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門望族與中古社會:以太原王氏為中心
- 王洪軍
- 4766字
- 2020-10-22 15:42:03
三 史料搜集與研究方法
對于家族史的研究,無論是整體的研究,還是個案研究,其所涉及的領域都是相當廣泛的,它包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禮儀、風俗、宗教諸多領域,是一項跨學科的研究工作,不僅需要文字學、考古學、歷史學、地理學、民族學的一般知識與方法,而且還要借助于社會學、人類學、統(tǒng)計學等其他一些學科的研究方法,這都不是一日之功所能成就的。
在資料的搜集方面,除正史之外,還有《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唐文》《全唐文補遺》《唐文拾遺》《冊府元龜》《文苑英華》《西漢會要》《東漢會要》《三國會要》《南齊會要》《唐會要》;《英藏敦煌文獻》《法藏敦煌文獻》《俄藏敦煌文獻》《北大館藏敦煌文獻》《國圖藏敦煌文獻》《敦煌吐魯番文獻集成》;《世說新語》《太平廣記》《全唐五代小說》,等等。出土墓志匯編,主要有趙超主編《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周紹良、趙超主編《唐代墓志匯編》《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吳鋼《全唐文補遺》一至九輯、《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新藏專輯》,郝本性編《隋唐五代墓志匯編》等。
研究方法上:一,立足于傳統(tǒng)史學的實證研究,對有關太原王氏家族的文獻資料做全面的梳理,力求鉤沉發(fā)微,在史料考辨的基礎上,厘清太原王氏家族成員的房支譜系,從而勾勒出王氏各房支歷史變遷的基本脈絡;二,運用社會學與統(tǒng)計學的分析方法,對不同時期太原王氏的仕宦、婚姻、家學、門風等進行細致的統(tǒng)計整理和分析研究,探討其家族地位、發(fā)展與演進,充分展示這一家族血肉豐滿的歷史風貌;三,橫向研究與縱向貫通研究相結合,重點解決太原王氏家族與社會整體雙向互動的相互關聯(lián),與中央政治權力的運作,與基層權力、地方社會關系,世家大族家族禮法、宗教信仰、家教門風、家學傳承等家族文化在社會整體文化推進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等,進而揭示中古時期社會的基本面貌。
(1)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中央翻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頁。
(2) 參見劉斌雄:《家族親譜空間的數(shù)理分析》,《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七期,1979年春季。
(3)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2頁。
(4) 高達觀:《中國家族社會之演變》,正中書局,1944年。
(5) 參見楊聯(lián)陞:《東漢的豪族》,《清華學報》11卷4期,1936年。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世族大姓之關系》,《新亞學報》1卷2期,1956年。
(6) 參見龐圣偉:《論三國時代之大族》,《新亞學報》6卷1期,1964年。
(7) 金發(fā)根:《永嘉亂后北方的豪族》,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4年。
(8) Etienne Balazs,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Bureaucracy,Yale University Press,1965,P.6.
(9) 〔唐〕柳芳:《姓系論》,〔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卷三七二,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本,第3778頁上。
(10) 〔唐〕柳芳:《姓氏論》,《全唐文》卷三七二,第3780頁上。
(11) 〔唐〕柳芳:《姓系論》,《全唐文》卷三七二,第3778頁下—3779頁上。
(12) 〔唐〕李延壽:《南史》卷五九《王僧孺?zhèn)鳌份d:“匪之子長水校尉深?!保ㄖ腥A書局,1983年,第1462頁)
(13) 〔唐〕柳芳:《姓系論》,《全唐文》卷三七二,第3780頁上。
(14) 《南史》卷五九《王僧孺?zhèn)鳌?,?462頁。
(15) 〔唐〕柳芳:《姓系論》,《全唐文》卷三七二,第3780頁上。
(16) 《歷史研究》,1999年第5期。
(17)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18)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9) 甘肅人民出版社,1999年。
(20) 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21)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22)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23) 商務印書館,2006年。
(24) 線裝書局,2010年。
(25)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6) 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27) 華藝出版社,2001年。
(28) 現(xiàn)代出版社,2001年。
(29)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年。
(30)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31)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作者引用了日本學界使用的“豪族”概念。
(32) 《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33) 《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2期。
(34) 《唐研究》第2卷,1996年。
(35) 《許昌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
(36) 《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37) 《文史論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
(38) 《中國譜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9) 《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三卷,中華書局,2001年。
(40) 《文史論集二輯》,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9月。
(41) 《北朝研究》第1輯,2000年。
(42) 《歷史研究》2000年第5期。
(43) 中華書局,2002年版。
(44) 《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1期。
(45)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46)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許昌師專學報》2000年第6期。
(47) 《文博》2000年第2期。
(48) 《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4期。
(49) 《民族研究》2003年第5期。
(50)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51) 《天津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52) 《廈門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53)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年第2輯。
(54) 《資料》第22輯,2005年。
(55) 《文史哲》2005年第4期。
(56) 《史學集刊》2005年第2期。
(57)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58) 《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59) 《資料》第22輯,2005年。
(60) 《許昌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61) 宋代史研究會編:《宋代的長江流域》,汲古書院,2006年。
(62) 《齊魯學刊》2007年第1期;《齊魯學刊》2008年第6期。
(63)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64) 《黃山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65) 《周秦漢唐文化研究》第五輯,2007年;《唐史論叢》第9輯,2007年。
(66) 《史學月刊》2008年第7期。
(67) 《北朝研究》第六輯,2008年。
(68) 《資料》第24輯,2008年。
(69)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70) 《北朝研究》第六輯,2008年。
(71) 《文史哲》2008年第5期。
(72) 《濟南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73)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74)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1期。
(75)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76) 《廣西社科》2003年第1期。
(77) 《許昌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
(78)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79)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三集,2004年。
(80) 《許昌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81)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82)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83) 《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春之卷。
(84) 《重慶師院學報》2000年第4期。
(85) 《武漢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86) 《寧波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87) 《浙江學刊》2001年第5期。
(88) 《山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
(89) 《四川師范學院報》2002年第5期。
(90) 《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91)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92) 《揚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93) 《江海學刊》2003年第3期。
(94) 《文史》2003年第1輯。
(95) 《中山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96) 《學術月刊》2003年第8期。
