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戶生活垃圾處理的行為選擇與支付意愿研究
- 程志華
- 3785字
- 2020-10-30 17:16:53
第三節 農戶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研究綜述
一、支付意愿綜述
農戶生活垃圾處理服務屬于環境服務范疇,環境服務是公共產品,消費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環境服務的這種公共產品特性可能會導致市場失靈。(124)基于公共產品思路,Mitchell和Carson對環境服務價值評估方法進行了分類。分類有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基于對現實世界人們行為的觀察還是人們對于假定問題的回答;另一個維度是直接獲得貨幣價值還是間接獲得貨幣價值。(125)按照Mitchell和Carson的分類,所有的環境服務價值評估方法都可以歸為4個類型:直接觀察、間接觀察、直接假定和間接假定(見表1-1)。
表1-1 環境服務價值評估方法

資料來源:根據原文內容整理所得。
作為直接假定類型的條件價值評估法被視為環境服務或產品評估最合適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條件價值評估法是指通過條件假設,從個人處直接得出為環境質量改變所愿意支付的價錢或者愿意接受的補償。對于環境服務產品的貨幣衡量一般基于個人對于環境產品的價值衡量;絕大多數情況下,為獲得某種收益或避免損失,個人愿意支付的最大貨幣量就是個人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可視為個人偏好的表達。(126)與支付意愿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為接受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WTA),指一定量的貨幣用于補償取締某種收益或補償某種損失,反映了收益或損失的價值。
條件估計法有多種設問形式,如開放式法、投標博弈法、二分選擇法和支付卡片法。開放式法通常被認為具有策略性反應偏差;增加WTP的設問數量被視為一種有效的方式減少WTP誤差,如重復投標博弈法,假定y為初始價格,隨后給出2y、3y等標價,以此不斷增加標價,提高WTP估計的準確性。(127)二分選擇法可分為單階二分選擇法、雙階二分選擇法和半雙階二分選擇法等;單階二元選擇法經常因其WTP估計的不嚴密而廣受批評;與單階二元選擇法相比,雙階二元選擇法增加標的數量同時減少WTP的價值,目的在于提高WTP估計的準確性,但依然受到“起點偏差”等批評。(128)
為避免起點偏差,卡片支付法被眾多學者視為一種靈活的設問形式。(129)其具體做法是,首先向被調查者出示一張卡片,卡片上列出了可供選擇的支付價值范圍,然后請被調查者從中選擇一個數字,或者被調查者在卡片上未發現相應的數據,請他們描述自己的價值。卡片支付發放確實減少了個人回答的變動,但也引進了其他形式的偏差。
在以上設問形式上,Welsh和Bishop提出了多個有限離散選擇法(MBDC),與傳統的單階二元選擇法相比,MBDC具有兩個明顯的優勢。(130)一是MBDC形式允許每個受訪者重復投票;二是MBDC形式提供了多分支的選擇,從“肯定會”“可能會”到“不確定”“可能不”“絕不”,所以每個受訪者都可以更加準確地表達其真實意圖。該方法在評估環境服務質量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31)
二、農戶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綜述
國外文獻針對農戶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研究集中在發展中國家,文獻都出現在2000年之后。農戶生活垃圾處理支付意愿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環境態度和意識等因素。
年齡與農戶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即相對于年輕人,老年人的支付意愿更低。原因包括:老年人存活時間短,而不愿意支付公共服務或產品;Bluffstone和Deshaze針對立陶宛的研究認為老年人支付意愿低是時代背景的結果,即老年人是社會主義時代的幸存者,對社會公共服務或產品供給的預期較低,因而支付意愿低。(132)性別對農戶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有顯著影響,(133)相較于男性,女性有更高的支付意愿,與女性關注生存環境、有更為積極的環境行為的研究結論相一致。但同時,Banga等在烏干達的研究結論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支付意愿方面無差異。收入水平與農戶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收入水平越高,農戶的支付意愿越高。(134)
受教育程度與農戶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但作用方向結論不一致。Banga等使用烏干達381個研究樣本的結論表明,受教育程度與支付意愿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受教育程度高的居民更愿意閱讀報紙、期刊雜志等,并通過閱讀提高了相關環境知識,因而提高了支付意愿。(135)而Bartelings和Sterner針對瑞典的600個研究樣本結論表明,受教育程度與支付意愿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但并未就該結論給出相應的解釋。(136)
環境態度、環境意識與農戶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一般的研究結論認為,受教育程度能夠提高農戶的環境意識和環境態度,原因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居民了解更多的環境知識,具有更高的環境意識,因而對環境服務或產品具有更高的支付意愿。并且,對環境質量的預期與支付意愿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居民如果認為環境質量未來的預期更好,則支付意愿越高。(137)
