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的足跡:從泰勒斯到桑格(公元前624—公元2013年)
- 陳志謙 陳樂濛
- 1550字
- 2020-11-02 10:01:27
20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孟子
據《史記》記載孟子有著述七篇傳世,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推崇“易子而教”的傳統教育方法。留有孟子受教、斷織喻學、殺豚不欺子、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一曝十寒等軼事典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
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ànɡ)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něi)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痹唬骸笆繋煵荒苤问?,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諫鄒穆公
鄒與魯哄。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p>
孟子語錄
(1)仁者無敵。
(2)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3)友也者,友其德也。
(4)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5)出于其類,拔乎其萃。
(6)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7)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8)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9)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10)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
(11)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12)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1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1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國古代四大賢母
孟母(孟母三遷)、陶母(陶母拒魚)、歐母(歐母畫荻)、岳母(岳母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