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國學溯源
  • 夏海
  • 4173字
  • 2020-10-22 15:47:56

四、五本經典

在中國古代,經典兩個字是分開使用的,經說的是永恒的道理,《文心雕龍》指出:經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典字,從甲骨文分析,上面是冊字,下面是大字,兩者合一為大本大冊的書。經與典合在一起,就是關于永恒真理的書籍。任何經典都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認為:經典“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10]。《老子》是道家的元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儒家的元典。《老子》和“四書”是中華民族的經典是最好的書籍和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著作。

《老子》一書博大精深,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政治思想和人生價值。在世界觀方面,老子把道看作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原和起源,“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第四章》)。在方法論方面,老子是樸素辯證法大師,揭示了對立統一規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第二章》)。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對立面,事物既因對立面而存在,又因對立面而運動,矛盾是天下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原因和動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其中較為典型的事例是人間的禍福變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第五十八章》)。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強調無為而治,“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三章》)。在人生價值方面,老子從“道法自然”出發,把素樸規定為人生的本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十九章》)。素是指未經染色的絲,樸是指未經雕飾的木材。老子認為,人之本性是樸素自然的,不要矯揉造作,不要被名利所誘惑。老子把柔弱看成素樸的表現和生命力的象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柔弱就要像水那樣,不爭而處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八章》)

《論語》一書圍繞仁的范疇,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政治理念和人格理想。仁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最核心的主張,包括對己和對人兩方面內容。對己主要是克己,嚴于律己、約束自己,加強道德修養,達到仁的境界。孔子與顏淵的對話,比較完整地論述了克己的內容,這就是以禮為標準克己,以仁為歸依成己。“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對人方面,就是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愛人集中體現了孔子的人文關懷和人性光輝。孔子自己是愛人的典范,他尊重生命,維護人的尊嚴,“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鄉黨》)。意思是,馬棚失火了,孔子從朝堂回到家里,問傷人了沒有?而不問是否傷了馬。德政是孔子的政治主張。孔子沒有否認法治,卻推崇德治。孔子認為,運用政治手段和法律懲處來治理國家,不可能增強人們的道德自律,也不可能養成人們的恥感意識,而實施德治,用禮來約束,就能使人們道德自律,養成恥感意識,實現人心的歸順,“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德治的前提是統治者公平公正、以身作則,“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孔子提出了圣人和君子兩種人格理想,認為圣人的境界太高了,一般人很難達到,君子才是現實的人格理想,“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述而》)君子是道德完滿的人具備了仁、智、勇的品格,“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

《孟子》一書最大的貢獻,是繼承和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義并舉的學說。孔子和孟子都談仁義,相對而言,孔子貴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孟子重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告子上》)。如果說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疇是仁,那么,孟子思想的核心范疇則是仁義,視仁義為天賦的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盡心上》)。孟子為仁的思想提供了性善論的哲學基礎,認為人性是天賦的,“無有不善”;具體表現為人心有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丑上》)。孟子認為,沒有四心,“非人也”,而人與非人的根本差別在于有沒有仁義,“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離婁下》)。孟子把仁的思想發展為一套比較完整的仁政學說,這是孟子的政治理想和治國主張。仁政關乎個人安危和國家的興衰存亡,“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離婁上》)。仁政的核心是民貴君輕,具體做法是與民同樂,與民同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孟子勸誡齊宣王施行仁政,如此就能使民心歸服,稱王天下,“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梁惠王上》)

《大學》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從最基本的人性自覺入手,最后落實到治國安邦領域,以不長的篇幅將儒家的修身思想系統化,強調“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修身要明確價值取向,這就是“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主張自我啟蒙,弄清楚并彰顯人人內心自有的光輝品德;親民的親可作新解,意指君子在自己實現明德的基礎上,進而帶動其他人更新自我,同樣實現明德;止于至善,一方面是指個人的道德修養達到至善的境界,另一方面是對理想社會的憧憬,期望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也能達到至善的境地。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之間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自宋代以來,讀書人都以此為突破口研讀儒家經典。修身還要明確方法途徑,這就是“八條目”,順序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通過對萬事萬物道理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才能修身養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八條目”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構成了內圣與外王的關系,而修身是中樞,轉動著內外兩扇大門是明明德與親民之間的橋梁。內圣是修身的內容,外王是修身的目的。在內圣方面,格物、致知是修身的邏輯起點,將人與自然界和社會銜接起來;誠意、正心既是格物、致知的繼續,更是修身的本質。在外王方面,修身是前提和基礎,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邏輯拓展。中國傳統社會是家國同構的,一個人能夠把家管好,就具有治國的本領,治國再往外推演,就是平定天下、安穩天下,使儒家所倡導的道德主體在思想觀念中實現終極追求。

《中庸》是儒家經典中理論色彩最為濃厚的著作,圍繞“中庸”討論王道與人道的關系。一方面,表現為本體意識的覺醒。儒家關注社會現實和倫理道德,一般不太重視形而上的問題,《中庸》卻是個例外,它提出了“性”的概念,把性看成是天地萬事萬物的本原,認為真誠者不僅能知性,而且能盡性,與天道同在,“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意思是,天下只有極其真誠的人,才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能發揮眾人的本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化育生命能幫助天地化育生命,就可以使人與天地并列為三,實質是天地、人合一。另一方面,表現為辯證思維的充溢。《中庸》認為人既有道德本性,又有情感成分,性與情是矛盾的統一體。傳統文化要么強調矛盾雙方的對立,稱之為“一分為二”;要么重視矛盾雙方的統一,稱之為“合二而一”。中庸思維的特征是合二而一,側重于矛盾對立雙方的統一性與和諧性,認為這是天地萬事萬物的基本規律和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即中庸。中庸之道不是折中主義,而是能夠堅持原則、明辨是非,孔子說:“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中庸是調和可以調和的矛盾,極力尋找矛盾雙方互相聯系與制約的交叉領域,尋找矛盾雙方最大的公約數和共同點,促進事物保持理想狀態,避免發生過或不及的情況。

應當指出,中庸思想具有充分的現實性。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著矛盾,而絕大多數矛盾是非對抗性的,這就不能運用斗爭的方法,通過激化矛盾的方式加以解決,只能堅守中庸的原則,發現矛盾雙方相通之處和共同利益,加以調和解決,以利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睦,把矛盾沖突控制在秩序范圍之內,推動社會和諧而有序運行。中庸是一種智慧,能夠發現紛繁復雜事物背后的簡潔明了,找到矛盾尖銳對立表面下所蘊含的和諧因素,進而選擇最佳方案和有效方法,區別輕重緩急,解決好矛盾。中庸更需要胸懷,胸懷意味著能夠妥協,甚至做出必要的讓步,以及承擔一定的精神或物質傷害。只有智慧與胸懷的有機結合,中庸才能由理念變為現實的活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河县| 七台河市| 玉龙| 甘泉县| 铜梁县| 庆城县| 镇江市| 独山县| 堆龙德庆县| 鸡西市| 儋州市| 焉耆| 海门市| 大方县| 福鼎市| 江城| 阳信县| 高雄市| 桓台县| 多伦县| 黎城县| 蒲城县| 漳平市| 娄烦县| 班玛县| 邳州市| 新和县| 沙湾县| 怀仁县| 互助| 通榆县| 舟山市| 拜城县| 望江县| 澳门| 巴青县| 武胜县| 隆林| 小金县| 瑞安市| 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