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滅六國之戰,開始于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滅趙之戰:開始于秦始皇十一年,迄于始皇十九年。滅韓之戰,在秦始皇十六年。滅燕之戰,在秦始皇二十年。滅魏之戰,在始皇二十二年。滅楚之戰,開始于始皇二十二年,迄于始皇二十四年。滅齊之戰,在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
作戰總方略: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始皇采納李斯建議,決定作急進并滅六國之政策。其作戰路線按排:首先由北路進攻,即先由太原上黨河內地區進攻趙國,滅趙國后轉向北攻燕國。因在北路作戰時,其右翼伊洛地區,可憑依嵩山及伏牛山脈之掩護,魏韓楚無法威脅其后方。且可利用渭河水道,便利運輸與補給。北路作戰完成后,再轉向中路南路由伊洛地區攻取魏國韓國,再南攻楚國或東攻齊國。
滅趙之戰:始皇既采取首先北路進攻六國之方略,于是遂展開伐趙之戰。秦方由王翦主持,以王翦率主力軍經由上黨地區(今SX省東南部晉城縣以北之地)越太行山高臺地進攻趙都邯鄲之西方及北方,桓龁率一部軍由南陽(今HEN省泌陽縣)沿太行山東南麓鄴邑安陽(今河南安陽縣)之道進攻邯鄲之南方。趙軍之抵御秦軍,亦分為兩路。西路以李牧為將以抗王翦,南路以扈輒為將以抗桓龁。秦軍為趙軍所阻,乃改變作戰方略,主力軍改由太原出井陘關以攻邯鄲之北,以一部軍仍由鄴邑安陽以攻邯鄲之南。李牧隨之移其主力軍于井陘關,而以司馬尚分率一路軍于邯鄲之南,以御桓龁軍。
始皇以秦兵兩次伐趙,均為李牧所扼,乃陰遣人赍重金赴邯鄲,賂趙王嬖人郭開,使毀李牧及司馬尚。始皇十八年,趙幽繆王遷罷黜李牧及司馬尚,而使趙蔥及顏聚代將,李牧不受命,趙王捕而殺之,并廢司馬尚。
秦再發兵令王翦伐趙。王翦仍照第二次之作戰方略,自率主力軍由井陘關攻邯鄲之北,而以楊端和率桓龁之部由鄴邑進攻邯鄲之南。王翦主力軍擊破趙蔥軍直逼邯鄲,并殺趙蔥。顏聚亡去。秦王楊兩軍遂克邯鄲,虜趙王遷,趙遂亡。
滅韓:韓王安震于秦之威,于始皇十四年納地奉璽向秦請降,愿為藩臣。此時之韓,僅都城陽翟(今HEN省禹縣)外十數城邑,約為秦之一小郡也。十六年,始皇使內史勝至韓受地,虜韓王以歸,以其地置為穎川郡,韓遂亡。
滅燕之戰: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王翦既滅趙,屯兵中山(今HEB省定縣)。時適燕太子丹憂懼燕之將亡,遣刺客荊軻入秦,意欲效曹沫之劫齊桓公,使秦始皇將歷年所侵諸侯之地歸還六國;不然則刺殺之使其發生內亂。荊軻至秦廷,借呈獻燕戰略要地督亢地圖之便接近始皇。荊軻遂把持始皇之袖予以劫持。始皇驚起,袖斷脫走。荊軻以匕首擲始皇,中銅柱,遂被殺。始皇于是大怒,益發兵至趙增王翦軍,即令王翦攻燕。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翦軍由中山北進攻燕。此時燕軍及代王嘉軍守御易水之正面。王翦乃以主力軍迂回易水之上游,包圍易水燕代軍之右翼,戰于易水之西,大破燕軍。是年冬十月,王翦軍繼續北進,攻克燕都薊。燕王喜及太子丹東走遼東;代王嘉北走上谷。
秦以燕都既克,燕王代王殘部北走,僅保喘息,不足再為中原后路之患,乃轉其兵鋒南向以攻楚國。迨至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楚地平定后,再命王翦之子王賁再攻遼東,虜燕王喜,燕遂亡。代亦于同年滅亡。
