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互聯網環境下北京現代農業服務業創新模式研究作者名: 李謹本章字數: 3699字更新時間: 2020-10-30 17:27:25
(一)農業服務業發展歷史階段
1.萌芽期(1951—1977年):以合作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初級合作組織成立
從1951年到1958年,中國農民先后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和高級社三個歷史階段:互助組在農業生產合作化運動中發展成為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初級社統一進行集體勞動,生產資料由社統一安排,分配原則采用按勞分配;1956年由初級社逐步發展成高級社,高級社仍然實行按勞分配,但是農具、牲畜和土地等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同時取消了土地報酬。到1956年底,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到75萬個,參加高級社的農戶占全國總農戶的88%。1958年9月全國發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直至年底實現了公社化。從互助組到公社化這一階段可以認為是農業服務組織體系建立的雛形期,在該時期北京市郊區縣也涌現了一些農民合作組織、資金互助組織,為“生存型”的農區型農業提供了生產性服務基礎。1949年北京實施了郊區土地改革政策,為響應黨中央和北京市委號召,于1951年提出發展臨時互助組和季節性互助組。并于1952年成立了第一個溫室合作社,合作社運行效果較好,此后北京市農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實現了郊區為首都服務的良好局面。
2.初步發展期(1978—1984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進下的公共服務體系微觀重構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在農村推行的一項重要改革。我國第一個關于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于1982年1月1日出臺,文件中明確了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生產形式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1983年和1984年連續兩年的中共中央一號文件均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做出了高度評價,并強調要將包產到戶穩定化、長期化、合理化、規范化,正式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隨著集體經濟向包產到戶的轉變以及農村畜牧養殖、水產養殖等多種經營的開展,農民對涉農技術服務、生產資料服務等社會化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但其發展相對緩慢且有滯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了促進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多樣化,進一步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活力,政府提出建立健全農業科技研究推廣體系和農村建設人才培養教育體系,同時動員和組織各方力量建立比較完備的商品生產服務體系。雖然政府已經認識到農業社會服務的重要性,并著手開展生產經營、管理培訓等服務體系建設,但這一階段與向農民提供系統完善的社會化服務差距還很大。
在此階段,北京市針對糧食豐年有余、副食品生產由“普遍短缺”轉變為“結構性短缺、總體上供大于求”,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產品多樣化需求等問題,提出了“建設城郊型農業”的設想,與之相匹配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逐漸開始起步,但休閑農業、農村益民健康養老業等產業業態尚未形成。
3.深入改革期(1985—1997年):以產業化經營為核心要素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向縱深推進
198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國家、集體、個人均可參與農村一切加工、供銷、科技等服務性事業,地區性合作經濟組織要積極辦好機械、水利、植保、經營管理等服務項目。1986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了要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組織產前產后服務的工作重點。而1991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出現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概念,同年《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通知》中則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這一概念進行了詳細闡述,提出了其建設的形式、內容和原則,并計劃在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在全國農村大多數地區建立起以鄉鎮為重點,貫通縣、鄉、村三級功能完備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吨泄仓醒腙P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則進一步強調要從農民實際需要出發,發展多樣化的服務組織,形成各種服務主體和組織相結合的服務網絡。這是中央第一次在綱領性文件中提倡和鼓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此舉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這一階段清晰明確地回答了如何建立健全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公共服務機構啟動體制機制改革,服務職能和范圍由公益服務逐步轉向市場服務。
與此同時,北京市農業服務業也進入深入發展階段,1998年提出發展“籽種農業、精品農業、創匯農業、觀光農業、設施農業、加工農業”六種農業以調整郊區農業結構,籽種農業、觀光農業成為北京市農業服務業的主要產業之一。
4.穩步發展期(1998—2008年):公益性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村服務組織逐步發展壯大
1998年,中共中央明確了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性質,強調了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地位,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支撐地位。隨后國家“十五”“十一五”規劃均對農村服務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從科技、生產、信息、金融等不同服務領域以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等不同服務環節不斷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2007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加快發展服務業的重大意義,并重點提出要積極發展農村服務業。200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提出,著力強化農業科技和服務體系支撐,并從科技研發推廣、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農民合作社和服務組織發展以及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做法,并提出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國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頒布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建設,推動了農業服務由公益性服務向市場服務的轉變。
在這一階段,北京市農業服務業的發展以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為主線,籽種農業、休閑農業與科技農業得到較快發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4月北京“三農”工作會議提出發展籽種農業、循環農業、休閑農業和科技農業四種農業;2007年,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跳出農業看農業,開發(生產、生態、生活、融合)四種功能”;2009年提出重新認識“三農問題”,這些政策文件均意味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等農業生活性服務業逐漸成為北京市郊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內容。同期,北京市各類農業組織也不斷發展壯大,2000年起農業產業化組織數量便以年均28.6%的速度遞增,到2007年其總數已達3627個,2009年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106家。全市工商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3406家,覆蓋從事第一產業農戶總數的66%。到2008年全市農業服務業實現總產值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伴隨著北京市進入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階段,以摸清兩張底牌(市場需求和農業資源)、搞好兩個支撐(科技和資金)、搭建一個平臺(農產品信息平臺)為主要內容的“221信息平臺”建設意味著以現代農業科技服務業為主要內容的北京市現代農業服務業進入創新發展初期,“221”信息平臺作為互聯網環境下的農業服務業創新模式得到初步探索。
5.高速發展期(2008年以來):信息技術與農業服務相結合,實現農業全產業鏈服務
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目標,并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吨泄仓醒腙P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建設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七大舉措之一。自2005年至2007年連續三年的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業信息化”以來,我國對農業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已上升至戰略層面?!敖疝r工程”“三電合一工程”、農村信息化示范和農村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等重大工程建設方案相繼出臺,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各領域廣泛應用,農民信息獲取能力不斷提升,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并列,做出了“四化同步”發展的戰略部署。2015年7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強調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培育多樣化農業互聯網管理服務模式。同年底《農業部關于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發布,鼓勵各類經營性農業信息服務組織開發基于App應用的農業大數據信息服務產品,為農民提供精準化、個性化信息服務。2016年進入“服務業”“互聯網+”相關政策發布的集中期,“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管理、經營管理、市場流通、資源環境等融合,鼓勵互聯網企業建立產銷銜接的農業服務平臺,加快發展涉農電子商務。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等部委相繼發布相關政策,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農業領域的全面融合。隨著大數據在“三農”領域的推廣和應用、農業云平臺的建立、產業流量的導入、農村金融的快速滲透,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電商平臺等信息化手段正廣泛滲入到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的全過程,加速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在此階段,伴隨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基于都市型現代農業對服務引領創新的需求,北京市農業服務業也進入以信息化引領的現代農業服務業階段,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休閑農業、特色小鎮、農業電商、農村互聯網金融、農業信息服務業等逐漸成為北京市現代農業服務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北京市積極推進郊區農產品集散中心建設,開通近80個“農郵通”服務站,促進了本市農產品優質優價。此外,北京市加大力度推進農村電商發展,2016年啟動了“一村一品一電商”示范工程,2016年在順義、房山、大興、密云、平谷等區共組織農民電子商務營銷培訓500人次,進一步提高農民電商意識,促進農產品銷售。在社會化服務組織體系建設方面,截至2016年底,全市工商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7168個,創建市級示范社216家,組建聯合社3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