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守虛執(zhí)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無所偏愛,對待萬物像對待用草扎的狗,任其自生自滅。圣人無所偏愛,對待百姓也像對待用草扎的狗,任其自作自息。老子認為,“道”是無為的,天地間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生死寂滅。世上并不存在什么神靈之類的主宰。天地只是自然的存在,不會對某物有所偏愛。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是體察“道”的本體。這里是將“道”的作用延伸到萬物相處之道,以及治國之道,是“道”在不同層次的不同表現(xiàn)。

芻狗,草扎的狗,祈禱祭祀所用。狗是“六畜”之一。上古祭祀用狗肉。后來,改為用草扎的狗,祭祀用完就拋棄了。人們把草做成狗,并不對它有所偏愛或重視;祭祀完了就扔掉,也不是對它特別仇恨或輕視。

仁,仁義。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爭雄,連年發(fā)動不義之戰(zhàn)。諸子百家號召仁義,要為政者以“仁義”治天下。但這“仁義”作為政治口號可以,真要具體落實實在是個難題。對百姓來說,這口號并無實際意義。宋襄公講究仁義,在戰(zhàn)爭中不擒二毛,不出擊渡河才一半的軍隊,其實是迂腐之論,只會淪為笑柄。即如佛家宣稱“眾生平等”,幾千年來眾生從來不曾有過平等。因此,老子嘆息“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

由此看來,“不仁”是老子對自然的基本看法。“天地不仁”,本是自然之道。天地生養(yǎng)萬物,本是無心,故無所偏愛。“以萬物為芻狗”,并不是出于仁愛之心而生萬物,而是任其生長消亡。從天地的立場,視萬物與人類,何嘗有分別,有偏愛呢?

所以,圣人所為也無偏愛之心,而是效法自然對待百姓。事實上,號召以“仁義”救世者,不過徒托空言,以逞一己私欲。標榜“仁義”者,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以權(quán)代法百姓遭殃,這其實是最大的不仁。歷代帝王創(chuàng)業(yè)之時,或許以仁義為口號,等到了身居皇位之后,便以百姓為“芻狗”,任其生死寂滅。

莊子在《天運》篇中對此有所闡釋:“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處,靚而多責。”人們拿來彰顯的仁義,不過是先王治理國家的一種觀念,就像臨時居住的旅舍,只可以住一個晚上,不能拿來當成教條使用。住的時間長了,就會受到責備。莊子并不反對仁義,但他認為仁義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理念,那就是“道”,也就是終極真理,也就是“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的大愛無疆。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淈,動而愈出。多聞數(shù)窮,不如守中。”天地之間,豈不像是一個大風箱?它空虛而不枯竭,鼓風越多,越是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會使人困惑,不如保持恬淡虛無,內(nèi)心虛靜。

老子為了說明“道”之公平,指出天地萬物生滅變化,并不是有誰主宰,有意為之。萬物秉承自然而生,乘虛而來還虛而去。物質(zhì)世界就像一個大的風箱,因為各自受到外力的作用,在永不停息的變動中循環(huán)旋轉(zhuǎn),相互作用。

“橐龠”,風箱。用的時候,鼓風以助人。不用的時候,便悠然止息緘默無聲。天地之間電閃雷鳴,風霜雨雪,皆是陰陽二氣激蕩所致,萬物生生不息,無不依賴于此。如果把天地比作一個大風箱,那么人體就是一個小風箱。風箱的作用在于使爐火更旺。運用這個道理來修身治國,則會生生不息。

具體來說,就是要“執(zhí)虛”和“守中”,反對躁動和多言。虛,并非不動,而是反對躁動,躁動則火滅。目的在于保持永恒的生命活力。多言,比喻鼓風次數(shù)。“多言數(shù)窮”,是說鼓風速度太快反而起不到預期效果。“不如守中”,發(fā)揮風箱的作用,要始終把握火候,使之恰到好處。老子反對多言,多言即有為。主張不言,不言即無為。這一思想貫穿全書。就治國而言,統(tǒng)治者要虛懷若谷,不可妄動擾民。政令繁苛,只會加速滅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贡市| 长葛市| 阜阳市| 西乌珠穆沁旗| 阿勒泰市| 永兴县| 温泉县| 霍邱县| 通许县| 江陵县| 灵川县| 安仁县| 共和县| 林周县| 南华县| 望谟县| 乌鲁木齐县| 明水县| 丽水市| 平舆县| 深泽县| 昌江| 宁武县| 山东| 喜德县| 云阳县| 花垣县| 上栗县| 望江县| 汾阳市| 河西区| 吴旗县| 阳谷县| 巴彦淖尔市| 新巴尔虎右旗| 滦南县| 夏津县| 英吉沙县| 老河口市| 天门市| 遵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