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章

(一)

認識龍巖這個城市之前,有必要先厘清幾個概念:閩西、汀州、龍巖。

閩西,福建西部,這個概念今天指的是龍巖市管轄的1.9萬多平方千米地域,包括4縣(長汀、上杭、武平、連城)2區(新羅、永定)1市(漳平),共7個縣級行政單位。歷史上的閩西,自西晉初設立第一個縣級建置開始,1700余年間,地域一直涵蓋現今的龍巖市全境及三明市的寧化、清流、明溪三縣,面積接近2.5萬平方千米。1962年三縣劃歸三明管轄后,閩西成為龍巖管轄地域的專指。

汀州,閩西地域上第一個州級建置,設立于盛唐。初轄三縣(長汀、寧化、龍巖),不久龍巖轉隸漳州。至明中葉,汀州屬縣增設到8個(長汀、寧化、上杭、武平、清流、連城、明溪、永定),統稱汀州府八屬。民國末年,閩西行政中心移至龍巖,汀州失去州府地位,成為閩西地域的一個縣。

龍巖,唐開元二十四年汀州建州時立縣,先為汀州屬縣41年,后轉隸漳州957年。清雍正十二年設立龍巖直隸州,下轄三縣(龍巖、漳平、寧洋),統稱龍巖州三屬。由此確立閩西地域一府一州(汀州府、龍巖州)并存的格局。1947年龍巖成為整個閩西地域的行政中心,原龍巖縣治自此作為龍巖中心城市迄今。

(二)

閩西高山深谷,接嶺連峰,是福建主要河流汀江、九龍江以及閩江最大支流沙溪的正源。水網縱橫的萬千條小溪,接近80%匯入境內的兩大干流:汀江、九龍江,古代閩西人逐水而居,開啟了遠古迄今的文明。新舊石器時代,這里是原始人類群居逐鹿的所在,新石器時代扛著有段石錛的原始人,正是從這里起始,沿著九龍江由閩入臺,遠在海上絲綢之路風帆飛揚之前數千年,即成就了閩臺溝通最初的壯舉。秦漢時期,閩越人、畬人,相繼成為這里的主人,閩越人以這片地域為中心建立的南海國,在西漢初曾經曇花一現。而后,畬人、閩越遺民、山都木客、中原南下的零星漢人,共同成為魏晉時期的土著主體,設立于西晉初期的新羅古縣,則是閩西發展史上的第一道里程碑,可惜僅設立不足二百年即廢。因而,中古之前,盡管這里已產生不同于北方的文明,但在中原漢人的眼里,仍屬未經教化的一片蠻荒之地。

唐宋時期,中原漢人的大量南遷,讓這片化外之地正式開啟了中原文明的進程。客家先人由贛入閩,沿汀江及其眾多支流自北而南居處;先期進入閩南沿海的福佬先民,則自九龍江入海口溯源而上,在九龍江干流北溪上游地域居處。在與土著的數百年碰撞與交融間,二者分別同化了土著,各自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方言與風俗民情。在汀江流域,誕生了客家民系;在九龍江上游流域,則誕生了被稱作河洛郎的福佬民系的一支。明清以降,兩支民系的后裔又從這里出發,由兩江源頭奔赴出海口,足跡遍及海內外,在海絲之路上留下了閩西子弟的昂揚背影。汀江、汀州府、客家人,九龍江、龍巖州、河洛郎,兩支民系與兩條江、兩個州府如影隨形,創造了互為平行的兩種文化:客家文化與閩南支系文化,千余年間,譜寫了慷慨激昂的篇章。

(三)

城市的特質取決于其住民的特質,于龍巖而言,取決于龍巖地域兩大民系的特質:兩大民系,雖然居處于不同的水系,但,都屬中原南下漢人的后裔,都生活在入海江河的源頭及上游地帶,生活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地環境中。一方面,祖先來自中原,傳承的是中華傳統的農耕文明,以及由此而來的敬祖睦宗、崇正守序、勤儉堅忍、安土重遷等理念;另一方面,閩西人多地少的生存環境,又逼迫著子弟走出大山走向海洋,在海洋文明的熏陶中,孕育出開拓進取、拼搏求生的激情。“寧可出門挽竹筒(乞討),不在家中捏泥卵”“勒條褲帶去過番”“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這些諺語、詩句,表明這兩個民系,在承襲中華優秀傳統的同時,已經果斷揚棄了那些水土不服的理念,以冒險犯難、向死而生的勇氣,堅韌不拔闖蕩海內外,博取未來。閩西重巒疊嶂,水急灘險,陸路閉塞,水路卻險而通暢,客觀上也為子民外出闖蕩提供了條件:闖得三百灘頭,又何懼風帆向洋?于是,“海禁未開,遍走諸省;海禁已開,出海如游門庭”。

正因此,這個城市,這片地域,既是中原移民的移居地,也是海外移民的祖籍地。本質上,它屬于一個移民城市,中原移民的后裔在此生息繁衍,海外移民的祖先由此出發遠航,漢民族兩個民系在此碰撞與磨合,多元文化在此混雜與交融。磨合與交融的結果,讓這個歷盡滄桑的閩西中心城市,有了一般城市少有的大氣與包容。

這種大氣,表現在身處大山卻擁有海洋的視野;這種包容,表現在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互補的胸懷;這是中原輾轉而來的龍圖騰,在這片地域的覺醒與升騰。于是,它回望中原,連接起一部千年遷徙的歷史;它成為祖地,讓無數海內外游子的目光,深情回望!

