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尋夢硝煙里
書名: 當代嶺南文化名家·岑桑作者名: 岑桑 陳海烈等本章字數: 3941字更新時間: 2020-10-28 09:48:13
岑桑乘坐的輪船抵達廣州灣碼頭,收拾好簡單的行囊下船,旋即馬不停蹄地趕路,行經吳川、化州、茂名直至高州,回到了大姐勝芳的身邊。勝芳的工薪雖然很微薄,但還是打算讓愛弟在當地念初中,以便照顧。可是愛弟執意不肯,硬是要到當時廣東戰時省會的韶關闖一闖。勝芳見愛弟去意已決,只好同意愛弟的抉擇。
1940年夏秋之間,大姐勝芳的一位同事要到韶關辦事,勝芳就拜托這位同事把愛弟帶去韶關,岑桑如愿以償,欣然成行。
那時,交通十分不便,從高州往韶關只能步行。這位同事和岑桑朝行暮宿,涉水爬山,風雨無阻,經信宜,向羅定,接云浮,轉高要,通四會,抵達清遠,緊接著坐上了從清遠航往韶關的客船,到達了岑桑盼望已久的目的地——韶關。
到韶關時正值各校開始招生。岑桑看了幾分招生簡章,他對志銳中學最感興趣。這間中學的董事長是當時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學校之所以命名“志銳”,是為了紀念已故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一位將領許志銳。學校的生源除了第四戰區司令部的軍官子弟外,還從當時廣東省兒童教養院的難童中挑選出來的幾十個優秀的孩子。簡章還說,在秋季新招初中一年級的新生中專設一名公費生,擇優錄取,分高者得。生性敢于挑戰的岑桑覺得這是天賜良機,絕不能放過這一難得的機會,決定一搏,赴考應試。
經過嚴格的筆試和面試,岑桑以最高分取得該校唯一的公費生待遇,這對岑桑的成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志銳中學坐落在韶關始興縣城的附近。校址原是一間文廟,經過粗略的裝修,基本上具備了作為學校的簡單規模。教室、禮堂、膳堂、圖書室、運動場、師生宿舍一應俱全。全校學生一百五十人左右,其中中學部分為兩個班,學生一百名上下,小學部一個班,學生約有五十名,人數不算多,學校不算大。
志銳中學的紀律特別嚴格,全體師生一律在校寄宿。學校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抗日救亡思想的教育;對學生開展精神、體格、科學、生產等方面的訓練;不論男生女生,一律剪短發穿短褲軍裝;不論春夏秋冬,都要下河游泳,鍛煉體魄。中學生還要求纏綁腿,穿草鞋,按《步兵操典》,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作息定時,吹號出操,列隊進餐。由于這批學生大都經過較為嚴格的挑選,大部分都比較優秀,體質比較好,紀律嚴明,校風整肅,就像一個小軍營。
在師資方面,全校教師二十多人,當中有不少優秀分子,有幾位還是中共地下黨員。他們風華正茂,斗志昂揚,充滿青春活力,形成了一個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勤奮學習的堅強集體。
教師隊伍,人才薈萃,精英咸集。陳原老師,懂得幾門外語,當時人們廣為傳唱的蘇聯歌曲《喀秋莎》《雪球樹》《我們是熔鐵匠》等歌曲,都是由他翻譯的。陳原對音樂很有研究,他擔任學校的英語和音樂老師,教學水平相當高,講課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很受學生的歡迎,是教師中的佼佼者。后來,他成為著名的語言學家、出版家,曾任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等職。
孫慎老師在文化界知名度很高。后來,他擔任了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三屆、第四屆副主席。
