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中國經濟史之井田制的誕生

在《半小時漫畫中國史》中,我們講了很多歷史故事,比如文藝青年宋徽宗、曠工20多年的萬歷皇帝的故事,但這些都是帝王史。

王侯將相史肯定不能完全反映出歷史的整體精神面貌,那么,古代人的真實面貌是怎樣的呢?

有很大的一批人,他們撐起了整個歷史舞臺,哪出劇里都少不了他們,但就是沒站過C位。

這些人,史書上沒留下啥姓名,通常有個群稱,叫老百姓。

沒留下姓名并不意味著他們沒有精彩的人生,下面給他們一些特寫鏡頭,讓我們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看古代老百姓的生活行為,是怎么影響一個王朝的,也就是——

中國古代的經濟史。

對于他們來說,一生中能和經濟掛上鉤的,有這么幾樣東西:

經濟活動中最主要的當數腳下這塊地了,吃喝都從地里來,所以咱們先聊一聊土地。

一、農耕民族的崛起

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為了填飽肚子,逮到啥吃啥,可還是經常吃不飽。

后來有一批人手里有了武器,走出了一條狩獵路線,開始“流動作案”。

在沒有冰箱來儲藏肉的年代,他們慢慢發現,抓住活的獵物,不能一口氣全宰了,而是應該把獵物養起來,不然肉很快就會變質。

我們稱這批逐水草而居、將養寵物作為日常生活的人為游牧民族

還有一批人,偶然發現了種子。

種子扔進土里就能長出吃的,守著腳下的地就餓不死,不用出遠門。

這批拿鋤頭種地、造房子定居生活的人,我們叫他們農耕民族

雖然只是屬性點不同,但是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的愛恨情仇持續了幾千年。

堅持不懈地給對方找碴兒,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雙方的經濟發展。

游牧不挑地,只要有草地就行;而種地需要水,很多很多的水。

所以咱們中原大地上,早期搞農業的部落都是沿著河建立的。

說到這兒,要提一個地理知識點了,農耕民族的地盤擴展到哪兒就不動了呢?

那就是既沒啥河又不怎么下雨的地方。在咱們中國有一條地理分界線,叫作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差不多就是這條線

一旦往北越過了它,雨水太少不好種莊稼,按古代的條件,也就只能種點花花草草。

這條線的名字聽起來可能有點陌生,但沿線的旅游景點你肯定熟悉,它就是由秦始皇代言的國家5A級風景區——

長城。

二、井田制的誕生

農耕的地盤在不斷地擴大,種地逐步超越了狩獵,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變了。

這帶來了重要的經濟變革,它貫穿了夏、商、周三個朝代,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而到了周朝,情況發生了變化,我們可以打一個簡單的比方來理解它。

如果我們把中原大地比作一家公司:

剛開始,組織架構簡單,人不多,實施扁平化管理,直接布置KPI。

等公司變大,人越來越多,管理就容易出問題,特別是到了周朝的時候。

看到沒,無論哪個年代的職場,上班時間都會有員工在悄悄摸魚。

不是老板不想管,實在是鞭長莫及,一家公司如果沒有中層管理者,領導注定會被下屬累死。周天子一看,是時候提拔干部了。

具體來說,周朝用了這樣一個制度:

天下的地是天子一個人的;

一些遠處管不過來的,就分給兄弟、親戚、臣來管,這些人叫諸侯;

諸侯也沒那么多精力,就分地給自己的親戚,這些人叫卿大夫

卿大夫還嫌累,繼續分地給自己的親戚,這些人叫

這么一分,管理起來就方便了很多,中原大地有限公司的組織架構就變成了這樣:

天子(總經理)

諸侯(地區經理)

卿大夫(總監)

(主管)

平民(職員)

這就是周朝的分封制,整個國家的結構就成了這樣。

諸侯們既幫著管理土地,又幫著抵御外敵,整個周朝蓬勃向上,請記住它現在的樣子——

一朵綻放的向日葵。

怎么分地解決了,但是怎么種地沒解決。

領導們忙著喝茶看報開會,真正在地頭勞動的,還是平民老百姓。

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土地制度——

井田制。

現有土地都成為天子一個人的了,這點毫無疑問,但土地具體怎么種,則被分成兩個部分:

周圍的八塊地,叫私田,每個農民各分一塊種;

中間的地,叫公田,八個農民一塊種。

私田是平民種的,等收獲的時候,收成歸他們自己。

大家一塊種的地,收成算公家的。

公田的收成層層上交,層層都有。

這叫

既然一整塊地的收入都歸平民所有,那么領導當然不會輕易放過你,平常不多加幾個班,都對不起這塊地。于是,苦活臟活累活都歸平民干,這叫

所以當時老百姓的主要生活使命,就是為了完成助和賦。

三、井田制的崩潰

和很多制度一樣,井田制起初運行得很好,但用著用著就變了味兒。

原則上農民要先種公田,再種私田,但是人嘛,難免會好逸惡勞。

周天子吃喝全靠上供,糧倉變空是分分鐘的事。

而且為了保證分封制的有效運行,周天子死要面子活受罪,經常要分點地出去。

周天子自己的地越來越少,諸侯的地倒是越來越多,原先的向日葵——

變成了一朵菊花。

到后來,周王室無地可封,諸侯肆無忌憚,于是周王朝衰敗。

千年殺!

不過,私田一點兒也沒被耽誤,不僅如此,平民還被鼓動去開墾新地。

這地當然不能歸周天子所有,要算在自己頭上。

而且隨著鐵器和耕牛的廣泛使用,開墾新田更方便了,原先八個農民種一塊地,

獲得新田的農民肯定是不愿再去種公田了。

隨著諸侯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春秋戰國。

種地和收糧食的方式也跟著有了新變化。

知識小補丁:

由于歷史過于久遠,史料也比較稀缺,井田制需要考證的地方還有很多。

比如,有觀點認為井田制早在商朝就有了;

井田制中“井”的含義,可能是把土地隔成了井字形,也可能代表大家共用一個水井;

甚至還有觀點認為井田制并不存在,只是當時一些人想象出來的理想化制度。

所以想知道當時到底是怎么種地的,要么交給歷史老師,要么就只有靠穿越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科尔| 襄城县| 古浪县| 镶黄旗| 胶南市| 荣成市| 义马市| 建平县| 平定县| 咸阳市| 鲁山县| 厦门市| 涞水县| 册亨县| 黄石市| 卓资县| 南投市| 莫力| 江陵县| 铁力市| 西藏| 广州市| 金坛市| 玛多县| 奇台县| 雷州市| 易门县| 达拉特旗| 东台市| 尤溪县| 阳新县| 万山特区| 通榆县| 莱州市| 商水县| 奉节县| 昭苏县| 海淀区| 确山县| 林口县| 板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