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的足跡:從泰勒斯到桑格(公元前624—公元2013年)
- 陳志謙 陳樂濛
- 2825字
- 2020-11-02 10:01:34
48 劉禹錫(公元772—842年)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劉禹錫,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793年(唐貞元九年),劉禹錫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又舉博學宏詞科,授太子校書,升監察御史。此時劉禹錫銳意仕途,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與柳宗元等共同參加了主張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團。安史之亂后,國家動蕩不安,內有宦官專權,外有藩鎮割據。805年(唐貞元二十一年),順宗即位,王叔文集團在新帝支持下,發動永貞革新。劉禹錫因深受王叔文器重,表現出卓越的才干,對當時的朝廷有較大的影響力。革新僅僅進行了146天,便以失敗告終。憲宗逼宮,順宗退位。劉禹錫受牽連被貶為連州刺史,行至荊南又改授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馬。在被貶期間,劉禹錫接觸到民間風俗,作《竹枝詞》十余篇,并深感不得志,創作《問大鈞》《謫九年》等詩賦數篇。后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劉禹錫人生中最大的知己是柳宗元,他們一起中進士,一起參與革新,一起被貶,一起寫詩。人生衰落至谷底的柳宗元妻子早逝,后母親又病逝,在柳宗元失妻失母最無助孤獨寂寞時,劉禹錫專門為他而做了一首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在朗州貶居十年,好不容易等到被召回京城候新職。閑來無事,劉禹錫和柳宗元他們一起相約去看桃花。詩人看花哪會不寫詩呢,劉禹錫在桃花面前自然詩興大發。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劉禹錫寫下這首惹禍的《玄都觀桃花》,于是又被貶到了播州,當權者還不解氣,他們覺得柳宗元和他是一伙兒的,也就一起把他貶官,把柳宗元貶到了柳州。
柳宗元知道這個消息之后非常難過,不過他并不是因為自己被牽連而難過,而是因為劉禹錫。播州在貴州(遵義),非常偏遠,屬于窮山惡水,劉禹錫上有80多歲的老母親,這一下可怎么扛得住呀。于是柳宗元拿起筆寫了一份申請書,請求讓自己去劉禹錫的播州,讓劉禹錫去柳州,而且說這是自己的意愿,絕不反悔。這就是我們熟知的以柳易播的故事。
這件事情傳開之后,大家都非常震驚,覺得這才叫做友誼,就有很多文豪為這件事而專門寫文章。后來連皇帝都知道了,于是特別允許劉禹錫不用去播州了,可以改去條件稍好一點的連州。這一去,就是13年。
柳宗元早逝,劉禹錫晚年又結交了好友白居易,他們經常以詩會友。二人并稱“劉白”,著有《劉白文集》。
826年(唐寶歷二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調往東都洛陽的尚書省,同時白居易也從蘇州返回洛陽。二人揚州初逢時白居易問:“夢得,你被貶了多少年?”劉禹錫屈指一算,前前后后23個年頭,心中不免有些悲傷。白居易隨后為劉禹錫作詩一首《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閱后感慨不已,寫了一首詩回報白居易。這首詩正是后來響徹云霄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劉禹錫寫這首詩時,韓愈已經去世兩年,柳宗元已經去世七年。當年的“鐵三角”再也不會回來了,因此詩中的“懷舊”字眼顯得格外傷感。生離還有書信,死別只能無奈。韓愈去世的時候,劉禹錫寫了一篇《祭韓吏部文》,其中回憶了當年跟韓愈以及柳宗元的友情及往事。
786年(唐貞元二年)到795年(唐貞元十一年)這九年間,韓愈一直在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雖然登上了進士第但又卡在了博學宏詞科的考試上。相比之下,柳宗元和劉禹錫就幸運得多了,沒有太多曲折,793年(唐貞元九年),劉禹錫與柳宗元同登進士第,之后又很輕松地通過了博學宏詞科的考試。對于很有名氣的老考生韓愈,想必劉禹錫和柳宗元是有所聽說的,所以相識也就成了必然,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們三人是同學。
到了803年(唐貞元十九年),很巧的是,韓愈、柳宗元以及劉禹錫均陸陸續續調到了御史臺任監察御史,所以他們三人又是同事,這就給了他們互相了解的機會。俗語說一般最后飛到一起的,是那些毛色相似的鳥兒。這樣,他們三人的友誼既因為當年同學而源遠又因為后來同事而流長,唐朝“鐵三角”也就因此形成。而后他們這三塊“磁石”結合后而產生的新“磁場”,不僅讓他們自己倍受啟發,也對中國文學史乃至文化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就職監察御史不久的韓愈上奏了一篇《論天旱人饑狀》疏后被貶為連州陽山縣令。后來德宗駕崩,但令韓愈奇怪的是,自己還是遲遲沒有被召回長安,這就讓韓愈開始思考自己到底得罪誰了。思來想去,韓愈確定了目標,當時韓愈寫了一首《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其中有一個片段是這樣說的:“同官盡才俊,偏善柳和劉。或慮語言泄,傳之落冤仇。二子不宜爾,將疑斷還不。”韓愈懷疑私下里他跟劉柳說的一些關于當今朝政不好的議論,可能柳宗元和劉禹錫無意中傳到了別人的耳朵里。不久“永貞革新”失敗,韓愈被召回長安,官授權知國子博士,這讓韓愈很欣慰。不管當時是不是劉柳造成的韓愈被貶,回到長安的韓愈都既往不咎,依舊跟劉柳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這在當時看來可能只是韓愈的大度,但在今天看來,卻是意義非凡。
劉禹錫從他第一次被貶謫,到公元826年返回洛陽,整整23年,輾轉各地,其中的心酸苦楚可想而知。公元824年(唐長慶四年)夏,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州里的官員慣會見風使舵,見他失去圣寵,故意刁難。他本可以在城內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是當地的官員卻將他的住所安排在城南的江邊上。雖然偏僻,劉禹錫毫不計較,在大門上寫下一副對聯:“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見劉禹錫心里絲毫沒有不爽,當地官員又讓人將劉禹錫的住處遷到北門,不僅沒有山水風光了,而且原來的三間房子也改成了一間半。劉禹錫見新居位于垂柳邊,又在門上寫了一副對聯:“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官員見劉禹錫還有如此雅興,很不開心,于是又命人將他遷到了城中部的一間只放得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真正的斗室。
短短半年,就被逼得兩次搬家,劉禹錫悲憤難忍,卻又寄人籬下,無法發作。于是提筆疾書,寫出千古名篇《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如杜甫詩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