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趨勢投資:金融市場技術分析指南
- 丁圣元
- 17字
- 2020-10-23 15:56:54
第一章 趨勢原理及理想的趨勢演變模式
第一節 形成價格趨勢的微觀機制
由價格競爭循環機制驅動的趨勢
市場的主要功能是促進成交、發現價格。每一筆交易的成交價格、成交量是最重要的市場信息。問題是,每一筆成交總是一買一賣,并且買賣雙方的價格相同、數量相等,雙方旗鼓相當,不包含買方或賣方哪一邊強、哪一邊弱的含義。那么,成交價格到底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這其中的關鍵便是成交價格的動態變化。
市場成交是通過買賣雙方向的連續公開拍賣來進行的。正如噬嗑卦所說,買賣雙方的確一刻不停地斗智斗勇,請注意,不只是買賣的兩個人作為對手,各個買方與買方、各個賣方與賣方也是競爭對手。
還是以某一筆成交為例。以買方來說,一方面每一個買方都希望買價越低越好,因此他必須和賣方斗智斗勇,爭取低價成交;另一方面,每一個買方都不是孤立個體,而是同時有許多潛在的買方在相互競爭,在公開拍賣中哪一位的出價高,哪一位就擁有成交權。成交的買方之所以能夠成交,正是因為那個時刻他的報買價高于其他所有買方,因此他需要和其他潛在的買方斗智斗勇,必須壓過他們。雖然每一筆成交的交易都有一對一的買方和賣方,但是“買方”的背后還有那些沒有成交的潛在買方,成交的買方在那個時刻其實是所有潛在買方的代表,在那個時刻以最高出價競爭“成功”。簡單說來,斗智斗勇的過程就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買方既要盡可能追求較低的買入價格,又要讓自己的報價高到能夠壓倒其他買方(這不正是又一個陰陽模型嗎)。
賣方的道理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每一個賣方天生希望賣價越高越好,因此他必須和買方斗智斗勇,爭取高價成交;另一方面,每一個賣方的背后同時存在許多潛在的賣方相互競爭,哪一位的出價低,哪一位才有成交權。成交的賣方之所以能夠成交,正因為那個時刻他的報賣價低于其他所有的潛在賣方,因此他也必須同時和其他所有的賣方斗智斗勇。
從上述討論可見,本質上并不存在一對一的成交雙方,而是買賣雙方群體的成交,成交的雙方不過是那個時刻買賣雙方群體的代表。
例如,下一筆成交價格來了——假定原來的成交價為10.00元,現在變成10.03元,上漲了。
從買方群體來看,既然所有買方都希望以低價買入,現在的價格上漲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買方群體相互之間的競爭更激烈了,單個買方不得不付出更高的報買價才能搶得優先成交的機會。
從賣方群體來看,既然所有賣方都希望賣得更高價,那么現在的價格相當有利,唯一合理的解釋便是賣方群體相互之間的競爭緩和了,單個賣方可以好整以暇,報出更高的賣出價也能搶得優先成交的機會。
這就是成交價格最直接的含義。
隨著新的成交價的出現,下一輪報價競爭也就隨之開始。從買方群體來看,既然價格上漲的合理解釋是相互競爭更激烈了,那么下一輪報價便不得不進一步調整,單個買家只有報出更高的買入價才有機會成交。從賣方群體來看,既然價格上漲的合理解釋是相互競爭更寬松了,那么下一輪報價不妨進一步緩和,單個賣家報出更高的賣出價也很有機會成交。
于是,前一個上漲的成交價引發了下一個更高的成交價,10.03、10.04、10.06、10.07……買方陣營內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強烈,賣方陣營內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緩和,前一輪上漲驅使下一輪上漲,價格上升趨勢就此形成。
假定原來的成交價為10.00元,現在不是變成了10.03元,而是變成了9.97元,下跌了。上述過程變成了反方向的循環過程。
下跌的價格表示買方陣營內部競爭壓力減緩,賣方陣營的內部競爭壓力增強。在下一輪報價中,買方更從容,可以報得更低一點;賣方更慌張,不得不報得更低一點,兩方撮合,都指向了更低的成交價。于是,前一個下跌的成交價引發了下一個更低的成交價,9.97、9.96、9.93、9.91……,買方陣營內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緩和,賣方陣營內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強烈,前一輪下跌驅使下一輪下跌,價格下降趨勢就此形成。
綜上所述,成交價格是買方和賣方競爭壓力的壓力計,而市場的“雙向公開拍賣機制”實質上構成了市場內部的競爭循環機制,趨勢便是由競爭循環機制驅動的。
追逐報價的體驗
市場參與者大多采用限價指令來交易。限價指令既寫明數量也寫明價格,僅當市場上出現了與指令寫明的價格相同或更優的對方指令才能成交,拿買入限價指令來說,成交價只能等于或低于寫明的價格。
假定王先生認為股市處在上升趨勢中,經過數日冷靜思考后終于下決心買入某股票。前一日該股收盤價30.00元,開市后10分鐘,股價都在29.95~30.05元的狹窄空間里橫向波動,交易量相比前一日沒有放大也沒有縮小。
王先生認為,唔,還可以先看看嘛,不著急。
一直延續到開市后30來分鐘。突然,出現了新情況,30.07!30.08!
