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綠色技術創新驅動要素分析

與傳統的技術創新活動相比,綠色技術創新活動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單純依賴市場機制難以對綠色技術創新產生足夠的激勵。早期的學者重點分析環境規制來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產生影響,繼而分析不同的環境規制工具對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產生的差異。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社會體制變革,對外投資與引進外資并行發展,人們也逐漸發現其對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然而這些研究多數是單方面從某個角度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展開論證,往往忽視了各個驅動因素之間的協同作用。接下來,本章將從影響綠色技術創新的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個方面系統分析影響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驅動要素。

一、綠色技術創新的外部驅動要素

1.環境規制

波特假說提出了適當的環境規制可以激發企業展開綠色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品牌形象,使其在國際國內市場上能夠有效獲得競爭優勢,因而可有效彌補其投入的綠色技術創新成本。因此,學者們對環境規制的研究較為豐富。

在20世紀70—80年代早期的產業綠色發展文獻研究中,多數學者認為,采用嚴格的環境規制來解決空氣、水資源以及土壤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學者們普遍認為,嚴格的環境規制可以給企業增加額外的成本,使企業不得不調整其發展戰略,采用污染控制技術或者浪費管理技術以應對環境規制,從而減少對環境的危害。[115]20世紀90年代之后,產業綠色發展進入了第二個階段,此時的學者們改變了主要關注產業內企業末端治理技術的思路,而是從更長遠的視角關注技術轉型或動態競爭,他們分析產業內企業為什么和如何從應對環境規制的發展戰略轉變為主動采用綠色發展戰略。[116]在此過程中,兩個爭論成為該階段的核心。第一個爭論是成本與創新補償學說之爭。Porter和Van der Linde認為,嚴格環境規制的實施是雙贏策略,清潔生產工藝和原材料節省可有效降低成本,從而引發了創新是否能彌補綠色發展增加的成本之爭。De Marchi(2012)強調,環境技術創新是一種將環境要素融合進企業發展戰略的方式,可有效加強企業競爭優勢。[117]第二個爭論是關于企業綠色發展的決定要素之爭。一種流派列示了靜態因素,從企業外部因素如環境政策、消費者需求和媒體關注度到企業組織因素如領導者模式、企業倫理、企業擁有資源等。他們認為,該類因素促進了產業綠色發展,是產業綠色發展的關鍵。[118]另一種流派則提出了規范的階段發展模型。他們認為,產業內企業從原有的技術戰略轉變為綠色發展戰略的關鍵是依賴于企業CEO的態度以及社會心理的特點。[119]2000年之后,在Porter等研究的基礎上,學者們轉向環境規制如何促進綠色技術進步,利用技術創新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如景維民等(2014)運用2003—2010年中國33個工業行業的面板數據,考察了環境管制影響綠色技術進步的機制,結果發現合理的環境管制能夠轉變技術進步方向,有助于中國工業走上綠色技術進步的軌道。[120]李斌等(2013)基于2001—2010年中國36個工業行業的投入產出數據,估計環境規制和中國工業發展方式轉變間的非線性關系,結果表明制造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下降導致其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降低甚至為負,且環境規制必須同時跨越科技創新水平門檻和所有制結構門檻才能真正促進中國工業發展方式的轉變。[121]

2.市場驅動力

企業試圖獲取競爭力以及可持續發展必須隨時注意市場的變化,Jaworski和Kohli(1993)指出,企業面對市場加大變動時,需要不斷修改或發展新產品,以滿足顧客的需求變動。[122]相反,當市場比較穩定時,顧客的喜好變化比較小,企業的產品更新速度可以不需要很快。因此,在持續變動的市場環境下,適應和及時回應顧客的需求變化對提高企業競爭力非常重要。企業需要發展以外部環境為焦點的組織活動,以滿足顧客的需求,同時也有助于企業觀察競爭者。市場變動越強,組織文化和企業績效的關系就越顯著。市場驅動力影響因素研究中,Zhou,Yim和Tse(2005)提出三個維度:需求不確定、技術變動與競爭強度。[123]需求不確定為企業面對市場上的需求變動難以預測的程度;技術變動為企業本身的核心技術所面對的不確定性程度;競爭強度為企業在目標市場上,面對競爭者的競爭程度,以及競爭者的差異化能力。依據GB Voss和ZG Voss(2013)的研究將市場驅動力分為三類,即需求、競爭以及供應,而需求不確定、技術變動與競爭強度是影響綠色創新的最主要的三個特點,因為他們代表著市場中客戶、技術及競爭的外部影響。[124]Jaworski和Kohli(1993)指出,企業面對市場較大的變動時,需要不斷修改或發展產品,來滿足顧客的需求變動。相反,當市場比較穩定的情形下,顧客的喜好變化也較小,企業的產品就較不需要進行創新。[122]

