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妝束:大唐女兒行
- 左丘萌 末春
- 608字
- 2020-11-02 10:04:08
印染繡部
色彩
唐人染制衣料的染料大多出自草木植物。如染紅以茜草、紅花、蘇方木,染紫用紫草,染黃用梔子、柘,染藍以藍草,染黑以橡子等。宮廷織染署的染色分為青、絳、黃、白、皂(黑)、紫六色,不過實際的色彩品類極為豐富。除去預先以彩絲織好的錦、織成與部分綾綺外,大部分絹、絁、紗、縠、綾、羅,都是先織出素色匹料再進行染色。
染制
為了在絲綢上染出花紋,唐人多采用防染印花工藝“纈”。較多見的一種,如今被稱為“絞纈”或“扎染”,因工藝不同產生的花紋樣式很多;最為精美的一種是“夾纈”,其具體制法今已失傳,大致是通過木板相夾進行印染,可制出復雜的彩色紋樣。此外又有“蠟纈”“灰纈”等,通過蠟或草木灰等特殊染劑在絲綢上繪制或印制花紋,再加染色,形成有紋飾部位不受色的花地異色效果。
印繪
除卻“纈”類的防染印花工藝之外,還有將染料涂在花版上再在平鋪織物上進行拓印的直接印花工藝。又有“印金”工藝,是在織物上調膠繪制紋飾后敷貼金箔,待膠固定后再將多余金箔除去露出紋樣。繪是直接用筆在織物上繪制紋樣,其中將金銀箔調膠作為顏料的“金泥”“銀泥”工藝尤為珍貴。
刺繡
刺繡是以彩色絲線在織物上繡出各種紋飾。比起織造印染,刺繡更加自由,紋樣也更顯鮮艷生動。唐前期流行短針相接、后一針自前一針中間穿出的劈針繡法;盛唐以后流行細密長針往復交接的平針繡法。華麗者還會在繡樣邊緣釘壓一圈金線勾邊。最為貴重的是將捻金、捻銀線盤釘在織物表面的“蹙金”“蹙銀”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