家庭規模、家庭居住面積、房屋類型(是否租住)等因素顯著影響到農戶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具體來看,家庭規模與支付意愿之間存在顯的負相關關系,家庭人口越多,支付意愿越低;居住面積與支付意愿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房屋類型中,自有房屋相對于租房而言,居民更傾向于為生活垃圾處理付費。
除上述影響因素外,Amfo-Out通過對加納60戶居民的調查研究,認為垃圾的收集頻率和職業對支付意愿有顯著影響。垃圾的收集頻率可以視為居民日常的親環境行為,親環境行為與支付意愿之間一致;職業是指受訪者的工作,如果受訪者參加工作,就有足夠的經濟收入用于支付垃圾收集的費用。(138)Sterner和Bartelings認為合理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提升居民的支付意愿,合理的基礎設施建設代表著便利性,也是影響居民親環境行為的重要因素。(139)
已有文獻的設問形式多使用二分選擇法、開放式法及卡片支付法。二分選擇法因其設問形式簡單、能夠避免起點偏差等原因而受到眾多學者的青睞。通過對居民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的估計和測算,能夠得到各個國家居民的支付意愿值,但由于文獻關注于不同的年份及不同的國家,各個國家間貨幣的換算較為困難,因此,本書列出居民支付意愿占總收入的比重。
發展中國家農村居民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在0.1%~3%之間。如Othman針對馬來西亞居民的垃圾處理服務所測算的支付意愿占總收入的比重為0.6%~0.9%;(140) Bluffstone和Deshazo針對立陶宛居民的垃圾處理服務所測算的支付意愿占總收入比重的0.1%;(141)Lal和Tokau針對湯加居民的垃圾管理服務所測算的支付意愿占總收入比重范圍為1.6%~3.1%。(142)
農戶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表明了垃圾管理的收益。相對于垃圾處理和垃圾管理成本,居民的支付意愿較低,如Bluffstone和Deshazo的研究結論表明,立陶宛按照歐盟標準升級現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時,居民的支付意愿僅能涵蓋該項目成本的80%~90%(143);Naz針對菲律賓固體垃圾管理的研究結論表明,居民總支付意愿僅占總成本的22%~35%(144)。
三、國內農戶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研究綜述
針對中國環境服務或產品的研究表明,使用意愿調查價值評估法,能夠獲得公眾對于改善環境質量支付意愿的合理結果。如Wang等使用多邊界離散選擇(MBDC)方法衡量云南普者黑河水質量提高的價值,研究結論表明,丘北縣居民愿意每月支付30元并連續支付5年用于改善普者黑河水質,WTP占家庭收入的3%,支付意愿對家庭收入的彈性是0.21;同時,有關水質改變的環境知識顯著影響居民的支付意愿。(145)同樣使用該方法,Wang等對云南省華坪縣境內2條河流水質提高(從Ⅳ級提高到Ⅲ級)當地居民的支付意愿,結果表明華坪縣居民愿意每月支付70元并連續支付5年用于改善境內河流水質,WTP占家庭收入的5%。(146)使用意愿調查價值評估法能夠估算出環境質量提高的價值,同時能夠估算出環境治理的成本,為政府提高環境質量提供政策依據。
鑒于中文文獻中針對“農村居民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研究文獻較為少見,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見表1-2。(個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顯著影響農戶的支付意愿,且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即收入水平越高,受訪者所報告的支付意愿水平越高。(147)受教育程度顯著影響農村居民的支付意愿,但學者對于兩者關系的實證結果并不統一,大部分學者認為兩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即受教育程度越高,擁有越多的環境知識和較高的環境意愿,從而愿意為改善環境支付更多;(148)而王妹娟和薛建宏的研究結果認為兩者之間存在負向相關關系,對于這種結論的解釋是,受教育程度越高,農戶越傾向于將環境服務支出視為公共支出而非個人支出。(149)環境知識與農戶的支付意愿之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對相關環境知識了解越多,越傾向于支付更多的貨幣用于生活垃圾處理服務或設施的建設。(150)環境態度表明農村居民對于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與支付意愿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151)家庭規模與支付意愿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家庭規模大,生活成本高,由此對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低。(152)除上述人口統計特征外,性別、年齡等基本人口特征顯著影響居民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相對于男性,女性的支付意愿更高;年齡與農村居民的支付意愿關系的結論并不統一。
表1-2 農戶生活垃圾處理的支付意愿相關文獻

續表

根據已有文獻的測算,我國農村居民生活垃圾支付意愿為每年10~100元,占農戶家庭收入的比例在0.1%~1%。根據條件估值法的定義,農戶生活垃圾處理服務支付意愿反映了農戶認為生活垃圾處理服務的價值;也反映了建設農村居民生活垃圾處理服務(設施、人工)的成本。相對于生活固體垃圾處理服務的成本而言,農民的支付意愿較低,苗艷青等研究農戶環境衛生改善支付意愿,認為相對于改廁成本,農戶的支付意愿較低,面臨較大的資金缺口。(153)農戶對于生活垃圾處理服務支付的低意愿,也說明當地政府對于農村環境服務設施建設的重視程度不足,與之前國外學者的研究結論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