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構圖之美
當前中國的風光攝影,之所以被批評家們稱為“風光糖水片”,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美學教育的缺失,導致作品無深層次內涵,千篇一律,同質化嚴重。因此,迫切需要用美學來引領、指導我們的攝影創作。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美學的概念,在目前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中,美學屬哲學的二級學科。很多人認為美學莫測高深,需要具備深厚的哲學、藝術等學術修養才能涉足,其實并非如此。宗白華先生認為,美學首先是一種人生態度,“是探尋使人生的生活成為藝術品似的創造……在宗白華那里,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觀,‘藝術式的人生’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因此,無論是“體驗美學”,還是“實踐美學”,抑或是“生態美學”,我們都可以認為,只要是對風光藝術進行實踐,無論水平高低,就進入了美學的范疇。
風光攝影創作是對自然本質的概括和提煉。在確定創作主題以后,就要圍繞主題進行構圖。能否鮮明地展示出作品主題,能否清晰地表達出作者意圖,都要靠構圖來實現。在此,我們就先從構圖切入,將美學理念循序漸進地引入到每幅照片中,希望對讀者在風光攝影創作中,有所幫助,有所啟迪。
《辭海》第1277頁對“構圖”的解釋為:“造型藝術術語,藝術家為了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間,安排和處理人、物的關系和位置,把個別或局部的形象組成藝術的整體。”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稱構圖為“章法”或“布局”。簡單地說,構圖是綜合運用各類形式美法則,來維系、組成畫面內部各要素的框架。
在構圖中,我們既要反對僵化的形式主義,又要重視形式的梳理和升華作用;既要學習前人經驗,又不可陷入“構圖要素”的條條框框中去。只有這樣,才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以最為準確的形式去烘托主題,推動風光攝影藝術的發展和進步。
在攝影中,構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構圖側重于組織結構形式,主要有點、線、面三大結構特征,以及X、S、V、三角、對角、階梯等各種符號。廣義的構圖則偏重于形象思維,注重心理層面的感悟,主要有主體與陪體、對稱與均衡、統一與變化、對比與和諧、節奏與韻律、比例與尺度等。
在風光攝影中,構圖水平的高低取決于作者的綜合能力。綜合能力從何而來?要靠狹義構圖的訓練和廣義構圖的感悟來實現。因此,狹義構圖中對點、線、面的正確理解與嫻熟運用,就成了培養構圖綜合能力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