吉聯抗也是學校的音樂老師,上課效果相當好,他在音樂史研究方面造詣較深,后來擔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音樂史學會會長等職。
舞蹈老師梁倫,后來擔任廣東省舞蹈家協會主席;音樂家胡均,也在志銳中學任教。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國難當頭,在老師們的教育指導下,全校一百多學生,同仇敵愾,義憤填膺,組織了合唱團、宣傳隊、演劇隊,利用課余或星期假日到縣城附近鄉村演唱抗戰歌曲,演出歌劇,張貼抗日標語,繪制抗日壁畫。
除了學校合唱團活動外,各班還組織了歌詠隊,各班的歌詠隊居然上臺高歌《黃河大合唱》和蘇聯歌曲《雪球樹》《我們是熔鐵匠》等。他們唱出了對祖國的無限深情,對日寇侵略者的無比憤恨。
同學們除了演唱進步歌曲外,還努力閱讀進步書籍,蘇聯作家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中國哲學的普及讀本《大眾哲學》《辯證唯物論入門》等都是同學們喜歡閱讀的圖書。
1985年8月,岑桑回憶起當年這段學生生活片段時,寫下了《為愛尋根》這首長詩,歌頌了烽火少年時中學的校園生活,表達了對多災多難的祖國刻骨銘心的熱愛。
當時的省會韶關,是日寇飛機轟炸的重點,經常飛來轟炸,同學們被逼到防空洞里溫習功課。敵人的瘋狂肆虐,更激起了同學們抗日救亡的愛國熱情,增強了奮發圖強的意志。在那狼煙四起、戰火紛飛的歲月里,同學們生活困厄,喝稀飯,吃野菜,還時有斷炊之虞。為了渡過難關,岑桑和同學們一起,自己動手,自力更生,下田種稻,墾地栽菜,上山砍柴,野嶺割草,情同手足,和衷共濟,齊心協力地解決了糧食不足和燃料缺乏的問題。
岑桑在校里表現突出。他是班里的學習組長,上課時聚精會神,課余時手不離書,即使是敵機轟炸的時刻,他還是帶上課本,一有時間就溫習功課。他從初一讀到高一,每年學期結束,在班里公布的成績單上,他的學習成績總是居于最高位,名次排在最前。他在班中不但學習成績總居首位,而且還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學校歌詠團他是成員,班里歌詠隊他是隊長,學校籃球隊他當骨干,學校童子軍樂隊他任隊長。
更值得肯定的是,岑桑的文字功底好,寫作能力強,具有美術素養,又熱心為大家服務,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推選他為班里墻報的“主筆”,連選連任,班里沒有人代替得了他。班里辦的墻報《白浪》,這個名字是由他提出來的。為辦好這份墻報,他利用課余,撰稿抄稿,編輯校對,設計版式,繪制插圖,一絲不茍,盡職盡責,使這份墻報辦得主題明確,內容豐富,生動活潑,趣味性濃,可讀性強。他除了負責墻報事務外,還為當時的廣東省立文理學院(戰時這間學院遷至坪石)一群進步師生創辦的學生刊物《學園》撰稿,該刊發表的《停膳》這篇小說,就是岑桑以窮苦學生交不起餐費而挨餓為題材創作出來的作品。從此,他跟文學交上了朋友。
在一次志銳中學同學聚會上,岑桑與白發蒼蒼的老同學不由自主地唱起了一首簡短的歌曲,歌名叫做《更夫曲》。歌詞是這樣寫的:
更夫啊 請告我那 時序遷流的預兆吧 啊 歲月將會昭示 什么歡樂的訊息 何時何日得高唱 那莊嚴嘹亮的樂章 更夫啊 請告我那 時序遷流的預兆吧
這首歌就是岑桑在志銳中學時選了一首世界名曲的樂譜,填上自己創作的歌詞而成的。當時在班里很流行,個個同學都會唱,唱得滾瓜爛熟。直至幾十年后的今天,許多垂垂老矣的當年同班同學還能一字不漏地記得清清楚楚。筆者在編輯本書的時候,遠在北京的一位岑桑的老同學,強烈要求把這首歌詞收進本書的“岑桑詩文”部分。這首歌詞,表達了烽火少年在黑暗中呼喚黎明、在抑郁中渴求歡樂、在沉悶中期待高歌的強烈情懷。
