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照片背后的清華故事
- 金富軍
- 1721字
- 2020-11-02 09:57:19
抗戰勝利后困難重重的接收
這是一幅難得一見的歷史照片,是抗戰勝利后接收清華園時升國旗的照片。圖中,二校門外日本人修建的碉堡還未拆除,門口掛的“第一百五十二兵站醫院”牌子仍未摘除;二校門當年掛的譚延闿題寫的“國立清華大學”校牌被日本人損毀,此時的校牌顯然是臨時制作懸掛上去的,沒有落款,書寫者待考。
1928年,清華學校改為國立清華大學。羅家倫校長請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闿以顏體題寫了校牌,刻好后掛在二校門。校牌“長丈余,寬尺余,字大徑尺,仿佛顏魯公晚年的書法,方正嵚奇,字如其人”(1)。

復員后升國旗
北平淪陷期間,清華園遭受了嚴重劫掠。1939年起,日本陸軍野戰醫院152病院進駐清華園,直到1946年4月底全部遣返為止。戰爭使得清華園的美麗景色,以及清華大學優良的設備與建筑、豐富的藏書等,都遭到嚴重破壞。
校內圖書館、各院系館、教授住宅以及學生宿舍均受嚴重毀壞。圖書館書庫做了外科手術室,閱覽室做了病房,鋼書架被拆,圖書被洗劫一空。前體育館被用作馬廄和食物儲藏室,嵌木地板全被拆毀。更有甚者,新南院竟成了日軍隨軍妓館。據統計,圖書館、體育館、大禮堂、化學館、生物學館、氣象臺、電機工程館、土木工程館、機械工程館、水利工程館、航空研究所、第一院、第二院、工字廳、古月堂、醫院等建筑損失40%,第三院損失75%,甲乙丙三所、北院、南院(西式住宅)、新南院、新西院損失50%,南院(中式住宅)、西院、新職員住宅損失80%,春潤廬一處更是損失殆盡。
清華極為重視圖書館建設,在戴志騫、袁同禮、洪有豐、王文山、朱自清等著名學者主持下,至抗戰前夕,館藏書刊已極為豐富,達36萬余冊,其中有名人專著、中外文圖書、中外文期刊等,不少為各大學圖書館中所僅見。當時的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已成為國內高等學校中館舍較大、藏書豐富、管理較為健全的圖書館之一。(2)學校南遷后,清華圖書館運抵昆明書刊23000余冊。在運抵過程中,暫存重慶北碚的1萬余冊圖書遭日軍轟炸,損失慘重,僅燼余3000余冊。淪陷期間,日軍以圖書館為外科病房,書庫為手術室及藥庫。抗戰期間,清華圖書館館藏損失達17.5萬余冊,這還不包括1937年后自海外運來中國途中的損失。(3)后在偽北大及其他機關搜求,找回圖書約為原數一半。(4)即是收回書刊,也往往殘缺,配補困難,因此,實際損失在一半以上。(5)
日軍將各系館全部改為傷病住房,館內器物或被占用,或挾出變賣,或肆意摧毀,或付之一炬,各實驗室之設備全部被拆除,機械設備被運至南口修理廠供日軍修理軍械之用。復員后,未來得及運出的儀器全部蕩然無存。戰前生物學系從各地采集的真菌標本4000余種也不翼而飛。(6)

機械館內機器蕩然無存

舊南院教授住宅成了馬廄
梅貽琦校長曾言,遭受創傷的清華園經整理后,“冀于初春花發之際,園林整潔,溪池清澈,一復水木清華之舊觀,我校友一時重返校園,第一印象,將有風景無殊之感,然而內在之創痕,固深且鉅,則非以數年之人力財力不易恢復矣”。(7)清華園的遭遇,是中國淪陷區的一個縮影。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不僅對中國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是一場文化的浩劫。
1946年5月4日,梅貽琦在昆明宣布西南聯合大學結束。5月至8月,三校學生分批北返,三校教職工亦自6月起分陸路或航運經湖南、上海或重慶北返,一部分教職工等西南聯大事務全部結束及三校物品遷運結束,9月底才全部離開昆明。梅貽琦本人9月6日離開昆明,11日到達北平。10月10日上午10點,復員后的清華大學在大禮堂舉行開學典禮。清華大學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趙虛吾:《可愛的清華園》,《學府紀聞 國立清華大學》,臺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276頁。
(2)《百年清華圖書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頁。
(3)《清華大學圖書損失簡報(1945年12月19日)》,朱育和、陳兆玲主編:《日軍鐵蹄下的清華園》,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頁。
(4)梅貽琦:《復原期中之清華(1946年4月)》,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四),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頁。
(5)梅貽琦:《復員后之清華》,《清華大學史料選編》(四),第31頁。
(6)《清華大學圖書損失簡報(1945年12月19日)》,朱育和、陳兆玲主編:《日軍鐵蹄下的清華園》,第90頁。
(7)梅貽琦:《復員后之清華》,《清華大學史料選編》(四),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