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妝束:大唐女兒行
- 左丘萌 末春
- 2135字
- 2020-11-02 10:04:11
二圣臨朝時期(664—683年)
因唐高宗患有風疾,時常頭暈目眩難以處理政事,朝政大權逐漸掌握在身為皇后的武則天手中。自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開始,便是高宗視朝,武后垂簾于后,二人合稱“二圣”。到了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與武則天改稱天皇、天后,正式落實了“二圣臨朝”的制度。在此期間,女性妝束風格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化。
發式除了將原本流行的高髻進一步變高之外,又仿效起華麗柔美的南朝之風,在頭頂梳起寬大的雙鬟;淡作粉妝的面上還可裝飾以小巧的花鈿、面靨;女子身型逐漸變得更為挺拔豐盈,上衣領口常挖作弧形,穿著時衣襟在胸前圍系形成圓領,或對襟作ω形。裙腰逐漸下移,直到發展為胸下高腰位置。帔帛端莊地披掛于兩肩,仍延續著初唐式樣。在中亞粟特地區撒馬爾罕古城的考古發掘中,城中大使廳的那一面墻上繪有皇后時期的武則天與眾宮人在盛開蓮花的湖上乘龍舟游樂的情景,她們均作頭梳雙鬟、戴金花簪、著圓領上衣、系間色長裙的華麗打扮(1)。

二圣臨朝時期女性形象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新城長公主墓壁畫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新出土唐墓壁畫[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3,6.

二圣臨朝時期女性形象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
韋貴妃墓壁畫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昭陵博物館.唐昭陵韋貴妃墓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圖版二二、二八.

二圣臨朝時期女性形象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燕妃墓壁畫
昭陵博物館.昭陵唐墓壁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20,152.
阿斯塔那29號唐墓出土的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新婦為阿公錄在生功德疏》文書中,詳盡羅列了“新婦”所布施的兩套完整女裝的名目,可作對照組合:
墨綠紬綾裙一腰、紫黃羅間陌腹一腰、緋羅帔子一領、紫紬綾襖子一錦褾、五色繡鞋一量、墨綠紬綾襪一量錦靿,右前件物布施見前大眾;
紫綾夾裙一腰、綠綾夾帔子二領、肉色綾夾衫子一領,右件上物新婦為阿公布施。
文書中所謂“陌腹(袹複)”,舊注又有“襪肚”“腰巾”“腰彩”(2)等名,也是這一時期產生的新樣裙裝。它承襲自初唐式襦衣下圍相連的一圈腰裳,進而獨立成單獨外系的短裙;如新城公主墓壁畫中,便有在窣地長裙上另行圍系一腰短裙的女子形象,甚至“陌腹”也有窄條間色式樣。
至于這時的間裙,裙條已變得極細。同時期壁畫形象中的間裙,往往是用四五十道細條接續拼縫,頗為費工,當時有著“七破間裙”“十二破間裙”等說法——正如現今紙張用“八開”“十六開”等說法來表示紙張大小。在整幅裙料寬度固定的前提下,破數越多,則裙的拼縫條越窄,如七破指破一幅為七道長條。若以唐代裙裝常見用料六幅計算,則七破間裙是以四十二道長條拼縫。間裙的流行遍及四方,甚至當時童謠也稱“紅綠復裙長,千里萬里猶香”。
奢侈的世風最終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唐高宗在永隆二年(681年)的詔書中特別針對女子衣裙用料與式樣加以申斥:“朕思還淳返樸,示天下以質素。如聞游手墮業,此類極多。時稍不豐,便致饑饉。其異色綾錦,并花間裙衣等,靡費既廣,俱害女工。天后,我之匹敵,常著七破間裙,豈不知更有靡麗服飾,務遵節儉也。”(3)

《新婦為阿公錄在生功德疏》
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29號墓出土
中國文物研究所等.吐魯番出土文書(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337.

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女性妝束形象
發式妝容:參考同時期木俑形象繪制
服飾:將《新婦為阿公錄在生功德疏》記載與同時期壁畫形象組合而成
1上著弧領對襟式襖子,下著墨綠紬綾裙,外系紫黃羅間陌腹,肩搭緋羅帔子,足穿五色繡鞋。
2上著肉色綾夾衫子,下著紫綾夾裙,肩搭綠綾夾帔子。

二圣臨朝時期女性形象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
李鳳墓壁畫
申秦雁.神韻與輝煌——陜西歷史博物館國寶鑒賞·唐墓壁畫卷[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98.

龍舟中的武則天與眾宮人
約677年/撒馬爾罕古城大使廳壁畫
這類華麗間裙的實物有新疆阿斯塔那213號墓出土的一腰紫黃二色絹拼縫的間裙(4)。而從日本正倉院藏奈良時期古代紡織品殘片中揭取出的兩腰以多色裙條拼縫而成的間裙,或許便是唐人所謂的“花間裙”;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一腰是以紅絁作襯里,面用綠綺、紫綾、紅蠟纈絁三色細條相間拼縫而成,裙帶用紅絁;另外較殘缺的一腰則是雙面式設計,一面為紅絞纈絁與黃絁相間,一面為紫綾與綠絞纈絁拼縫,裙帶用綠絁。日本奈良時期的貴族積極仿效唐朝制度,貴族女性的禮服也參考了唐朝女服的流行式樣,甚至當時服飾制度中也有了“蘇方深淺紫綠纈裙”“蘇方淺紫深淺綠纈裙”等名目(5)。
在較為正式的場合,還會在長袖上衣外另穿一件短袖或無袖的上衣“背子”。傳說這種衣式始于隋朝,如馬縞《中華古今注》中所述:“隋大業末,煬帝賜宮人、百官母妻等緋羅蹙金飛鳳背子,以為朝服及禮見賓客、舅姑之常服也。”唐高宗時期以來,背子變得愈加常見。背子既可隨上衣一并束入裙內,又可將下擺直接松敞在外。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232號墓中出土的一領白絹背子,是以整幅寬度的白絹對折正裁出領口與袖口再縫合成衣。

綠綺紫綾紅蠟纈絁間縫面紅絁里夾裙、紫綾綠絞纈絁間縫黃絁紅絞纈絁間縫雙面裙
日本奈良正倉院南倉藏
正倉院事務所.正倉院寶物:宮內廳藏版·南倉(二)[M].東京:每日新聞社,1994:19,100.

白絹背子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232號墓原件為白絹正裁,左襟保存完整,衣襟緣邊綴有系帶,右襟已殘
本書作者補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