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兒子打在我臉上的一巴掌,逼我找到教子金鑰匙
像所有父母一樣,我們對自己的孩子也充滿了愛和期望。我的孩子還沒有出生,就給他取名為“牧天”——意思是在天空中放牧,多自由,多浪漫呀。但是,由于過于放任孩子,導致孩子很不自覺,而且毛病很多。
有一次,我和他媽媽出差,最熱的三伏天里他居然一星期沒洗澡。等他媽媽回到家,他已經臟得跟個小叫花子一樣,頭發像一蓬亂草,整個臉黑乎乎的,只看到一雙眼珠子在骨碌碌地轉動。
上小學的前兩年,不做作業更是家常便飯。晚上大人都要睡覺了,他還守在電視機前面,而作業本上還沒有寫幾個字。
那一年,他去農村的老家過暑假。過了一段時間打電話給他,問他作業做了沒有。他態度很好,說“做了”。過了一段時間問他,他態度還是很好:“已經做了三分之一了……”然后就是“已經做了一半了”……后來有一次再打電話給他,他正好和小朋友玩泥巴玩得很開心。他從別人手中接過手機,我還沒有開口,他就大聲說:“作業快做完了,沒有別的事了吧?沒別的事我就玩去了?!蔽疫€沒有來得及答話,他就把手機塞給了別人,一轉眼就追小朋友去了。假期結束的前兩天,他回到城里。他媽媽把作業本打開一看,氣得直想哭,發現竟有90%的作業還沒做!他竟然說“快做完了”!
不僅如此,有一段時期他格外暴力,曾經打得全班同學沒有一個人敢靠近他。還有一次,他收不住手,竟然把我打了一頓,讓人哭笑不得。
那天,家里的空調遙控器壞了,他纏著我教他修理。他喜歡學習,這本來是件好事,但碰巧我當時很忙,準備出去,就三下五除二自己修好了,告訴他:“這會兒沒空,以后再教你?!彼桓?,非纏著我馬上教他。當時他站在床上,對著我大聲吼:“小心我打你喲!”我簡單地認為這不過是孩子的一句氣話,最多也不過是一句警告,沒想到,下一秒鐘,我就發現這已經是一個事實——我先聽到“啪”的一聲響,之后就感到左臉已經火辣辣的疼了。這一瞬間,他看著我,我看著他,兩個人都傻了眼。
估計他不敢相信,自己說打就打,竟把爸爸揍了!而作為父親的我,更不敢相信,自己這么大年紀,竟然還會挨打。而打自己的,不是別人,竟然是自己小不點兒兒子!對這樣一個無法無天的孩子,不管教怎么行?那一刻,我也打了他一下。被打之后,他哭得驚天動地,沖下樓去找媽媽,一邊跑一邊大叫:“媽媽!媽媽!爸爸打我!”這不是“惡人先告狀”嗎?看來在這小子眼中,他打別人是理所當然的;爸爸打他,卻是大錯特錯的!
他媽媽趕緊把他抱住,撫摸他,并弄清楚了情況。之后,就開始不斷開導和教育他。我偷偷站在后面觀察,發現在媽媽的引導之下,他開始慢慢明白過來了。過了大約四十五分鐘,他終于擦了擦臉上的淚花,對媽媽說:“媽媽,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爸爸是不能打的?!?/p>
一聽這話,我忍不住“撲哧”一聲笑開了。那一刻,我也明白了以往對他的教育,有很大的缺陷:過分重視給孩子自由,已經把孩子的“自我中心病”慣出來了。他必須學會走出自我中心,學會自立生活,學會對自己負責也對別人負責。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我深深地感受到,必須借鑒國內外一些先進的經驗,來對他進行更有效的教育。
正好此時,我采訪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一位委員,知道了格外重要的“二十一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
那么,怎么才能實現這四點呢?我通過去海外采訪考察,一個“自我管理”的教育理念,進入了我的視野。這個教育理念讓我深深地感到,必須激發孩子的覺悟,讓他在自我負責和自我突破中成長,這比任何外在的灌輸和教育,都更能收到較為理想的效果。不僅如此,就兒子當時的情況來看,有時講道理不一定管用,打罵更是不應該有的方式。那么,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呢?
一天,看當地的報紙,一則部隊高校的廣告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該校將針對學生們舉行軍事夏令營。我們突然想到了一個好方法:孩子從來沒有接受嚴格的要求,假如讓他參加軍事夏令營,應該很有效果。實際上,他當時才上完三年級,那個軍事夏令營一般是不接收這么小的孩子的。但通過做工作,他們同意了。接著,就得讓牧天樂意參加了,這就需要一些講話的藝術了。我們可不能說:“吳牧天,你一身臭毛病,我們給你報考了部隊的軍事夏令營。你好好參加,改正一下你的缺點?!蹦撬麅刃目隙ǖ钟|。最好的方法,當然是摸準他的心理,因勢利導了。
牧天從小就有一個當大將軍的夢想。他媽媽就明知故問:“牧天,你最大的理想是什么?。俊彼麅裳壅6疾徽5鼗卮穑骸爱敶髮④?!”媽媽繼續“循循善誘”:“那你想早一點兒當,還是晚一點兒當?”牧天興沖沖地說:“當然是越早越好啦!”
