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三塔,不得不說的故事

高州三塔,歷史悠久,聞名遐邇。據說,建寶光塔是為了鎮水聚財,建文筆塔是為了振興高州文風,建艮塔則是為了鎮住高州龍脈。不管修建者出于什么目的,高州三塔已成為高州歷史變遷的見證者,是先人留給后輩的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
寶光塔:訴世事滄桑
寶光塔位于高州市區西南部的鑒江河畔,建于明萬歷四年(1576年)。數百年來,寶光塔經歷了歷史的風雨,洗盡鉛華,堅固矗立著,直到今天依然是建筑師靈感與借鑒的源頭。
傳說在建塔過程中,高州民工整天埋頭苦干,極少聊天,互不相識。組長每天清點人數,都是一百人干活,九十九人吃飯。他擦亮眼睛清點,卻還是天天如此。這是怎么回事?人們都說只干活不吃飯的人是神仙。也只有仙人相助,才能讓寶塔堅固地聳立在泥質松軟的鑒江河畔。
傳說歸傳說,實際上在鑒江河灘建塔,沒有今天常見的起重機等設備,全靠手工操作,用砂紙拌石灰做沙漿砌疊青磚,還要令塔身筆直不傾斜,工程相當艱巨,考驗的恰恰是高州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寶光塔建成了,塔身筆直聳立、八角對稱,每角邊長5.72米。塔座周圍鑲嵌著“雙鳳朝陽”“祿爵封侯”“云鶴飛翔”等23幅花崗巖浮雕。塔內螺旋形階梯貫通,頂層有小門,可鳥瞰高州風光。
據《高州府志》記載,當年高州知府張邦伊倡議建寶光塔,共耗費白銀十三萬多兩,鄉紳李鎧一人就捐出白銀八萬兩,其余資金分攤到府屬六個縣衙,由其發動鄉民捐獻。
距離寶光塔約200米處,保存著當年建塔民工住所的遺址——周家宅。周家主人也是建塔民工,他賣掉自己的孩子捐資,打造托塔大力神像。施工隊在建塔的同時,也為這個民工建造了一座青磚大屋作為補償。

◎ 岸邊,寶光塔巍然聳立,在藍天和漁民的映襯下,更顯恢弘大氣

◎ 時光飛逝,由于寶光塔建在河邊,地基常年受水流侵蝕,那尊珍貴的托塔大力神像早已不見,只留下雕刻的大力神像供人想象
為何要賣掉孩子打造托塔大力神像?是被逼迫的還是心甘情愿?雖然漢代有郭巨“埋兒奉母”,成為《二十四孝》里著名的愚孝典型;西周有召公用自己的孩子頂罪,替換太子,讓太子順利成為周厲王,成就愚忠之名。對周民工賣子捐資之舉,我還是很難理解,他到底是為了什么。找不到答案時,我情愿相信,周民工是為了心中那團神圣之火,為了那種叫信仰的熱情和癡狂,舍棄孩子,去換取一尊托塔大力神像,將寶光塔托住。其中五尊被一些盜賣文物的人偷鑿賣掉了,僅剩一尊現在被收藏在高州市博物館。
20世紀60年代,在距離寶光塔不遠的鑒江河,大水沖出一尊力士雕像。雕像被高州博物館收藏,專家認為那極有可能是嵌于寶光塔基座的托塔大力士神像。大力士神像齜牙怒目,雙腿下蹲,雙手奮力向上托舉。“周民工,這是不是您賣孩子捐助的塑像?”古人已逝,石像不語,只有寶光塔默默訴說著世事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