(97) 《福建論壇》2004年第9期。
(98)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99) 《史學月刊》2004年第10期。
(100)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101)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102) 《文史哲》2003年第2期。
(103) 《歷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04) 《文史哲》2004年第4期。
(105) 《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7年第2期。
(106) 《唐研究》第15卷2009年。
(107) 《蘇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108) 《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09) 《晉陽學刊》2007年第3期。
(110) 《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2期。
(111)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作者還先后發(fā)表了系列文章:《論東晉南朝時期瑯邪王氏之家風與家學》,《許昌師專學報》2002年第1期;《江表儒宗:會稽賀氏之家風與家學》,《許昌師專學報》2002年第6期;《六朝時期會稽虞氏之家學與家風》,《南都學壇》2002年第4期;《略論六朝時期吳郡張氏的家學與家風》,《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六朝時期吳郡陸氏之家風與家學》,《揚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略論六朝時期吳郡顧氏之家風與家學》,《洛陽工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112) 《揚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113) 《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114) 《許昌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115) 《學術月刊》2005年第l0期。
(116) 《史學月刊》2007年第4期。
(117) 《文史哲》2007年第5期。
(118)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119) 《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120) 《江蘇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5期。
(121)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年第2期。
(122) 《揚州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
(123) 《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124)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125)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年第1期。
(126) 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
(127) 《社會科學輯刊》2007年第3期。
(128) 《孔子研究》2008年第3期。
(129) 《孔子文化研究》卷一,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130) 《晉陽學刊》2008年第1期。
(131) 《西南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132) 中華書局,2013年。
(133) 中華書局,2013年。
(134) 中華書局,2013年。
(135) 中華書局,2013年。
(136) 中華書局,2013年。
(137) 中華書局,2013年。
(138) 中華書局,2013年。
(139) 中華書局,2013年。
(140) 中華書局,2013年。
(141) 中華書局,2013年。
(142) 中華書局,2013年。
(143) 《西北師大學報》2001年第4期。
(144)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145) 《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1期;《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146) 《史學月刊》2008年第12期。
(147) 《首都師大學報》2009年第5期。
(148) 齊魯書社,2005年。
(149) 《史學月刊》2000年第5期。
(150) 《文史哲》2000年第6期。
(151) 《許昌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152)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153)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154)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155) 《東南文化》2005年第2期。
(156) 《史滴》第28號,2006年。
(157) 《許昌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158) 《唐研究》第13卷,2007年。
(159) 《許昌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160) 《許昌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161) 《蘭州學刊》2008年第11期。
(162) 廣陵書社,2010年。
(163)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64)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l期。
(165) 《江海學刊》1997年第2期。
(166)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4期。
(167) 《江淮論壇》2003年第1期。
(168) 《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169)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170)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2期。
(171) 《鄭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172) 《許昌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
(173)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174)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院報》2007年第4期;《安陽工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175)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
(176) 《學術論叢》1996午第4期。
(177) 《北朝研究》1997年第1期;《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178) 《湖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2期。
(179) 《山東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
(180) 《揚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
(181) 《河北學刊》2002年第5期。
(182) 《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83) 《云都學壇》2004年第3期。
(184)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
(185) 《中州學刊》2004年第3期。
(186) 《史學月刊》2004年第7期。
(187) 《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7年第6期。
(188) 《中州學刊》2008年第6期。
(189) 《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第2期;《史學月刊》2003年第4期;《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190) 《光明日報》1999年6月11日《史林》。
(191) 《西域研究》2007年第4期。
(192) 民族出版社,2003年。
(193) 《滄?!?008年第5期。
(194) 《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1期。
(195) 《復旦學報》2003年第5期。
(196) 黃約瑟譯,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中華書局,1992年。
(197) 參見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載《唐研究》第1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98) 日本出版協(xié)同株式會社,昭和二十六年(1951)。
(199) 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76年。
(200) 生活社,1944年;日光書院,1944年。
(201) 載于《史學》31,1—4,1958年。
(202) 日本出版協(xié)同株式會社,1963年;東洋史研究會,1968年。
(203) 載于《斯道文庫論集》,1963年。
(204) 收入川勝義雄等編《中國貴族制社會研究》,1987年。
(205) 東海大學出版會,1989年。
(206) 汲古書院,1996年。
(207) 日本エディタースケール出版部,1990年。
(208) 東京大學出版會,1970年初版;1993年再版。
(209) 明石書店,2005年。
(210) 三聯(lián)書店,2001年。
(211) 原載于《新亞學報》第5卷第2期,后收入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212) 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
(213)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214) 后收入氏著《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215) 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216) 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217) 陳寅恪:《陳寅恪集·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264頁。
(218) 參見《陳寅恪集·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第259—2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