“那你想早一點兒當大將軍,就要早一點兒接受軍事訓練呀!”
“是??!有什么方法能讓我早點兒接受軍事訓練啊?”
“眼下正好有一個軍事夏令營,你去參加,好不好?”
牧天二話不說就答應下來。這個時候,作為家長,我們也不能欺騙他,也得提前給他打“防疫針”:“不過參加軍事夏令營,得吃苦啊,你行嗎?”他想也沒想就說:“行!”
“參加軍事夏令營,你就一個星期見不到爸爸媽媽,有問題沒有?”
他又斬釘截鐵地說:“沒有問題!”
原本牧天對這個夏令營充滿了向往,可是剛到營區不到半小時,他就體會到了地獄般的折磨——在烈日下站軍姿、踢正步,這和他想象中好玩的軍事夏令營完全是兩個樣子嘛!他又氣又恨,后來動起了小心思,開始想辦法從營地逃跑。然而跑了好幾次,都被教官像捉小雞一樣給抓了回去。被抓了幾次之后,他終于開始明白,逃是逃不掉了,只能接受現實。
于是他開始試著去接受訓練,而當他慢慢接受它的時候,發現了兩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第一,軍訓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痛苦;第二,當他真正向自己挑戰的時候,其實內心還是有一種成長的滿足感與快樂的。幾天下來,他從一個想當逃兵的人,竟然成為“優秀營員”?;丶液螅覀兛吹剿淖兓?,都夸他好像變了個人?,F在的他不僅愛干凈了,做事也不那么磨蹭了。以前,他什么事都要大人催,現在很多事情不用催,他都能主動去做了。更讓人高興的是,他還會主動為家里做一些事情,開始懂得為他人著想了。晚上他先睡,總要推幾下大門,看鎖好沒有,然后檢查煤氣、水龍頭、窗戶是否關好。有時候,他明明都睡下了,可是又穿著睡衣跑出來,再檢查一遍,說:“我不確定開關是否都關好了,睡不著呢?!?/p>
這樣的變化真的讓我們開心極了,因為他開始掌握了自我管理中的“負責法則”:不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且已經脫胎換骨,知道對別人負責了。我對他的進步,再次予以鼓勵。同時,以一種有效的方式,引導他去改正以前不好的行為習慣。例如,以前老是拖延著不做作業,現在能做到回家之后,先休息十五分鐘,換衣服和鞋子,喝喝水,之后就一口氣把作業做完。這樣一來,我們再也不必天天為催他做作業而煩惱了。
(至于我以什么有效方法,引導他有這么大的變化,請看第四章第一節“教育孩子的四重境界”。)
這次夏令營,對牧天學習自我管理的推進,產生了質的飛躍。而對于作為父親的我來說,更有一重驚喜,就是在孩子的自我感悟中,我找到了激發孩子向上、主動自覺的“金鑰匙”——成長的快樂。
我發現:許多家長教育孩子失敗,往往是因為忽略了孩子的行為法則。孩子的行為法則是“快樂法則”——什么事情使他快樂,他就干得起勁;相反,什么事情讓他痛苦、煩惱,他就躲避,不想干。當然,這其實也是人性的法則。大部分大人也都這樣,只是在孩子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那么,使孩子快樂,就是迎合孩子,隨他去玩就可以了。這樣的理解對嗎?肯定也不對。其實,對孩子而言,存在兩種快樂:一種是玩的快樂,另外一種就是成長的快樂。
什么是成長的快樂呢?就是過去的毛病,現在改了;過去不懂的東西,現在懂了;過去不擅長的東西,現在擅長了;過去不自信的地方,現在自信了……這就是成長,而伴隨著每一步的成長,孩子能得到肯定,更能在自己內心深處,產生真正的開心與快樂。
優秀的孩子,往往都有一個特點,即他們都會自己完成一個轉變:將玩的快樂,轉變為成長快樂。就拿學習來說吧,你會發現,那些成績最好的學生,往往是最早也最能在學習中創造和體驗快樂的學生。而聰明的家長,往往是最早能讓孩子體驗這種成長快樂的家長。
既然明白了這點,我就在讓孩子體驗這種成長快樂的方法上下功夫了。而孩子也往往以更多的進步,給我以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