王先生想:“我本來就要買,看來是對的,趕緊買,不能再等了。”為保險起見,他輸入的限價是30.10元。
敲好數字,核對無誤后敲下回車鍵——抬頭再看,嗯,行情怎么成了30.11、30.12?
30.10元的限價買入指令當然不可能成交了。快!撤單,重新輸入限價30.15的買單。
按下回車,成交價數字跳動,又成了30.14、30.16。撤單,重新輸入,這次狠一點,限價30.20。
敲下回車鍵,再看,30.18、30.20、30.22……
就這樣一路限價下單,一路撤、一路追,直到30.31、30.33,還是沒能成交。
恐怕每一位有實際交易經驗的讀者都有類似體驗吧,怎么追都追不上,感到十分挫敗,那種體驗真是難以忘懷啊。
在行情發動后,市場演變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這體現了雙向公開拍賣系統的驚人效率,從中可以直觀地體驗到所謂競爭循環機制的作用。每個投資交易者原本獨立自主地參與市場,但是大家在總體上匯聚成一個巨大的漩渦,讓所有的投資交易者被裹挾在其中高速旋轉,反而喪失了自主。
一口氣——連貫性在,則趨勢在
可能馬上會有人指出,市場除了上述驚心動魄的快速變化之外,更多的時候是比較沉悶的橫向盤整,有時橫向波動的幅度如此之小,以至于連最有耐心的人都會懷疑人生,感到市場永遠不會有什么變化了(見圖1.1)。
的確,市場橫向波動的時間明顯多于快速變化的時間,有一種說法是橫向波動時間約占3/4,而快速變化時間只占1/4。
實際上,不論快速變化還是橫向波動都具有連貫性,都是市場趨勢性演變的表現形式。研究市場的快速變化和橫向波動產生的原因,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正是本章的重點所在。只不過投資交易者著力追求的是快速變化,盈虧也是行情快速變化所導致的,所以投資交易者的注意力往往放在快速變化方面,甚至認為橫向波動是快速變化的前期準備階段。

圖1.1 美元指數月線圖(2002年9月—2014年10月)
從圖中可以看到,從2005年11月92.63的高點算起,到2014年9月向上突破為止,三角形底部形態持續時間近9年,在這個過程中波動波幅越來越窄、交易越來越清淡,特別是最終臨近向上突破前夕,從2013年10月到2014年7月的10個月,高點為81.48、低點為78.90,波動范圍不足3點,簡直如同堅冰。在上述過程中,交易幾乎無法開展,趨勢性信號如突破信號也失去意義。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任你有天大本事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我們回到上述市場快速變化上來,其最大特點是連貫性,只要連貫性不被打破,則行情持續演變的過程就不會終止。連貫性本身就表現在驅動行情變化的能力上,連貫性導致了行情堅不可摧、無法撼動的趨勢性,具有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連貫性又同時具有不斷加速的自我加強特征,價格趨勢常常勢如破竹,快速改變市場格局,簡直是“眼睛一眨,公雞變母鴨”。
連貫性就像人們常說的“一口氣”。據說俠客在施展輕功的時候,先要“提一口氣”,只要這口氣不失,輕功就能行云流水地施展開來。
連貫性在,則趨勢在;連貫性被打破,則形成反轉點,趨勢進入存疑狀態。此時,原來的趨勢并不一定逆轉,而是進入了休整狀態,市場往往形成一段橫向波動行情,經過橫向波動行情的充分醞釀后,市場多半會重新恢復原來的趨勢。當然,的確在極少數情況下,市場走勢也會演變為真正的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