滅魏之戰: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賁軍伐魏,圍魏都大梁(今HEN省開封縣)。賁以大梁城垣堅固,不易攻克,乃引大梁附近之狼湯河水(即今惠濟河)以灌之。三月,城崩壞,魏王假出降,王賁殺之,魏遂亡,秦以其地置為東郡。
滅楚之戰:秦既滅三晉,又北破燕都,中原北部之局勢全定,于是乃轉其兵鋒南攻楚國。自秦始皇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25年至223年,共歷二年余。大戰凡兩次,第一次李信為將,為楚將項燕所敗;第二次王翦為將,遂滅楚。
李信伐楚之作戰方略是命蒙恬率一部軍沿汝水兩岸前進,作正面之進攻;自率主力軍向汝水以南地區作迂回運動,由舞陽平輿(今HEN省汝南縣)新蔡之道向潁邑(今安徽省潁上縣)前進,期與蒙恬軍會合于城父(今安徽省太和縣地)以包圍敵人這樣一個鉗形包圍之作戰。秦軍兵力二十萬人;楚軍兵力四十萬。楚將項燕認為大軍在此種廣闊平原之作戰,最要在將自己之主力野戰軍不陷于敵人包圍圈之中。于是彼乃采取一種極大縱深之機動防御,以少數部隊分置于邊界要點以監視敵人,而將主力集中于壽春以北淮河北岸地區,準備于敵人深入前進紛亂之際加以迎擊。李信軍到達楚之邊邑潁上時,楚將項燕以秦李信軍孤軍深入,兵力正陷于前后分離狀態,遂乘機將集中于淮河北岸之主力軍大舉施行反攻,秦軍大敗。李信率殘部急急西奔城父,會合蒙恬軍西退陳邑,筑壘固守。楚軍尾追秦軍,三日三夜不停頓休舍,直追至陳邑秦軍壁壘,即進行攻擊。連破秦壁兩壘,殺七都尉。是役秦軍損失甚大,遂退出楚境。
王翦伐楚之作戰方略是采取堅守不戰之策略。俟敵人向后引退時,再起而追擊之。楚將項燕仍用第一次之作戰方略。秦軍六十萬,楚軍四十萬。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軍集中于潁川郡地區,即今新鄭許昌襄城舞陽等地,仍照李信進兵路線進入楚地,達于陳邑商水上蔡平輿之線。王翦遂令全軍停止前進,在全線上構筑堅壘固守,并使士卒休息,而翦親臨前線加以撫循,如是者數十日。楚將項燕,仍集其主力于壽春以北之淮河北岸地區,以待秦軍之進攻。如是相持數月,楚邊界之地多有殺傷。楚王負芻以項燕為怯,數遣使催促其出戰。于是項燕不得已改變其計劃,西向進攻秦軍。秦軍壁壘堅固無法攻破,而秦軍亦不出壘反攻。項燕軍既不得戰,乃引軍而東。王翦遂令全軍追擊,戰于渦河之南。楚軍為渦河所阻,秩序大亂,遂為秦軍所破。楚將項燕被殺,楚軍向東潰散。王翦遂令將軍蒙武分定淮北楚地,而翦自率主力軍直薄楚都壽春,俘楚王負芻以歸,楚遂亡。
滅齊之戰:齊自數十年來受秦遠交近攻政策之影響,只是與秦建交而長期孤立于五國之外,所以齊王建即位以來四十余年未被兵革。而齊相后勝,為人貪鄙,多受秦之賂金,日以勸齊王事秦為事。賓客之去秦者,秦又多與賂金,使回齊為反間,勸齊王朝秦。齊王建為一庸暗之主,遂不修戰備,不助六國攻秦,在中原數十年連續不斷之劇烈戰爭中,而齊卻過其燕安逸樂之生活。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既滅楚,乃使王賁北攻遼東及代,虜燕王喜及代王嘉。次年王賁集軍燕南,猝然攻入齊都臨淄。齊民習于燕安已久,驟見秦兵,倉皇驚懼,無有敢格斗抗拒者。齊相后勝,勸王出降;而秦將亦使人詐誘之,許封以五百里地,于是齊王建出降。王賁乃分兵徇齊地。七十余城皆不戰而下,齊遂亡。
點評:秦始皇滅六國有很好的作戰總方略。滅趙、滅楚是重點難點。用反間計加綜合實力滅趙。楚項燕勝秦李信靠誘敵深入加集中優勢兵力反攻取勝;秦王翦滅楚是用堅壁挫銳加綜合實力得以實現。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當時所知的文明世界,氣勢強大,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