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譯者序 譯后記(可選)

《七個哥特故事》譯者序

田陌子

伊薩克·迪內森(Isak Dinesen,1885—1962)出身于丹麥的富裕地主家庭,丹麥小說家。伊薩克是作者開始從事寫作時給自己起的筆名。她于風華正茂之年嫁給貴族男爵并隨同丈夫到非洲肯尼亞經營咖啡農場。落戶非洲大草原七年后與丈夫離婚,此后繼續獨自支撐咖啡種植園十多年,直到1931年種植園被強制出賣。伊薩克在非洲大地上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人生:與丈夫離異,感染病癥而終身不育,情人飛機失事殞命非洲,咖啡園破產,人到老年和兩手空空返回祖國。這一系列命運多舛的重大變故讓她的大半生體味了生活的起伏跌宕與人生百態。她曾是上流社會的一員,也目睹了非洲人民生活的貧困與疾病,最后曲終人散自己也是個人財兩空。本書《七個哥特故事》作為伊薩克的第一部小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作和發表的。這本小說集在丹麥本土不大受歡迎,在美國卻成為暢銷書。伊薩克浪漫的生活傳奇與豐富的生活閱歷讓她對人生與世界有了比較透徹的認識和感悟,也促使她思考一些人生的終極性問題,放眼大地也仰望星空。所以,伊薩克筆下的故事不論是從讀者還是從評論的角度來看,都是經得起推敲和時間考驗的佳作。這里,作者借著這七個奇巧構思、浪漫情思、感傷情調和英雄氣概的哥特式故事,釋放了自己豐富、跌宕又悲傷的生活郁積,也為讀者呈現出一個精彩連連的奇妙世界。

這七個光怪陸離的故事,不僅情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而且每個故事出人意料的歐·亨利式結局更是點睛之筆,令人驚嘆不已。每個故事就是一個謎語,情節的展開節奏舒緩、娓娓道來,又層層鋪墊直到最后出人意料的結局也是謎底揭開,讓人震驚之余才恍然大悟,過后又讓人不禁回味與反思。這種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安排與高潮的結局是本書七個故事的最大亮點之一。而且,每個故事里對人生感悟與思考、生活的哲理與智慧俯拾皆是,極具思想性,包含著偉大、自由以及無與倫比的高貴,耐人尋味,對于反思人生與指導生活具有積極意義。

伊薩克把自己對上流社會生活的熟知和豐富的海外生活經歷進行回憶與再加工,融入高超的想象力,成就了情節精彩、發人深省、具有恒久價值的作品。這里借用英國浪漫派大詩人華茲華斯的詩學理論:一切好詩都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又要經過事后的深思熟慮了很久,讓思想改變和指導情感,才能發現什么是人們真正重要的東西,才能把情感和重要的題材聯系起來,寫出的作品才會使讀者的理解力有某種程度的提高,他的情感也必定會因之增強和純化。伊薩克的寫作正是遵循了這樣一種高超的文藝創作原則,從而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其作品的社會、倫理和道德的深度與價值。她的這七個奇異的故事的內容與風格既是通俗、流行的又是嚴肅、教益的,超越了僅僅娛樂大眾的狹隘視野,而具有了很高的精神品味與啟示功能。比如在本人翻譯的第一個故事《諾德奈的大洪水》中,老小姐馬琳的人生哲學就很發人深省:對待生活的態度過于嚴肅和認真往往會讓人置于容易受傷的不利地位,人生不妨多一些自我解嘲式的幽默,哪怕被人視為瘋狂也好——生活需要敬虔也需要幽默感。正所謂:“魔鬼沖我露齒而笑,我也報之以同樣的笑”。[1]再比如作者在第四個故事《比薩之路》中探討了一個永恒的人生難題:“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或者說“不能承受之重”。故事中的老王子聰明一世,最后命運卻向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無疑“從崇高到荒謬,只有一步之遙”。[2]而該故事中的線索性人物“奧古斯丁”伯爵和故事中的其他淑女、顯貴們則幸運地從“老王子事件”中學會了“放下”生命之重、脫下黃金的枷鎖,不再苦苦糾結于“那一小時發生過的事”[3]以致難于承受,從而走出各自的迷局、迎接人生的新天地。

作為本書前四個故事的譯者,本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其他的中文譯本,關于這部小說集的題目The Seven Gothic Storyies中的“Gothic”一詞,各種文學簡介或評論的中文翻譯有所不同,如“哥特的”、“奇幻的”、“神奇的”等不一而足。我個人覺得直譯“哥特的”比較能反映這七個故事共同的一個突出特色,即每個故事都是一個迷局,而且在敘述過程中不時出現的對神秘氣氛、神秘的情節與玄虛的鋪墊,以及故事中出現的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人物、動物和事物,恐怖與陰森意味的環境渲染等,對激情的渲染等,這些都打上了以陰暗、荒涼與激情、恐怖為特征的“哥特式”的烙印。可以說,哥特式的“靈藥”也是這7個故事抓住讀者、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寶。但是相比之于為嘩眾取寵而故弄虛玄的恐怖場景的臆造,伊薩克的這種“古奇”而瑰麗的浪漫情懷沒有一絲穿鑿的痕跡與虛幻的縹緲,她筆下的每一個“哥特的”情節都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而是基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的升華,符合亞里士多德關于好的文學作品都是基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的文學理論。

