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德宗貞元(785—805年)

自中唐代宗朝以來,女子的發(fā)式逐漸繁復化,出現(xiàn)了發(fā)鬟如叢立在頭頂?shù)氖綐樱钆涞囊率揭踩找孀兊脤挷T跁r人沈亞之為愛妾盧金蘭所寫的墓志中,記錄有貞元年間少女盧金蘭在長安學舞時的妝束:“歲余,為《綠腰》《玉樹》之舞,故衣制大袂長裾,作新眉愁,頂鬢為娥叢小鬟。”(2)她特制了大袖長裙的衣式,畫眉若愁啼狀,鬢上梳起數(shù)叢小鬟。而元稹在《夢游春七十韻》中回憶戀人崔雙文的模樣則是:“叢梳百葉髻(時勢頭),金蹙重臺屨(踏殿樣)。紕軟鈿頭裙(瑟瑟色),玲瓏合歡袴(夾纈名)。”(3)

中唐女供養(yǎng)人像

敦煌莫高窟四六八窟壁畫

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敦煌壁畫全集·7·中唐卷[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165.

發(fā)上可層層插戴小梳,如王建《宮詞》:“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叢綠鬢虛。舞處春風吹落地,歸來別賜一頭梳。”又有元稹作于貞元十六年(800年)的《恨妝成》:“曉日穿隙明,開帷理妝點。傅粉貴重重,施朱憐冉冉。柔鬟背額垂,叢鬢隨釵斂。凝翠暈蛾眉,輕紅拂花臉。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最恨落花時,妝成獨披掩。”

到了唐德宗貞元末年,長安城中開始流行新的妝束:墮馬髻與啼眉妝。女子面上淡暈粉妝,細眉淺淺畫作八字形,若皺眉欲啼的模樣;原本斜在頭頂梳作團狀的發(fā)髻,變?yōu)橄蛲鈨A斜墮下的垂鬟。

中唐女供養(yǎng)人像

敦煌莫高窟一五九窟壁畫

中國敦煌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敦煌壁畫全集·7·中唐卷[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113.

在傳世的唐代仕女畫作中,托名周昉所繪的《揮扇仕女圖》《調(diào)琴啜茗圖》等大約即處于這一時期(4)。有了同時期文物與這些唐畫作參照,可進一步知曉后世所謂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唐人無款《宮樂圖》大約也繪制于此時。其中《虢國夫人游春圖》中女子所穿裙式,在新疆阿斯塔那唐墓竟發(fā)現(xiàn)類似實物:一腰絹裙在身前正中壓一道“裙門”,進而向裙門左右壓褶;裙頭還加縫有在胸前凸起的弧形裙腰,似兼作胸衣之用。

白居易在“憶在貞元歲”的《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中寫道:“粉黛凝春態(tài),金鈿耀水嬉。風流夸墮髻,時世斗啼眉。”又有他在長安所作的《和夢游春詩一百韻》,細致摹寫了與之搭配的服飾形象:“風流薄梳洗,時世寬妝束。袖軟異文綾,裾輕單絲縠,裙腰銀線壓,梳掌金筐蹙。帶紫蒲萄,袴花紅石竹。凝情都未語,付意微相矚。眉斂遠山青,鬟低片云綠。”

絹裙及穿著示意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原件僅殘剩裙腰與部分裙身,裙長不明

本書作者補繪

唐德宗貞元年間女性妝束形象

參考同時期敦煌壁畫女供養(yǎng)人形象繪制

發(fā)式妝容:頭梳蟬鬢、叢髻,面繪花鈿

服飾:上著花纈肉色衫子,下著海波紋青裙,肩披素紗帔子

貞元年間女性形象

(傳)周昉《揮扇仕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貞元年間女性形象

(傳)周昉《調(diào)琴啜茗圖》/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貞元年間女性形象

宋摹《虢國夫人游春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貞元年間女性形象

唐人《宮樂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大歷年間偏梳髻發(fā)式

貞元年間墮馬髻發(fā)式

唐德宗貞元后期女性妝束形象

參考同時期陶俑與繪畫形象、詩文記載繪制

發(fā)式妝容:頭梳蟬鬢、墮馬髻服飾:上著緋紅衫子,下著綠裙,肩披紫帔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东| 渑池县| 岑溪市| 马关县| 开平市| 龙里县| 临武县| 沾化县| 肇州县| 桐乡市| 泽普县| 菏泽市| 兰坪| 电白县| 泰安市| 北海市| 康保县| 澜沧| 沾化县| 苏尼特左旗| 梨树县| 辽宁省| 同德县| 庄河市| 大悟县| 瓮安县| 哈密市| 翁牛特旗| 项城市| 盐边县| 永靖县| 巴林左旗| 灌南县| 巫溪县| 石林| 房产| 涞水县| 临汾市| 富裕县| 盐山县| 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