3.利益相關者

在現代企業的經營環境中,企業已經無法獨善其身,必須面對許多有想法、信息豐富且關注企業活動的社會上眾多的利益相關者,如政府、消費者、媒體公眾等。眾多利益相關者是由于共同協助塑造有助于企業推動環保的社會機制下存在,相應的,企業本身也應努力和供應商、顧客、政府與環保團體等利益相關者合作。因此,在許多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研究中,強調企業經營活動來自于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且與利益相關者息息相關,確認和整合不同利益相關者的環保需求是企業關鍵性的挑戰。Newman和Breeden(1992)將利益相關者分為內部的與外部的,內部的利益相關人包括股東、管理者和員工;而外部的利益相關人包括立法者、大眾、社區和供應商。[125]Henriques和Sadorsky(1999)在利益相關者對管理者的環保承諾與認知之間關系的重要性的研究中,將利益相關者分成四類,包括法規利益相關者、組織的利益相關者、社群的利益相關者以及媒體利益相關人。并且在其相關研究中指出反應型、防御型、適應型與積極型的公司,其經理人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性認知存在差異。[126]Fineman和Clarke(1996)發現,企業經理人對于提倡環保的改變與利益相關者有關聯的,而且經理人如何確認、定義和建構利益相關者是綠化的重要環節。也有學者提出,顧客的壓力、股東的壓力、政府法規的壓力以及鄰近居民和社群團體的壓力與公司環保規劃的形成呈正相關。[127]

4.外商直接投資(FDI)

已有的文獻研究多數是分別研究了FDI對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的多樣化影響,研究結論并不一致。學者們認為FDI的正向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需求量增加使得供應鏈上游企業可獲得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二是本土企業可從FDI企業中通過技術轉移、溢出等手段學習先進技術。Keller和Yeaple(2009)發現,從1987—1996年進入美國制造業的FDI產生了顯著的知識溢出,可有效解釋10%的生產效率提升。[128]也有學者認為,FDI存在的溢出效應并不明顯,且FDI進入本土市場必然會占據部分市場份額,這使得本土企業降低產出,增加平均成本,甚至擠出本土企業的創新投入。[129]例如,傅元海等(2010)利用中國1999—2007年27個制造行業面板數據研究發現,FDI的進入會與本地企業產生競爭和聯系,誘致本地企業模仿學習FDI的技術,促進內資經濟增長績效的提高;但如果本地企業在與外資企業的競爭和聯系中選擇引進技術等其他路徑提高技術水平,經濟增長績效就會下降。[130]從FDI對自然環境影響來看,污染天堂假設與污染暈輪效應同時存在。持有污染天堂假設觀點的學者認為,由于FDI的逐利本質,外國投資者更有動機將過時的技術引進,特別是在一些環境規制較弱的地區,對環境產生較大污染。陳凌佳(2008)利用中國112座重點城市2001—2006年的面板數據,研究了FDI對中國整體以及不同區域的環境影響。結果證實了FDI的增加對中國環境確實產生了負面的影響。[131]而持有污染暈輪效應的學者則認為,FDI可引入先進的環境友好型技術或工藝,降低環境污染。總體來看,FDI的進入要對環境效率產生正向影響必須增強綠色FDI技術溢出,加大本土企業的學習與創新。

二、綠色技術創新的內部驅動要素

依據相關文獻,本書發現學者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綠色技術創新能力的內部影響因素。

1.知識資本

知識資本是指從資源基礎理論的角度的所有組織內部成員知識的綜合。由于企業運營會對社會環境產生影響,注重社會與環境的回應變化并致力于永續經營管理,培養永續經營方面的知識資本可稱為綠色知識資本。以綠色知識資本為核心,制定相應的策略政策,將綠色變化融入企業所有組織活動過程中,可帶來更多的競爭優勢,可分為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關系資本三類。人力資本是企業員工所具有的知識、文化以及對利益相關者的溝通能力與綠色創新能力,能夠創造利潤、促進生產力提升,并轉換為企業無形資本。通過系統化管理將經營優勢轉化成結構性資產可稱為結構資本,如教育培訓、環境管理系統與獎勵制度等,是解決社會、環境問題與創造價值整體系統的關鍵。關系資本是企業對內、外的社會關系,即企業經營過程中所需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網絡關系以及關系網絡基礎衍生出的對企業形象、商譽以及品牌的認知。

