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人生最大的教養就是和顏悅色
- 走在這條人生路上的隨筆
- 夢的預言家
- 1345字
- 2021-02-21 16:07:46
俗話講,“脾氣人人有,拿出來是本能,壓下去才是本事。”
胡適先生也曾說過:“世間最可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
待人和顏悅色,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最大的教養。
01
對陌生人和顏悅色,是禮
古書有言:“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性氣清冷者,受享亦涼薄,唯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澤亦長。”
你對待別人的態度,就是將來別人對待你的態度,唯有和顏悅色寬待他人,才有可能得到熱情的回應。
在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了解一個人要看他對陌生人的態度?”
其中有一個答案令人印象深刻:
“因為陌生人和你的利益不相關,對利益相關者的態度取決于智商和情商,對不相關者的態度取決于素質和修養。”
想看清一個人的人品和教養,就去看看他們如何對待陌生人。
什么是教養?
就是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懂得每個人都不容易,對待陌生人不是干癟單薄的客套,而是推己及人的和顏悅色,這就是你的教養。
02
對父母和顏悅色,是孝
在一次訪談中,楊瀾曾問周國平:“為什么我們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把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
連這位一向儒雅的哲學家也說:“這個錯誤,我也常常犯。”
周國平還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生活中,我們和不同的人相處,會展現不同的態度:陌生人前是規矩禮貌,疏離中帶著客氣;同事之間可以開幾句熟絡玩笑,但始終不失分寸;普通朋友噓寒問暖,親近但不親密;在親近的人,尤其是父母面前本性卻完全暴露無遺。
孔子講,孝敬父母最難的事情是“色難”,就是說最難的是給父母好臉色。
給父母買好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游是物質上給父母的享用,這是低層面的“孝”。
而高層面的“孝”,應該表現為對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所以,對父母能做到和顏悅色,也是最大的教養。
著名作家史鐵生雙腿癱瘓后,脾氣變得喜怒無常,經常對親人發脾氣。然而母親即使身患肝病,口吐鮮血,心里口里記掛著的還是自己的兒子。
后來母親去逝了,史鐵生才突然醒悟:“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色難”難在何處?難在很難有一顆恭敬的心,難在沒有一個謙和的態度。
我們好像變得很厲害,動不動就把父母當傭人一樣使喚,稍微有不順心就對父母一通發泄,從來不給他們好臉色看。
我們不經意的態度,往往傷害他們最深。所以“色悅”成了衡量一個人孝心的道德標尺。
真心愛父母,應該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出微笑,讓他們感到快樂、幸福。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僅剩歸途。
03
對愛人和顏悅色,是愛
愛人,是這個世界上,雖然沒有血緣關系,卻要相伴最久的人。對愛人的態度,藏著一個人最真實的教養。
胡適的妻子江冬秀是出了名的“母老虎”,脾氣極大。
每次江冬秀發脾氣,大喊大叫時,胡適就躲到廁所里,借口要漱口,故意把牙刷擱進口杯里,把聲音弄得很響。
如此這般,避免正面沖突,讓彼此好受。
胡適曾在《我的母親》里提到:
“世間最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他說到做到,從不給妻子一張生氣的臉。
其實,和顏悅色,是深愛的外在表現。真正有教養的人,是把好的情緒和態度留給愛人。
一輩子那么短,我們總該擇一個心里有暖意的人相處,彼此溫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