岑桑在志銳中學的同學,不少都比較優秀。如楊資元曾擔任過廣州市市長;李國瑤是老地下黨員,曾擔任過廣東省梅州地區行政公署專員;吳群繼曾擔任過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呂華是為我國石油鉆探立過功勛的專家;方漢奇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漢儀是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陳漢才是華南師范大學教授。他們各自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都有不俗的表現。
如今,他們雖年事已高,但情誼不減當年,電話郵件,成了他們平常聯系的方式。他們喝茶聊天,打牌消遣,過從甚密。無論哪位孫輩嫁娶,弄璋弄瓦,搬屋喬遷,都相互盛情致賀。岑桑剛搬進佛山南海大瀝黃岐的新居時,他的同學、時任廣州市市長的楊資元,為岑桑贈上一副對聯,以示慶賀。對聯的內容是:“舊夢可重溫,記否中流擊水;小樓成一統,何曾曲意隨風。”聯中既記述了他們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到中流擊水的烽火年代的校園生活,又贊揚了岑桑剛直不阿、持正為人的優秀品格。對仗工整,意味深長,確為妙聯。
1944年7月,岑桑讀完高中一年級。此時,日寇糾集重兵發動豫湘桂攻勢作戰,華南地區的局勢日趨嚴峻,學校決定搬遷。同學們各有打算,有的干脆回家,有的跟隨學校走,岑桑決定到肇慶尋找舅舅。他懷著憂傷的心情,戀戀不舍地告別了教育培養他四年之久的母校。
岑桑到了肇慶,當局貼出緊急告示,要求市民在二十四小時內疏散完畢。整個肇慶城人心惶惶。岑桑的舅舅早已疏散,不知所蹤。此時的岑桑,孤獨無助,浪跡街旁。他決定將身上僅有的鈔票,買船票前往梧州。在赴梧州途中,岑桑遇到了一位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姑娘。她比岑桑年齡稍大,美麗善良,菩薩心腸,視岑桑為己弟,全程呵護岑桑。岑桑在《黑衣姑娘》一文中,懷著十分激動的心情,真情實感地描寫了“急難見真情”的一幕,讀后令人動容。
岑桑在梧州待了幾天,又轉到了柳州,得到早先在柳州參加工作的“志銳”同學們的接濟。后來又通過一位鄧姓同學的關系,與幾位同學一起,遠赴貴州,進了設在安順的黔江中學,念高中二年級。在此期間,他開始用“岑桑”署名在《大剛報》上陸續發表文學作品。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全國人民歡欣鼓舞,普天同慶抗日戰爭的勝利。此時在貴陽的岑桑,無比興奮,壯懷激越,決心報考大學。那時各間大學可以自行招生。岑桑高中沒有念完,就以招生簡章中規定的“同等學力”,分別報考了貴州大學英語系和廣西大學農學系,均被錄取。他經過考慮,棄一擇一,選擇了廣西大學農學系。
日本無條件投降后,過了幾天,廣西大學通知錄取的新生到貴陽集中,由學校派人統一帶新生回校開學。那時廣西大學為避戰亂暫從廣西桂林遷往貴州的榕江。岑桑同十幾個被錄取的男同學,由學校帶隊人員領著,從貴陽坐車到獨山,第二天往東步行至三都,然后乘小舟沿都江東行,向榕江進發。過了三灘,同學們以為平安無事,正在縱情歡歌之際,不料小船在途中觸礁沉沒,岑桑和他的同學們雖然都因懂得游泳而幸免于難,但前無去路,赴榕江讀大學的美夢因此破碎了,惆悵萬分。岑桑在《過三灘》一文中,詳細記述了那次驚心動魄、劫難余生的危險經歷。
岑桑和他的同學們,從沉舟的江岸返回獨山,各奔前程。岑桑用粗略可通的英語,揚手招停過路的美軍運輸車,被車上那位善良的希臘籍司機載到柳州,又從柳州乘船回到了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