(四)

解說這個城市的歷史,探索其精神流變,似乎可以用三道里程碑,兩大節點來概述:

三道里程碑——

第一道:西晉太康三年,新羅縣設立,這是閩西地域第一個縣級行政建置,標志著這片化外之地已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

第二道:唐開元二十四年,汀州設立,這是閩西地域第一個州級建置,設立的起因是中原漢人的大量南下,此地發現了3000余戶避役百姓。因而,設州,連帶著設立下轄的三個縣,中原王朝實現了對這片地域的強力控制,也是閩西地域由蠻荒走向文明的歷史性轉折。

第三道:清雍正十二年,閩西地域第二個州級建置龍巖直隸州設立,閩西地域“一府一州”并存的格局形成,延續二百余年,直到現代。

三道里程碑,勾勒出龍巖地域接近兩千年的發展歷史。兩大節點,則反映了其精神流變史:

第一個重大節點,是兩個民系形成不久的宋元之交,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文天祥在這里振臂一呼,客家人、福佬人群起而應,兩個民系原本平行的兩種文化,因而有了最初的交會。因為一個大寫的名字——文天祥,因為一種正氣,一種精神,鼓蕩起兩個民系子民僨張的熱血、熾熱的家國情懷,這是兩個民系性格深處最寶貴的遺存。

第二個重大節點,則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之交,閩西從千百年來的邊緣,進入中國革命的中心,成為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振興百年探索的關鍵時刻,歷史選擇了龍巖地域,在這里成就了中央蘇區的半壁江山——閩西革命根據地,成就了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思想的雛形。這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搖籃,是紅旗不倒的紅軍故鄉,是將帥脫穎而出的福地,從邊緣到中心,千百年來,這是龍巖最為輝煌的時段,在中央蘇區的框架下,兩大民系攜手并肩,血乳交融,一往無前。

風云際會,星光璀璨,龍巖,幸運地擁有了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紅色源頭尋覓精神力量的永恒活力!

(五)

汀江南行,九龍江東去。兩條江,承載著兩個民系世代的夢想,連接起海上絲綢之路飛揚的風帆。

海絲之路上,閩西后裔有過多少獨特而卓立的背影?引領時代、彪炳史冊的,前有王景弘,明初七下西洋的領航者、福建海絲第一人;后有胡文虎,20世紀上半葉名震寰宇的東南亞首富兼首善;前與后之間,是數百年連綿不斷前赴后繼海外開埠旺埠的閩商客子,比如被馬來西亞華人尊為“大伯公”奉若神明的檳城開埠先驅張理、馬福春,比如東南亞“錫礦大王”胡子春、“胡椒大王”胡泰興、“百貨巨子”吳德志,以及被稱為“巖僑三杰”的翁錦使、張茂萱、傅志川等著名僑商,他們,共同書寫了閩西子弟海外傳奇的絢爛篇章。

帶著海絲之路的閩西記憶,21世紀的龍巖,在“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找到了更創輝煌的契機,昂揚奏起:山與海的交響。

這是全方位的奮進:紫金礦業一馬當先,龍工、龍凈、新龍馬群龍飛騰;曾經閉塞的萬山覆疊之地,鐵(路)公(路)(飛)機暢行八方;曾經享譽海外的閩西山貨,寫下了“八大干、八大鮮、八大珍”簇新的詩行;大美的自然環境、日新月異的山城,在海內外游子的魂牽夢縈中,閩西祖地敞開懷抱,面向未來。

龍騰大地,龍翔五洲,21世紀的新絲路上,龍巖,重續榮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朔州市| 平昌县| 乌恰县| 华亭县| 金华市| 隆安县| 光山县| 贵定县| 兴文县| 桂东县| 新和县| 津南区| 板桥市| 永和县| 东丰县| 台州市| 阳原县| 科技| 皮山县| 望城县| 鄂托克前旗| 敦化市| 读书| 彰化市| 明溪县| 汾阳市| 沂南县| 唐海县| 宝应县| 托里县| 会昌县| 弥勒县| 海原县| 宜城市| 桓仁| 广昌县| 同仁县| 吴江市| 古蔺县| 濉溪县| 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