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之路
- 珠江時報編著
- 2601字
- 2024-03-28 12:09:03
第一節 成藥業:品牌意識強、營銷手法多
佛山的成藥行業始創于明、興盛于清,綿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為佛山贏得“嶺南成藥發祥地”“廣東成藥之鄉”等美譽。佛山最早的一批成藥老字號出現于明代萬歷年間,以梁仲弘蠟丸館、陳李濟藥鋪和馮了性藥鋪為代表。清代,佛山成藥行業生機勃勃,成藥品種數百,從業人員逾千。有名號可考的藥坊就有近百家,著名者有保滋堂、黃祥華、源吉林、馬百良、梁家園、梁謙益、梁財信以及李眾勝等,其中不少藥鋪的產品至今仍暢銷民間,其字號也為今人所熟知,如陳李濟、馮了性、黃祥華、源吉林等。
佛山成藥業的產生和興盛,和佛山工商業的發達緊密相連。從明代開始,佛山工商業逐漸進入鼎盛時期,聚集了大量的工商人口,對成藥的需求很大。制陶和冶鐵鑄造是古代佛山最大的兩個行業,佛山鎮和石灣鎮分別是著名的“南國鐵都”和“南國陶都”。這兩個行業的從業人員經常要搬運重物、利器以及和沸水、烈火打交道,炸傷、砸傷、燙傷、燒傷、灼傷、扭傷、撞傷、跌傷、壓傷等事故時有發生,同時,冶鐵對于氣候和水質也有影響,“晝夜烹煉,火光燭天,四面熏蒸,雖寒亦燠”,“土經金火,燥性不滅,滲引及泉,泉失其冽,飲之食之,易成溫結”,人們需要“增涼減熱”,這些都加大了對各類成藥的需求。此外,古代佛山的工商行業多,糾紛相對也多,習武之風盛行,刀槍棍棒之傷的治療需求也很大,進一步促進了成藥的暢銷。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加上成藥制作簡便、本少利大,成藥行業逐漸興盛起來。
成藥市場的需求大、成本低、利潤高,自然競爭就很激烈。為了能爭得一席之地,佛山成藥行業的老字號都很重視品牌塑造。在店鋪字號方面,不少藥鋪直接用人名做字號,例如“馮了性”“馬百良”“黃祥華”“梁財信”等,或將姓氏加進字號里的,例如“陳李濟”的字號是取創始人陳體全、李升佐的姓氏組合而成,寓意兩人“同心濟世”;“源吉林”的“源”來自創辦者源文湛的姓氏;“李眾勝堂”的“李”也是因為創辦者姓“李”(李兆基)。直接用人名或姓氏做店鋪的字號,有利于塑造品牌的獨特性,提高品牌的辨認度。在進行宣傳的時候,佛山的成藥鋪通常還會把主營產品和店鋪的字號連在一起,以加深消費者的印象,如馬百良七厘散、黃祥華萬興如意油、梁家園少林真傳膏藥、源吉林甘和茶、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梁財信跌打丸、李廣海跌打丸、李眾勝堂保濟丸等。
質量是品牌的基礎,這是佛山成藥鋪的共識。佛山的成藥鋪大都注重通過提供制作精良、療效顯著的成藥來贏得消費者的口碑,提升品牌知名度。很多字號的產品創制者,例如“萬應抱龍丸創制者梁仲弘、烏金丸創制者黃日賡、珠珀保嬰丹創制者潘務庵、陳李濟藥廠創始人之一陳體全、梁財信跌打系列藥品創制者梁財信、寶臘膏創制者羅恕齋、李廣海跌打系列藥品創制者李廣海等都是精通醫理、藥理的醫生”,產品也多根據古方或中醫驗方研制,用料和制作過程均十分講究,梁仲弘“抱龍丸”以琥珀為主要材料,講究用料精良,“廣中抱龍丸為天下所貴,以其琥珀之真也”。為了減少材料里芳香物質的揮發,李眾勝堂制作保濟丸的材料在揀洗后必經陽光照射,讓其自然干燥。同時,為了防止丸粒變質,李眾勝堂從來不在陰雨天制作保濟丸。陳李濟奉行“工藝雖繁必不減其工,品味雖多必不減其物之宗旨”,還首創蠟殼包裝蜜丸新工藝,以防止因包裝不嚴密導致香氣散失,療效降低。正是因為佛山成藥業的產品質量上乘、療效顯著,才贏得一代又一代消費者的追捧,也讓佛山成為聞名遐邇的“成藥之鄉”。
