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研究
- 徐南南編著
- 3442字
- 2020-11-09 11:27:19
《守正歸隱的陶淵明——借信息技術整合資源 深度品析詩人形象》教學設計與課評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在閱讀與鑒賞方面,學生要能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美。能欣賞、評價作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有正確的價值觀、高雅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審美品位。能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作品,體會其精神內涵,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在學習方式方面,學生要堅持在研讀過程中利用圖書館、互聯網查閱相關資料,勤做筆記,加深和拓展對作品的理解;學會運用評點方法,記錄自己的感受和見解,不斷提高獨立閱讀能力。要掌握利用不同媒介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能力,學習運用多種媒介展開有效的表達和交流。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陶淵明是我國古代備受推崇的詩人之一,其詩文平淡自然而醇厚有味,感情真摯。文字間無不透露“安貧樂道”之風骨。其為人與其詩文一樣,光輝千古。高中學生正是人生價值觀、人格的形成時期,運用陶淵明的詩文涵養他們的人格、情感也是語文教學中必要的環節。
(二)學生情況分析
大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過《飲酒(其五)》《讀山海經(其十)》《歸園田居(其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個別學生因教材版本不同所學篇目有差異),學生對陶淵明及其詩文有所了解,但未進行過系統學習。
在設計本專題前,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其中“我們為什么學習陶淵明作品”這一問題引發了較大的爭議。

三、教學方式
本課題以專題教學形式展開,通過任務驅動,組織學生借助信息技術,運用Pad的云課堂,討論探究,自主學習,整合陶淵明詩文,賞析其詩文的意象,分析其形象,體味其詩文的思想內涵,探究其人格魅力,為學生成長提供一個學習路徑。
(一)第一課時
1.學習目標確定
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自主學習,搜集、閱讀、梳理陶淵明的人生經歷及其詩文,自主品讀后展示學習成果及互評,提升表達交流能力。
梳理陶淵明詩文中的意象,探究意象豐富或獨特的內蘊。
學生在互學互鑒中掌握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法。
2.學習重難點分析
學習重點:學生學習成果展示、互評,提升表達交流能力,提升對陶淵明其人其詩文理解的廣度和深度。
學習難點:梳理陶淵明詩文中的意象,探究其豐富的意象或獨特的內蘊。
3.學習評價設計
填寫《自主學習成果展示交流評價表》。
小組互相點評。
教師點評。
師生交流與互評。
4.教學活動過程

(二)第二課時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時處于本專題的第二課時,學生結合重點語段、詞句,分析《歸園田居》(其一)、《<歸去來兮辭>并序》等篇目中陶淵明的人物形象;學生通過篩選有效信息,主動梳理陶淵明形象,提升學生語言的表達與交流能力,發展邏輯思維能力。
2.學習目標確定
學生用思維導圖建構文言“而”“以”意義及用法。
誦讀《<歸去來兮辭>并序》,結合陶淵明詩文中重點語段、詞句,分析陶淵明的人物形象,進一步把握陶淵明豐富且立體的形象。
3.學習重難點分析
學習重點:學生用思維導圖建構文言“而”“以”意義及用法;學生分析陶淵明形象。
學習難點:學生把握陶淵明豐富立體的形象。
4.學習評價設計
教師點評。
師生交流與互評。
5.教學活動過程

(三)第三課時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時處于本專題的第三課時,在對陶淵明形象認知的基礎上,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有效搜集、篩選信息,梳理陶淵明運用了《論語》的詩文或詩句,從中發現儒家文化對陶淵明的影響,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2.學習目標確定
梳理陶淵明詩文中使用的出自《論語》的典故、文句,發現儒家思想對陶淵明的影響。
學會面對現實與“本心”的沖突,如何正確做出人生的選擇。
3.學習重難點分析
學習重點:梳理陶淵明詩文使用的出自《論語》的典故、文句,發現儒家思想對陶淵明的影響。
學習難點:學會面對現實與“本心”的沖突,如何正確做出人生的選擇。
4.學習評價設計
教師指導、點評。
生生互評。
5.教學活動過程

