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 遼末悲歌
- 周驀
- 3350字
- 2020-10-23 18:28:37
順墻一溜兒加擺著幾張檀木的太師椅,便顯得有些局促了,椅子上坐著的大多是文官服飾,間或有兩三個武官,甲胄半解,露出了里面新舊不一的襯袍,大家心思不一,都忽閃著眼睛望向堂中間端坐著的大難未死的韓可孤。
看著大家都在等著自己開口,微微咳了一聲,韓可孤剛要講話,忽聽見外面馬蹄“得得”,一會兒又沒了動靜,只有馬鑾鈴偶爾“鈴鈴”的響上幾聲,像是到了府前停了下來。
大家都把頭擰向了堂門,韓可孤眼光也注視向門外,一陣急促的腳步聲起,蕭驢子帶了一個滿身風塵的漢子進來,那漢子看向室內眾人,也不搭話,只雙手四下里一拱,便越過去,徑直走到主位的韓大人面前,輕聲說了什么。
韓可孤面色一肅,點了點頭,向眾人道:
“請眾位稍待片刻,可孤去去就來”,便帶了那漢子一同出門轉向后衙。
一眾人面面相視,一時間都不知所謂,韓大人本來是召集大家來此議事的,看剛剛韓大人聞了來人言后的表情,想來又出了什么不得了的大事了。大家竊竊的私語起來。
現任平洲府司馬李民,看到蕭驢子從內室中退出來,便迎了上去,蕭驢子知道這位李大人與自家老爺關系匪淺,平日里最是倚重,便來到身邊悄悄的貼近身邊說:
“剛從上京快馬過來的…”
李民一愣,這么匆忙的從上京趕過來,神色又不對,恐怕…,心中隱隱生出一絲不祥。
這時,庭中眾人正把話頭扯到日前韓可孤落崖不死的事情上,七嘴八舌的議論,都道是神跡顯現,很是感嘆。
“想一想,幾百米高的大崖頭,栽下去竟不死,如要說沒有神仙護佑誰能又給我們解釋是什么原因?”
“而且,落地的旁邊就是一座土地小廟,這不明眼就是土地爺救了大人的嘛!”
“那個地方常年不見人跡,哪那么巧那天就有幾個避難的躲了進去?”
“天佑,就是天佑,別的都不用說了。”
大家哄哄的眾說紛紜。
李民手撫著那幾根生的稀稀拉拉的胡須聽了一陣,見眾人的聲音略不雜亂了,才輕咳一聲,笑了笑。
“眾位說得固然神奇,可更神奇的還在后面,不知有沒有人聽過?”
這胃口吊得可夠高的。人本來就對不可知的事情充滿著強烈的欲知情緒,聽了這句話,果然動容,紛紛請求李大人快給大家講來聽聽。
李民望了望一直守在房門前的蕭驢子,拉了拉嗓子,緩過聲調說:
“這第一等神奇,大家該問一問韓大人的這位長隨,他是如何受了可孤大人的差遣,身懷刺史大印,從北安府單騎準備赴上京交印,卻偏偏鬼使神差的繞到了駱駝山下,主仆二人得以相逢的?!?
這一段,大家果然是未曾道聽途說的,便起著哄讓蕭驢子把一番經歷敘說敘說。
這簡直就是在為難天生木訥的蕭驢子,他把那張鐵青的臉漲得紫黑,前言不搭后語的講了一通,最后更加手舞足蹈的比劃,也沒讓眾人聽出個所以然來。
大家伙兒看到他急的出汗,倒覺得可愛,李民“呵呵”一聲接過了話頭。
“驢兒勇力卓絕,天生便有神力,只是說話上確實是勉強不來的,各位就別為難他了,還是讓學生代敘吧!”
李民不緊不慢的講起蕭驢子的這番經歷,述說的條理分明,有聲有色,頗有些坊間茶社說書人的手段,把在座諸人的心吊得高高的,連當事人的蕭驢子都聽得入了神,隨著李民這一出一段的敘述,時而眉飛,時而色舞,緊急處竟然拍起了桌子。從心里對李民的口才佩服起來,就這把死人都能說活過來的本事,就難怪自家老爺這么器重他了。
那日韓可孤自鍋撐子山的崖頭一躍而下,飄忽間巧無再巧的就刮擦到了那幾株突兀而出的的老松,他在死心乍起之時,新袍換了舊朝服,衣寬布厚,被松枝樹杈不斷地刮蹭,便起了些緩沖的作用,之后更把袍衣上的紐襻撕扯開裂,袍襟四張兜起了風來,使下降的速度更緩了許多,而跌落的溝底處又因為少有人際,常年落松荒草早天然鋪成了一層綿軟的厚墊子,所以韓可孤從上面落下去,身軀竟并不曾受到大礙,只是頭暈暈的昏迷了過去,而當時溝中恰好又有幾個附近村莊的的百姓躲禍正藏在里面,認得是救苦救難的韓大人,便群擁而上救了下來,出山時不敢走上山官道,便出駱駝山奔西京而走,至于那個失足跌落的高軍的兵士就沒有那么幸運了,被一身的鐵甲纏著,重量自然要大的許多,垂直落下去撞到突出的石頭上,便左拋右撞的來回翻個兒,大頭兒著了地,只好在劫難逃了。蕭驢子自府衙騎馬而出一路向東奔馳,剛過了會仙石遠遠就見前面蜂擁著一排大帳,,營帳前旗幟高懸,也認不得上面寫的什么,想來也是高永昌的隊伍,沒能全數進到城中,就在山上安下的營帳。有大人交代的重任在身,蕭驢子自忖也沒有打殺群狼的手段,無奈之下,只好乘著還沒被發現便撥轉了馬頭向回轉過,覓了向東北方向的山野小道繞道而行。這樣的一來一回便耽誤了好些時間,又在這山村的小徑中東繞西繞的來回覓徑穿行,又要觀察著也不知潛蹤哪里的高軍斥候,還幸虧這些年隨大人來到北安后,無事時常自己上山打些野味才不至于迷了方向。
