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羊·羔·膻
吉祥的羊和奇怪的羊膻味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在家畜中,羊和牛同樣重要。中國新石器早期的河姆渡遺址[1]中出土過陶羊,晚期的仰韶遺址中出土過羊骨。作為古人最早馴化的牲畜之一,羊為我們的祖先提供了食物和日常用品,并在語言和文化中,被賦予了各種各樣豐富的含義。

這一講的主角是咩咩叫的溫順小羊,我們將分享三個字——“羊”“羔”“膻”。

/?古人如何給羊造字??/

你見過小羊嗎?羊是古人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動物,對于這種非常熟悉的動物,古人會如何造字呢?

也許你已經猜到了,沒錯,是象形,把羊的樣子畫下來。在《說文解字》中,許慎先生引用了孔子的說法:“牛羊之字,以形舉也。”意思是說,人們根據動物的形體造出了“牛”和“羊”這兩個字,它們是典型的象形字。

還記得古文字中的“牛”嗎?“羊”的寫法和“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牛”角上彎,“羊”角下卷,古人在“牛”的甲骨文和“羊”的甲骨文中,充分體現出牛角與羊角的差別。你看,古人造象形字,一定會把握事物最鮮明的特點,用簡單的筆畫表示具體的事物,凸顯它們的不同之處。

從甲骨文到金文,羊的形體一脈相承。到小篆時,羊的寫法稍有變化,《說文解字》說這個字“象頭角足尾之形”,小篆上面的部分,表示羊頭、羊角;下面的兩橫,像羊的四條腿;最后伸出來的一豎,則是羊的大尾巴。到了今天,“羊”字的寫法又有了變化,彎彎的羊角最終變成了簡單易寫的兩個點。

講清楚了字形,那古人如何解釋“羊”的意思呢?

《說文解字》說:“羊,祥也。”許慎先生沒有說羊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因為人們太熟悉它了——而是用“祥”來解釋羊的特點。羊和吉祥有關系嗎?

當然有!

在古人心目中,羊是一種特別美好的動物,是吉祥的象征。瓷器上有一款經典的吉祥紋樣,叫“三羊開泰”,是“三陽開泰”的諧音。每年冬至的時候,白晝的時間最短,往后白晝的時間慢慢變長,陰氣漸漸散去,而陽氣越來越盛,所以古人說冬至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開泰,冬去春回,陰消陽長,萬物復蘇。因此,舊時人們常用“三陽開泰”來作為新一年開頭的吉祥語。“三羊開泰”的圖樣是三只羊,取的便是“三陽”二字的諧音[2]

古人為什么覺得羊吉祥呢?因為羊有很多優點和好的品質。

首先,羊為古人提供了美味佳肴。直到今天,我們還是喜歡在蕭瑟的寒冬里圍著火鍋涮羊肉,羊肉不僅味美,還能滋補身體。其次,羊性格溫順,總是成群結隊,容易牧養。最后,羊是一種有道德的動物。漢代有個大學者叫董仲舒[3],他有一本書叫《春秋繁露》,里面說:“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啼,類死義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故羊之為言猶祥與,故卿以為贄(zhì)。”在他看來,小羊有羊角但不頂人,這是仁;被人抓住,臨近宰殺,卻不叫不哭,這是義;吃奶的時候,小羊一定要跪著吃,表現出對羊媽媽的感恩之心,這是禮(在注重道德的古人看來,這是一種寶貴的孝道)。董仲舒認為小羊有仁、義、禮的君子之風,是吉祥的象征,公卿送禮物就應該送羊。

古人將吉祥的羊作為禮物來送人,在現代社會,也延續著類似的風俗。在今天的河北邯鄲一帶,姥爺、舅舅就有給外孫、外甥送羊的習俗。最早大家送的是活羊,后來為了便利,改送白面蒸的羊饃饃。這里面的第一重寓意是羊羔跪乳,教育孩子要像小羊一樣孝順父母;第二重寓意是“羊”與“陽”同音,送羊有給孩子送陽壽[4]的美好祝福。

/?美味的小羊羔?/

講完了“羊”字,我們再來看“羔”字。

我們把小羊叫作“羊羔”,《說文解字》說:“羔,羊子也。”羊的孩子,自然是小羊。“羔”字下面是四個點,我們通常叫作“四點水”。

說到這里,你是不是想問,四點水畫的是什么?是地上的水嗎?還是四只羊蹄抽象演變的結果?

