口、文昌、瓊海、儋州、定安、澄邁、臨高、屯昌8個市縣。長期以來,各市縣經濟發展不均衡,旅游資源配置不盡相同,導致有的市縣被日益邊緣化,瓊北旅游圈的建設,有效整合了旅游資源。三亞、五指山、萬寧、東方、保亭、陵水、樂東7個市縣組成大三亞旅游圈旅游合作聯盟,加速了瓊南市縣旅游資源整合,旅游產品融合,旅游服務提升。除了對傳統的旅游景點進行升級改造,又打造了一批海洋旅游、文化旅游和森林旅游等休閑度假產品,豐富了海南國際旅游的內容。離島免稅政策于2011年開始實施,分別在三亞和海口建立了免稅店,滿足了島外游客的購物需求。
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早在1999年海南就率先提出建設生態省的目標,2010年海南的生態文明村建設數量已經過萬,2013年建成了3個國家級生態文明鄉鎮,生態文明的內涵在不斷地提升。在此期間,海南加強了熱帶森林保護區、紅樹林以及珊瑚保護區建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開通了環島高鐵,建成了海屯高速、清瀾大橋和洋浦大橋,交通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在醫療方面,“候鳥”老人看病實現了異地即時報銷,簡化了流程。解放軍301醫院落戶海棠灣,海口腫瘤醫院建成,提升了海南的醫療水平。隨著國際旅游島進程的深入,經濟、社會、民生和基礎設施等方面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