續表

【課評】
本節教學設計是基于“古詩詞單元學習任務”,教研員和教師共同嘗試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來完成“任務群”的設計和實施。設計構思是先基于學情確立專題研究——對陶淵明的歸隱的認識,然后設置任務活動。所謂任務活動,即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做語文的事。
古詩詞中常常寄寓詩人對社會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悟,“知人論世”是很好的閱讀欣賞方法。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學會這種閱讀欣賞方法,并能運用這種方法進行閱讀賞析呢?傳統教學中,是通過教師講解詩人的生平、創作背景等讓學生“知人論世”,教師講得多,學生的認知只局限于教師的講授,對于“知人論世”,學生更多是靠記憶,這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是不夠的。本教學設計初衷是改變傳統教學的教法,將信息技術融入語文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語文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事,而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基于此,設計了如下“學習任務”。
任務1:利用現代科技微信、VR技術,走進柴桑區,了解陶淵明的生平、家風家訓。
任務2:圍繞“陶淵明詩文專題”自主選擇一個主題進行資料的搜集、閱讀、梳理,上傳至“陶淵明詩文專題”專區(班級網絡學習平臺),進行學習成果展示。
任務3:進行學習小組交流,展示小組成員搜集整理的成果(意象梳理),教師組織討論意象內蘊的豐富性或獨特性(探究學習)。
任務4: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文言虛詞的思維導圖整理,并將整理成果上傳班級網絡學習平臺,供其他同學學習。
任務5:小組搜集整理陶淵明運用了《論語》的詩文或詩句,完成“學習任務單”的要求,并從中發現儒家文化對陶淵明的影響。
任務6:學生圍繞對陶淵明的歸隱的認識,進行學習體會的寫作。
任務7:教師運用聯想超極本進行當堂寫作的修改、指導,學生之間利用信息技術手法進行相互間的評論、討論、探究,生成新的認識。
通過以上的任務活動設計,我們力圖在教學方式、教學策略上進行創新、突破,在完成既定學習內容的同時,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最大限度地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教學設計中的“知人論世”不再是教師的照本宣科,而是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在觀察、搜集、整理中全方位、多層面地了解作者,了解時代。學生通過自我躬親,真正掌握“知人論世”這種認知方法,也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生活。
在本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教學思想,明白什么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沒有要求和目標。自主學習是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的有目標、有要求的學習,教師在設計時,要圍繞著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任務設計。如下表呈現。

尹老師利用多媒體音頻、視頻、VR技術、互聯網交互平臺、Pad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整合課堂教學情境,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激發學生思維,加深對作者作品的理解,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本課教學設計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了突破:
(一)運用VR技術,讓學生游覽柴桑區家訓家風館,感受“賢”“廉”的陶氏家風,了解陶淵明高潔風骨的來源。運用聯想超極本,課堂上進行陶淵明詩文專題自主學習,分組梳理陶淵明經歷、搜集陶淵明詩文名篇,名家評陶淵明(詩文)等,讓學生發現《論語》對陶淵明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陶淵明深受儒家文化濡養,植根于內心深入的儒家情懷是他歸隱所堅守著這份情懷,把碎片化的印象整合為一個豐富而立體的詩人形象。
(二)運用Pad的云課堂,對學生梳理的陶淵明思想歸類進行分析,找出學生解讀錯誤或者不足之處,教師加以點撥或補充,使用云課堂中的白板展示學生寫作,讓學生表達內心所想,學生在互評中互學互鑒。師生共同修改、提升。
(三)動態及時評價。運用學習情況反饋表,查看學情調查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得到解決。運用小組展示活動評價表,讓學生有評價依據;學生分組展示,給予學生個性表達與交流的空間;運用投票程序,迅速統計投票結果,方便快捷地了解動態學情,讓教學真正為學生服務,實現生成課堂。
(四)深化思維訓練。在學生自主選擇陶淵明相關資料搜集、梳理的主題之外,教師為學生提供幾個自主學習的方向,讓不同層次、不同愛好的學生能夠個性化選擇。在教師指導下分組展示,提出要求:要緊密圍繞主題,邏輯清晰;小組展示時學生需要做到邏輯清晰,語言簡潔;評價表回收要定時及時,即時公布結果。課后組內自評,學生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形成文字并上交。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加大學生思維的訓練廣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