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理”的定義及本書的闡釋
在開始一次旅程前,我們通常多少要明確一下目的地以及如何抵達。打開一本書的讀者也應該獲得同樣的信息,因此一個對“地理”的簡短定義不會顯得多余。
我桌上恰巧有一本1912年版的《簡明牛津詞典》——當然其他書也行。我找的這個詞在第344頁的下方:
“地理是一門研究地球表面、形狀、物理特征、自然和行政區劃、氣候、物產和人口的科學。”
我不指望能給出更好的定義,但我會強調其中某些要素的重要性,這會以犧牲其他一些要素為代價,我的目的是將人置于舞臺的中心地位。這本書不會只討論地球表面和它的物理特征,以及其行政和自然區劃。我情愿稱我的書是一次對人的研究,研究人如何為自己和家人尋找到食物、居所和悠閑的生活,試圖適應環境并重塑環境以使自己更加舒適、滋潤和幸福——而這看來與人有限的力量相匹配。
真是這樣:上帝有一些非常奇怪的忠實信徒。我們也確實發現我們的行星上有各種奇異非凡的寄宿者居住,其中的許多寄宿者就顯示出其令人反感的個人習性,他們的總體性格特征更是我們絕不愿在我們孩子身上發現的。但是20億人,即使在裝進小木盒時不值一提,也仍是一個數量可觀的群體——這為各種各樣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實驗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在我看來似乎這些從中獲得的經驗比其他任何東西都值得我們關注。一座山在人類發現它之前,在人類留下足跡之前,在一群饑餓的定居者為占領那些陡坡和峽谷爭奪不休之前,在他們于其上勞動耕作之前——不過就是一座山罷了。
在13世紀初前后,大西洋既寬又深且長,但人類的參與使它成了今天的樣子——新舊世界間的橋梁,東西方間的貿易高速公路。
數千年來,遼闊無邊的俄羅斯平原一直準備將其豐富的物產奉獻給艱辛播撒第一批種子的人,但如果是德國人或法國人而非斯拉夫人掌管著開墾第一條犁溝的鐵犁,今天那一地區的面貌就會大為不同了。
日本群島,無論碰巧是日本原住民定居于此,還是已滅絕的塔斯馬尼亞族的后裔定居于此,都會不停地地震,不過要是塔斯馬尼亞族后裔定居,該地就很難養活6000萬人。大不列顛群島,如果它被那不勒斯人或柏柏爾人控制而非被來自北歐的好戰成性的戰士們占領,絕不會成為一個比自身大150倍的帝國的中心,并囊括現在聚集在我們行星上1/6的人口。
總的來說,相比商業問題——在致力于大規模生產的時代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來說,我更關注地理中“人”的一方面。
經驗教導我,不管你在進口出口、煤礦產量、石油存儲量及銀行存款等問題上有多雄辯,你也永遠不能讓你的讀者記住書中一頁頁的東西,無論何時,只要他需要這些數據,他還得到那些充滿矛盾(通常是自相矛盾)的商業數據手冊中一遍遍去查找,去證實。
在這本地理書中,人是首要的。
其次是其生存環境和背景。
如果篇幅允許,其他方面亦會涉及。

人類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