都不是!

真正的答案要從古文字中去尋找。看甲骨文和小篆你就明白了,“羔”的上面是羊,下面其實是火。古代有個叫徐灝[5](hào)的學者,他指出“羔”字的意思是“羊炙”,也就是烤羊。你看這個字,像不像在火上烤全羊呢?

也許是因為小羊羔肉嫩,烤起來格外好吃,所以古人用烤羊的畫面給羊羔造字。在這個漢字里,我們仿佛看見古人正在對著烤羊肉流口水呢。

講完了“羔”字,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四點水”這個名字起錯了,它應該叫“四點火”才對。明白了“四點水”的含義,我們也就會明白,為什么“蒸”“煮”“烹”這些與做飯有關的字,下面都是“四點水”了,那是古人享受美味時點燃的熊熊烈火。

/?羊的味道?/

有人享受羊肉的美味,也有人嫌棄羊肉的怪味。這就要說到第三個字——“膻”。

“膻”字主要用于“羊膻味”。你可能會猜,這個字是不是和“物”一樣,也是個形聲字,并好奇地發問:“膻”字里為什么沒有羊呢?

解開謎題之前,我們需要先來看看另外一個字——“羴”(shān)。

“羴”字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羊的數目不定,有時是兩只,有時是三四只。到了戰國以后,“羴”字才逐漸確定為三只羊。

為什么是三只呢?

在古代,“三”表示數目眾多。比如三個木組成“森”,表示很多樹組成的森林;三個人組成“眾”,表示群眾;成語“三人成虎”[6]里的“三人”,不是確切的三個人,而是指傳播謠言的很多人。

“羴”字里隱藏著這么多只羊,古人是不是掉進羊圈里了?

不是的,《說文解字》說:“羴,羊臭也。”這里的“臭”不是臭味的意思,它讀作xiù,泛指味道。羊臭,指的就是羊身上散發的氣味。

說到這兒,你一定明白了,“羴”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羊膻味。看到滿是羊的“羴”字,我們仿佛也聞到了羊身上特有的濃濃氣息。

那“羴”字和“膻”字有什么關系嗎?

在《說文解字》中,“羴”字還有另一種寫法,左邊是形符“羊”,右邊是聲符“亶”(dǎn),這是一個形聲字。后來,在漢字的發展演變中,這個字的偏旁從“羊”變成了“肉”。“肉”在小篆里的字形是,和“月”的小篆字形很像,隨著時間的流逝,“肉”越寫越像“月”,變成了我們熟悉的肉月旁[7],于是,便有了現在的“膻”字。

[1] 距今約7000~5000年。

[2] 中國的很多吉祥圖樣都是取自諧音,比如畫蝙蝠取自“福”字的諧音,“金玉滿堂”圖樣里畫金魚,取自“金玉”的諧音。

[3] 董仲舒,西漢著名哲學家、儒家大家。他的著作流傳較少,現在保存下來的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等。政治上,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皇帝罷黜墨家、法家、道家等流派,只用儒家思想來治理天下。

[4] 即壽命。古人將世間分為陽間和陰間,人活著的時候居住在陽間,等去世后則前往陰間,也就是陰曹地府。人在陽間的壽命,便叫作“陽壽”。

[5] 清代學者,為《說文解字注》做過注解。

[6]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鬧市里本來沒有老虎,傳言有虎的人多了,大家就信以為真。人們用“三人成虎”比喻謠言或訛傳一再重復,便能蠱惑人心。

[7] 肉月旁的字還有“肝”“脾”“腿”“臉”“肥”等,以肉月旁為部首的字,多和肉有關。要記住,這是肉月旁,這個部首來自“肉”,而不是月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乐县| 衡南县| 绍兴市| 邢台市| 西充县| 南和县| 通城县| 酒泉市| 五台县| 旬阳县| 昌吉市| 宣武区| 顺义区| 阜城县| 和平县| 赣州市| 寻甸| 陈巴尔虎旗| 谷城县| 商城县| 郯城县| 永吉县| 苏尼特右旗| 塔城市| 婺源县| 瑞丽市| 东兴市| 明水县| 香港 | 南通市| 长乐市| 同江市| 山阳县| 阿城市| 镇坪县| 伊金霍洛旗| 正定县| 翁源县| 盘山县| 江孜县| 玛纳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