急得滿頭大汗之時,終于進了官道,遠遠就看見幾個人鬼鬼祟祟的從駱駝山的溝子里爬出來向這邊張望,還以為是高軍的斥候發現了自己,便拍馬直沖上去準備殺人滅口,卻不料里面裹著自家大人。此時,行走上已經沒有大礙了,只是袍服破爛,臉上手上到處是劃破的血口子,很是狼狽,蕭驢子一見大驚,不覺得淚流了下來。
主仆二人見面猶如隔世重逢,心中自然感慨良多,幾個陪過來的百姓也是唏噓不已,倒也知道此時再隨韓大人而行就是累贅了,便把韓大人交付給蕭驢子服侍,大家分散逃命去了。在那種情況下救下了韓大人可是讓人非常長臉的事情,幾個逃命之人自然要到處大肆喧耀,于是韓可孤大人大難不死的這條消息不日便傳播了開來。俗話說“三人成虎”尤其是這種讓人好奇的消息一傳開來,添油加醋的人就多了,百人傳百耳越傳越懸。于是,便演繹成了韓可孤躍崖頭而不死是因為有仙人扶擁緩緩而落,如踏步走下臺階一樣,不疾不徐,自然不會摔傷摔死。更有好事人說那幾個救起他的人曾看到土地爺顯靈,自溝中小廟騰起一道紅光將韓可孤輕輕托住而緩緩落下…總之,各種傳說層出不盡,總之,都與怪力亂神好人好報相關。
這些奇談怪論傳到了韓可孤耳中,讓他不禁發笑,自家的事自家清楚,哪來的那么玄乎,李民卻深以為然,另生出一番見解?!按笕?,可還記得《書林記事》中東晉王獻之書藝神授的故事?”
東晉時,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均是書法大家,史稱“二王”,但當時羲之己是聲名遠播,盡善盡美,其維王逸少平察詳古今,研精隸書。大家對其子獻之的作品卻多有貶義,然不過多時,民間便出傳聞“獻之年二十四時,隱于林下,遇一巨鳥人,左手持紙,右手執筆,揮毫書就五百七十九字相贈獻之,獻之如獲至寶,每日照此臨摹,不得一周所書,便于贈書,仿佛盡得神韻。于是神仙授藝的故事便傳播開來。坊間“勝父論”多出,評獻之始學父書,正體乃不相似,至于絕筆章草,殊擬笑其布施媚如明珠漓陸,筆跡流鐸宛轉研媚,乃欲過之…”之后大受稱贊,得到了世人的認可,從此聲名鵲起,一時勝過乃父。
韓可孤哪里會不明白李民話中的深意,不覺微微一笑“這故事倒也有些借鑒之處,只是到了我這越傳越神,未免讓人不太好意思了?!?
“大人此言差矣,想那王獻之是自說自話,而大人您確實街頭所傳,非是自我標榜,何來難堪。況且,這也正反應出了人心向背,多少古人正是托了神跡仙傳而成其大事的,學生倒覺得這段故事傳的越神越遠才對,與我大遼中興越是有利?!?
韓可孤一笑置之,再不在此事上多做糾纏,李民卻只要逮到機會就會大大的談論上一番,頗加上了些傳奇色彩。
蕭驢在旁聽得百爪撓心的,忍不住又不停插上幾句,眾人正聽得興起,卻被他打擾了聽講,便忍不住笑罵,李民和他處得久了,倒能從前言不搭后語的話里分析出十之八九,便止了大家笑罵,接著說下去:
“不知各位是否也曾聽說過,韓公鄉里的那座二郎擔山,那一年韓公誕辰之日有一只青牛,自那里穿過去,投到了韓公家中,恰那時韓公落地,但見滿院子的紅光耀眼,人都說韓公是青牛轉世,是先祖派下來佑我大遼的,自然有各路神仙保佑,哪會輕易地被摔死—一”
眾人接了話便紛紛議論起來。
眾人磋嘆不已,利民縣同知陳敬撫掌道:
“韓公的這樁奇事,很是感染人的,本縣治躡的許多百姓多在傳言,韓公誠能感招,乃上祖遣來佑我大遼中興的仙家來朝。所以,這段時日來,投軍效力者應接不暇呢!”
“果然”,縣丞王啟亮證實此言不虛。
“韓公英才天授,受些艱辛是必然的,大難不死之后,必有洪福助我大遼,中興指日可待了?!鼻叭談偟降谋卑仓萃ㄅ胁谈邘X續了話頭。
陳敬點頭稱是。
“蔡大人講的不錯,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勞其心志鍛其體魄,韓大人過得此關了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