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佛山成藥業還通過各類形式的營銷活動,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科舉時代,很多考生都喜歡使用一些成藥,以靜心、提神和進補。因為這個群體的社會影響力很大,所以佛山很多藥鋪都重視針對這個群體的產品營銷。陳李濟藥鋪就經常在考場附近賣藥,或半賣半贈,有時也會直接贈送,還送上印有宣傳內容的紙扇。若考生高中,陳李濟也會不失時機地宣傳:這是因為使用了陳李濟的養心寧神丸等產品,所以神清氣爽、文思泉涌,妙筆生花。陳李濟之外,黃恒庵烏金丸、黃祥華萬應如意油等,也都是考生喜歡和常備的成藥。面向社會普通大眾時,佛山藥鋪的宣傳手法也是新意迭出。例如,“林逢春”成藥店雇人在廁所墻壁和熱鬧場所張貼告白。該店所制的膏、丹、丸、散產品種類繁多,無論哪類產品的告白,都以“乜都好”之名押尾。久而久之,“林逢春乜都好”婦孺皆知,口口相傳;鄺石泉腳氣丸成藥店的宣傳方法也很有特色——以紙扎一只大腳,寫上店號和丸名,雇人托在肩上,游走于街市和鄉村,以引人注目,擴大影響。此外,佛山的不少藥鋪還刻意設計朗朗上口的廣告語,以吸引消費者注意,加深印象。馮了性的“識就馮了性,唔識就誤了命”,梁謙益的“吃了梁謙益,唔憂冇仔激”,馬百良的“家有七厘散一盒,晤怕小兒驚風同夜哭”以及神農藥茶店的“神農茶,神農茶,消暑清熱有揸拿”等等,都能讓人過目不忘、印象深刻。
“工夫在詩外”,這個道理佛山成藥業也懂。很多藥鋪都積極組織慈善公益活動,以提升企業形象。陳李濟在店鋪門前的人行道旁設置茶缸,向路人免費供應茶水。遇上門前暈倒的饑民、難民,陳李濟的伙計也必然出門營救施藥。陳李濟還成立了義務“消防隊”,只要附近民居店鋪遭遇火災,即出動相救,分文不收。李眾勝堂制作衛生宣傳牌,上刻“煙灰痰涎 請吐痰盂”,免費散發給茶樓、酒館張掛宣傳。馬百良編的《馬百良藥撮善錄》,有一半的篇幅都在勸人向善,包括謹言論、慎交友、戒貪財、崇節儉等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佛山成藥業的不少老字號,較早具備商標意識。清同治年間(1862—1874),皇帝服用陳李濟的產品獲益,賜予“杏和堂”的封號,民國初年政府頒布“商標法”,陳李濟即以“杏和堂”三字繪成盾形商標,立案注冊,沿用至今。此外,保滋堂以“樹德”兩字為商標,何明性堂以李鐵拐葫蘆為商標,黃祥華使用“帆船牌”商標,馬百良使用“寶爐牌”商標。還需要指出的是,佛山成藥業的一些老字號,具有較強的商標防偽和維權意識。新中國成立之前,陳李濟的藥品說明書里就有提醒消費者“認明各國政府注冊杏和堂商標,以防假冒”的內容。為防假冒,一些老字號還在包裝印刷方面采用新技術,“佛山黃祥華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就用水印單紙技術,以識別招牌真偽;陳李濟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放棄原土紙改用機器紙印包封票單;李眾勝于民國時將保濟丸改為昂貴的紅色精細凹凸版裝。還有的加印或發放驗真券(防偽標志),如唐拾義于1917年采用仿銀紙的驗真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