知識資本是由企業的知識、經驗、組織能力、顧客關系、創新能力、專業技能等構成,能夠使得企業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優勢。企業為了應對外部的環保壓力以及提升企業的綠色創新能力,如何來利用已有的知識資本來提高綠色創新能力成為企業的重要課題。知識的創造必須包含兩種活動,一種是獲取新知識解決既有的特定問題;另外一種是建立新的來取代舊有的。通過動態的學習過程,將有助于組織的創新與發展。Bontis(2000)認為,組織通過不斷地學習、創造與積累知識,并通過知識的轉移與利用,將知識資本根植于組織之中。[132]另外,由于組織所面對的是不斷創新的社會體系,其也會利用原已經存在組織中的知識資本,通過學習再取得更新的知識,如此循環,使得組織得以永續發展。而企業的綠色創新能力,就是通過既有的知識累積和創造,再通過引進綠色思維,進而形成綠色創新能力。

2.企業發展戰略

企業所采取的戰略反映出企業為了持續追求卓越績效而實施的創新行為、執行策略、活動,等等。企業的戰略引導組織適應環境并形成其獨特的策略走向及競爭力,因此,在發展新產品或服務之際,不同的戰略特點應有不同的創新性。Hunt和Morgan(1995)指出,當組織策略執行市場導向之后,經過一段時間市場導向將演變為組織的文化,成為持續的競爭優勢。[133]Han,Kim和Srivastava(1998)發現市場導向、創新與經營績效間的關系是非常顯著的,也就是說企業擁有越多信息,創新意愿越高也越容易成功,最終可以提升經營績效。[134]

3.企業其他內部相關因素

(1)企業文化及社會責任。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構建良好的企業文化,是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特別是綠色創新能力的溫床。國內學者田耕將社會責任引入綠色創新能力影響系統,他從企業運營、綠色技術創新應用、環境管理能力、資源綜合利用和社會貢獻等方面對綠色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和描述。

(2)企業家精神。風險承擔、生態化傾向這些都屬于企業家精神的范疇。企業經營者具有冒險精神,勇于采用綠色技術,都能夠有效地促進綠色技術創新,提升綠色創新能力。

(3)內部激勵機制。企業技術人才是創新的個人主體,綠色產品設計創新需要、增強企業的人力資本素質都需要觸動企業內部激勵機制。

三、綠色技術創新多維驅動概念模型

可持續發展是將經濟、環境及社會效益融合在一起,因此,企業如何行動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呢?OECD(2009)就提出綠色創新強調不僅僅是與技術密切相關,其更廣泛地與組織方式、產品、服務以及知識導向的創新相融合,從而指導企業管理者采取相關的實踐。從系統的角度分析搜集到的綠色技術創新數據及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提出綠色技術創新發展的概念模型。本章提出的綠色技術創新的概念模型主要是相關前面文獻中所提到的影響因素,通過外部因素的變化來影響內部因素,從而可導致積極的公司績效。

圖3-3 綠色技術創新多維驅動的概念模型

該模型可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綠色技術創新的動態發展,并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指導。在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多維驅動要素中,均可或多或少的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公司綠色創新行為。盡管綠色技術創新的行為可能與企業的利潤等產生矛盾的情況,但是其若能更多地融入核心業務,對企業整體的發展大有裨益。在所有的驅動要素中,社會的壓力和政府對環境的要求可持續地迫使企業采用綠色技術創新的經濟活動。特別是企業在充分依靠自身的綠色技術創新能力贏得消費者認可時,企業則更加主動地采取行動以加入到持續性創新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南| 安化县| 茶陵县| 辽宁省| 遂昌县| 利川市| 冀州市| 阿拉善右旗| 连州市| 唐海县| 滨海县| 加查县| 衡阳县| 寿宁县| 沅江市| 漯河市| 通江县| 岳池县| 石泉县| 郴州市| 武城县| 东海县| 布拖县| 布尔津县| 清镇市| 黄陵县| 长阳| 张家口市| 信宜市| 都兰县| 丁青县| 黄山市| 雅安市| 高要市| 福安市| 莱州市| 招远市| 苏尼特左旗| 富宁县| 桂阳县| 芜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