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產業結構調整與綠色經濟發展研究
- 卞利花 殷頌葵 鄭永琴 丁生喜
- 18字
- 2020-10-30 17:33:01
第三章 青海省綠色經濟發展水平動態評價
第一節 青海省綠色經濟發展基礎
青海省位于中國西部,處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稱為“三江源”,素有“中華水塔”的美稱。青海省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具有冬長夏短、日氣溫普遍低、晝夜溫差大、降水少、日照時間長、輻射強烈等特點。區域最大的優勢是各類自然資源豐富。自2000年西部大開發以來,青海省經濟總量不斷增長,經濟結構明顯優化。
一、青海省經濟發展水平
2000—2016年以來,青海省經濟一直在穩步發展,且發展勢頭良好。從表3-1、圖3-1、圖3-2中可以看出,青海省人均GDP呈直線上升狀態,2016年的人均GDP是2000年的8.47倍,比西北地區同期均值高1542元,但比全國水平要低1萬多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2016年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0年的5.18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859元。GDP增長率有增也有減,2016年比2000年減少了5.3%,但2016年的增長率高于同期西北地區和全國水平,說明青海省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在波動中發展,2016年比2000年減少了0.7%,與西北地區和全國水平差距較大??萍贾С稣钾斦С龅谋戎刈兓容^小,在2000—2006年逐漸下降,從2012年開始有呈上升趨勢,但2016年比重不足全國水平的三分之一,僅相當于西北地區平均水平的64.5%,說明青海省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不夠,制約著經濟的發展。
表3-1 青海省2000—2016年經濟增長統計表

數據來源:《2017年青海省統計年鑒》。

圖3-1 2016年主要地區經濟增長對比

圖3-2 2016年主要地區經濟增長對比
二、青海省社會發展情況
青海省社會發展相對平穩,且增速較明顯。從表3-2、表3-3中可以看出,2000—2016年青海省每萬人中小學在校生人數在不斷減少,2016年比2000年減少了20.81個百分點;2016年,青海省每萬人中小學在校生人數均高于西北地區和全國水平。2000—2016年,青海省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數在增加,2016年比2000年增加大約2倍;2016年,青海省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數略高于西北地區,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2倍,這意味著在政府對青海省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人們的醫療條件得到了提高。2000—2016年,青海省城市化率在不斷發展,城市化率從2000年的34.76%增長到2016年的51.63%,平均每年增長1.23%;2016年,青海省城市化率略高于西北地區,但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72%。2000—2016年,青海省人口自然增長率有增有減,200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3.10‰,2016年為8.52‰,總體呈下降趨勢;2016年,青海省人口自然增長率略高于西北地區,比全國水平高2.66‰。
表3-2 2016年主要地區社會條件統計

數據來源:《2016年青海省統計年鑒》《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
表3-3 青海省2000—2016年社會條件統計

數據來源:《2017年青海省統計年鑒》。
三、青海省生態資源狀況
青海省生態資源一直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從圖3-3、圖3-4可以看出,青海省人均國土面積2000年為13.96公頃,2016年為12.16公頃,面積在不斷減小,說明人口密度逐漸加大,也意味著國土資源的壓力在增加,但是青海省的人均國土面積遠遠高出西北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且地廣人稀。2000—2016年人均耕地面積在逐步減少,而且比西北地區和全國的人均耕地要少很多,主要是因為青海省非限制開發區域面積不足全省面積的一半,且大多地區不適宜耕作。2000—2016年,青海省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在穩步增加,但是還是低于西北地區和全國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000—2016年,青海省森林覆蓋率都在增加,但與西部地區和全國作對比發現,青海省的森林覆蓋率要顯著低于西北地區和全國總體森林覆蓋率。綜上所述,青海省國土資源豐富,但各綠化指標都小于西北地區和全國水平。

圖3-3 2016年主要地區生態資源對比

圖3-4 青海省2000—2016年生態資源情況
四、青海省環境保護情況
青海省環境保護一直處在不斷發展中。從表3-4、表3-5可以看出,2000—2016年環境保護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有增也有減,但總體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2016年投入力度高于同期西北地區和全國水平。2000—2016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在不斷提升,2016年青海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高于西北地區,與全國水平相當,說明生活垃圾對環境的污染變少了。2000—2016年,萬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在不斷地減少,這意味著生產活動中污染逐步下降,但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高。2000—2016年,萬元GDP電耗減少,但仍是西北地區和全國水平的近3倍,這說明青海省GDP的增長方式逐步從粗放型轉向集約生產,高耗能、高排放的生產方式正在緩慢發生改變。
表3-4 青海省2000—2016年環境保護情況統計

數據來源:《2017年青海省統計年鑒》。
表3-5 2016年主要地區環境保護情況

數據來源:《2016年青海省統計年鑒》《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
五、青海省發展綠色經濟的有利條件
(一)具備發展綠色經濟的地域優勢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相對封閉,地理位置特殊,生態價值獨特。人類經濟開發活動對大部分地區生態系統的干擾破壞程度較低,水土資源幾乎沒有被污染,是世界公認的“超凈區”之一。豐富的光照資源和冷涼的氣候特征有利于喜溫涼性農作物的生長。江河源區自然環境清潔度高,適宜有機綠色食品的培育種植。
(二)具備發展綠色經濟的資源優勢
青海省豐富的水能資源、光能資源、風能資源、化石能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牧業資源、生物資源、林業資源等是發展綠色經濟的最大優勢。其中,3161萬公頃可利用的牧草地、1000余種經濟植物和50多種名貴藥材以及120多種礦產資源為發展綠色產業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特別是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的優勢突出。資料顯示,全省每日光輻射160~175大卡/平方厘米,每年接受的太陽能約有1632億噸標準煤,是全國第二太陽能高產區;青海省凍土帶發現的可燃冰儲量達萬億立方米,有望成為未來的新興能源。此外,還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大美青海”旅游資源的絕對優勢,為發展生態旅游業奠定了雄厚基礎。
(三)具有發展綠色經濟的產業支撐
在工業方面,西寧生物科技產業區、柴達木循環經濟產業區、青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區逐步建立和完善,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太陽能光伏產業、風能產業、生物質能產業等成為主要的綠色支柱產業。到2020年,省內將建成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000億元。
在農牧業方面,通過改變農牧業發展方式和調整農牧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提高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通過青南、柴達木、環湖地區的試點,已經探索出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新模式,綠色生態畜牧業得到極大發展。
(四)具有發展綠色經濟的技術支持
目前,青海省水電資源開發技術和產業相對成熟,在滿足全省風能特點的風力發電設備開發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克服了鹽湖鋰資源的開發難題,農牧業技術不斷普及和推廣,科技推廣隊伍逐漸成長??傊?,青海省在不斷提高自主創新和技術供給能力,核心技術的發展和先進技術在一些主導產業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為綠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和技術基礎。
(五)具有發展綠色經濟的政策環境
首先,國家有關綠色產業發展的一系列宏觀政策,以及節能減排、支持循環經濟的對策措施,將有效調控和引導青海的綠色經濟快速發展;其次,國務院出臺支持青海等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政策,其中提出加快發展生態畜牧業和高原特色農業,促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扶持高原特色加工業發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以及批復《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給予的一些特殊政策支持。以上不同層面的政策措施將有力保障青海加快綠色經濟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