“愛情”是人間永恒的主題,本書中的七個故事都以浪漫的筆觸、離奇的情節和高貴的思想表現出異彩紛呈的愛情故事:未竟的愛、嫉妒的愛、純真的愛、陰謀的愛、瘋狂的愛、偉大的愛……總之,“克服了恐懼與羞怯,我想要你的愛,”因為“婚姻和愛情這些事是神圣的”。[4]作者讓我們在愛的迷宮里展開高潮迭起的冒險之旅。

伊薩克的小說多有很強的自傳性,到處都有她自己和自己生活的影子,所以各個故事中女性人物當仁不讓地占有重要地位:她們感情強烈、精神堅強,在男人統治的世界里夾縫里生存,在傳統女性道德觀念的束縛下努力保持著尊嚴;她們敢于追求自由與生活的權利,不惜為社會所嘲諷甚至飛蛾撲火;她們在克制、忍耐中與男人們斗智、斗勇,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和自由。“擁有更多的知識、通過神秘的美德和出自古老的愛情,她以行動來彰顯精神的偉力。”比如作者在故事中以濃墨重彩刻畫的幾位終生未嫁的老小姐的形象,她們被賦予了史詩般厚重的分量,堪稱女性形象畫廊中的典范。第二個故事《老騎士》中,老人年輕時的情婦、一位已婚女士,因受到當時方興未艾的女子解放運動的影響而試圖在男人的社會中確立自己的身份與地位,甚至不惜走入極端,雖然她與男人爭風吃醋的行為顯得可笑、甚至可怖,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她的那種孤注一擲的熱情背后的時代進步意識確實值得尊敬;該故事中的另一位年輕女性則以別樣的姿態表現了精神堅強、有擔當的奇女子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故事中信仰的力量也不容小覷。比如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圣經》里的典故融入故事情節,或者借以幫助塑造人物形象,讓人物的性格與思想變得更加豐滿和高超、更勝一籌,或者探討倫理、道德、準則等根本性的問題,蘊涵著深刻的寓意與啟示。對于缺乏相關背景知識的讀者可能會產生一些困惑,為此我們在翻譯中盡量對相關典故進行注釋說明,以掃清閱讀障礙。從另一方面說,如果我們稍微了解這些引經據典的背景知識,那么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深刻的內涵并欣賞作者的巧妙構思和良苦用心。比如作者借小說人物的言語、態度和行為來揄椰、諷刺、甚至反叛傳統的基督教教義。這反映了她那個時代即民主與科學的開端時期,人們對傳統思想、意識開始重新審視與思考,對墨守陳規的生活原則的篤信產生了動搖、質疑與反思。但是于此同時,很多人的傳統宗教意識已經深入骨髓,對宗教信條有著根深蒂固的認同與持守,“請不要把你的圣靈從我們身上拿走。”[5]新舊思想有交鋒中也有妥協,“學會公義,也不可藐視神明”。[6]比如,第三個故事《猴子》中,年輕的富家女擔當了繼承祖輩莊園產業的重大職責,她一方面恪守圣經對貞操的教導,另一方面努力像男子一樣肩負起繼承人的角色;同時,那位欲向她求婚的男青年則是在城里見過大世面的叛逆者,他對愛情的觀念也令傳統大跌眼鏡而備受非議。在男孩與女孩之間上演的求婚與拒絕的兩種力量的角逐中,社會倫理與傳統道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持守與突破之間的沖突映射了時代的巨變。

總的來說,伊薩克的小說除了吸引眼球的流行元素,還具有很強歷史感和社會意義,這也是她的為什么配得“諾貝爾文學獎”(雖然兩次與諾獎擦肩而過)的重要理由之一。本小說集中文譯本的推出為我們提供了先睹為快的好機會,對于各年齡段與職業的讀者,不論是茶余飯后的休閑還是文藝賞析與研究,它都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閑言少敘,我們還是從閱讀伊薩克的美文中感受生活的真諦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福县| 武山县| 休宁县| 资兴市| 全椒县| 兴城市| 武川县| 建宁县| 海淀区| 南雄市| 揭东县| 云南省| 灵丘县| 特克斯县| 南郑县| 襄汾县| 公主岭市| 齐齐哈尔市| 富民县| 泰安市| 保德县| 津市市| 高要市| 河津市| 梁山县| 临汾市| 长兴县| 莲花县| 新建县| 龙江县| 翁源县| 新野县| 尚义县| 宁城县| 连州市| 刚察县| 喀喇| 抚远县| 黄龙县| 若羌县| 电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