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熱帶森林資源變動下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研究
- 鄧須軍
- 2639字
- 2020-10-30 17:20:50
1.4 研究內容、方法和創新之處
1.4.1 研究內容
本書主要有九個部分,各個部分內容如下:
第1章 緒論。主要闡述熱帶森林資源變動下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義、國內外關于森林資源動態變化和協調發展的研究狀況、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技術路線和研究思路等問題。
第2章 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對森林資源、熱帶森林資源等相關概念進行界定,以及對熱帶森林資源的特性進行描述。對與森林資源有關的理論,如現代林業論、協調發展和制度創新等相關理論進行介紹。
第3章 海南經濟社會與熱帶森林資源變動狀況。對海南的自然資源、經濟社會資源狀況進行介紹;對海南熱帶森林資源及其變動狀況做出分析,主要是從林地結構、林種結構、林齡等方面進行的。在此基礎上,對森林資源所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進行評估,并對海南當前熱帶森林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
第4章 海南熱帶森林資源變動下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機理。在對海南森林資源內涵、特征和效益分析的基礎上,以“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為背景,結合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的特征,對森林資源變動下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分析,通過對自組織和他組織兩個方面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進一步分析協調發展的演化機理,明確各系統之間的關系,指出其發展規律。
第5章 海南熱帶森林資源變動下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度表征。結合以上的理論分析,依據相關的協調發展度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海南的實際發展狀況參量,設計出理論指標體系;借助于林地利用結構熵和灰色關聯分析對理論指標進行篩選,確定指標體系;利用序關系分析方法,對各指標及各系統的權重進行測算,再從指標層面度量各系統的狀態,構建協調度評價模型,以此為基礎對系統兩兩間的協調度進行評價,并對整個系統的協調度進行測算。
第6章 海南熱帶森林資源變動下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度表征。協調發展度表征是建立在發展度確定的基礎上。首先,對發展度的測算方法進行對比,其中包括依據模型計算的絕對值法和根據理想值和現實值判定的相對值法,確定以相對值法來對發展度進行表征;其次,根據相對值法的思想,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以林地資源的增長量為輸入量,以各系統狀態參量為輸出量,運用C2R模型求出決策單元輸出指標投影分析調整值,確定各系統狀態的理想值;再次,利用不確定分析法中的集對分析,構建發展度模型,以各系統狀態參量現值和理想值,確定發展度,協調發展度;最后,利用優化模型對森林資源結構進行優化。
第7章 森林資源變動下海南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關鍵影響因素分析。運用DEMATEL方法計算出影響因素的原因度和中心度,在對原因度和中心度初步分析的基礎上,建立坐標系,確定各影響因素所在的象限位置,根據各因素所處的不同區域進行深入的分析,最終確定關鍵驅動因素、次關鍵因素以及被影響因素。
第8章 海南森林資源變動下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機制構建。基于協調發展影響因素的研究結果,結合海南熱帶區域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實際,提出森林資源、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機制。建立更加合理的森林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機制,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功能和作用。
第9章 結論與政策建議。對全書進行總結,分別對海南森林資源及經濟社會現狀,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和演化機理,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表征的確定,以及協調發展機制的構建進行總結,提出有利于海南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并對研究的不足及后續研究的方向進行闡述。
1.4.2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4.2.1 研究方法
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研究是一個復雜度較高的分析論證過程,涉及面廣泛且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交叉性,在分析方法上不僅需要定性論證,而且需要定量分析。因此,可以把研究方法歸納為以下幾種。
(1)文獻綜合分析法。本書是基于森林資源動態評價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研究,所以,必須對相應的文獻資料進行歸納綜合。一方面通過對國內外期刊就相關研究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本書的理論體系,明確研究思路和研究視角;另一方面從中國林業網站、海南政府網站及相關的林業報告獲取相關資料和數據,為理論研究提供實證資料。結合理論體系和實證的數據資料,引出本書研究目的。
(2)系統分析和交叉分析方法。協調發展研究是以系統作為研究基礎,探討各子系統之間協調和協調發展的狀態以及要素之間的各種關系。此外,協調發展是在一定的區域森林資源變動的背景下,也需要考慮其系統特性。因此,對森林資源變動下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研究必須借助于系統的分析方法,不僅要從系統的宏觀層面對其演化特性、演化機理進行把握,而且要從微觀層面對其構成要素的層次性、結構性和關聯性進行分析。由于系統涉及不同領域,所以需要借助于土地學、林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多方面的理論和方法。對系統的特征和影響因素的分析涉及自組織和他組織理論,對協調度的度量涉及土地利用理論和灰色關聯理論,對協調發展度評價涉及不確定性理論。
(3)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法是依據現有的理論和經驗以及所掌握的信息,對事物的特征和規律進行判斷。定量分析是利用數學模型對上述判斷進行量化論證。本書對森林資源變動下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進行研究,利用定性分析法對森林資源的特性、經濟社會發展特點以及指標參量的初步確定進行探討;利用林地結構熵、灰色關聯度模型和序關系分析法對參量指標和權重進行確定,借助于協調度模型測算出協調度;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不確定分析法中的集對分析計算理想值并確定發展度,結合協調度最終計算出協調發展度。利用DEMATEL方法對影響因素進行定量分析。
1.4.2.2 技術路線
本書的研究技術路線如圖1-1所示。

圖1-1 技術路線圖
1.4.3 研究的創新之處
本書的創新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以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為背景,構建島嶼系統內森林資源變動與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之間的分析框架,并對協調發展進行研究。進一步借助于優化模型對海南森林資源結構進行優化,完善區域性森林資源結構調整方向。
第二,從相對角度對發展度進行測算,更有效地度量國際旅游島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狀態。利用理想值求取和集對分析構建發展度綜合模型并測算出發展度,豐富了協調發展的研究方法。
第三,構建在森林資源動態變化下的海南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機制。協調發展機制由治理機制、市場機制、合作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及援助機制構成。各機制通過相互內在聯系,形成金字塔結構,可最大程度地協調海南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平衡發展。
(1) Richard B. Howarth,Stephen Farber. Accounting for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 c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1(3):42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