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醫學方書的形成與傳播應用研究
- 韓毅
- 16407字
- 2021-09-10 16:39:01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宋代醫學方書形成與傳播應用的意義
方書,即方劑學著作,包括基礎醫學和臨床各科。醫學在中國古代作為“仁政”之學和加強統治的有力工具,受到宋朝皇帝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支持。宋朝君臣普遍認為“治病良法,仁政先務”、“救恤之術,莫先方書”
。因此,大規模組織編撰新醫學方書著作,是宋政府發展醫學采取的一項重要措施,在中國醫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極大地促進了宋代官、私醫學方書的出現和方劑學知識的發展。
方書是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治法與方劑的配伍規律及其臨床運用的一種著作。其內容包括方劑的基本理論與沿革、方劑的分類與治法、方劑的組成與變化、方劑的劑型與用法等,是中醫學理、法、方、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方劑古稱“湯液”,方劑之名始見于《梁書》卷二七《陸襄傳》。其組成原則和配伍是按《黃帝內經》提出的“君臣佐使”
理論,選擇合適的藥物配制而成,并按藥味、藥量和劑型增減變化。方劑學是中國傳統醫學中最重大和最重要的發明創造之一,具有系統性、獨立性和臨床實用性的特點,受到歷代政府和醫學家的重視。宋代是中國古代方劑學發展的輝煌時期,不僅官、私醫學方書的數量大為增加,而且在方書種類、方劑分類、臨證主治和處方用藥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宋代醫學方書在中醫基礎理論、臨床診斷方法、疾病證候分類和臨證處方用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發展、創新和成就。其中政府組織編撰的官修醫學方書有《太平圣惠方》《神醫普救方》《慶歷善救方》《簡要濟眾方》《熙寧太醫局方》《校正和劑局方》《政和圣濟總錄》和《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其中《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先后進行了8次重修。在國家醫事詔令的運作下,這些方書先后被雕版印刷,頒賜到諸路州縣,廣泛應用于疾病治療、藥物生產、醫學教育、醫學考試和打擊巫術等方面,并傳播到西夏、遼朝、金朝、蒙古、朝鮮、日本等地。醫學家、政府官吏、士人、僧人和道士等個人撰寫的醫學方書,數量眾多,內容豐富,涵蓋了當時醫學發展的所有門類,不僅包含醫家搜集的有名驗方、效方和秘方,而且也包含醫家臨證疾病診療的豐富醫案和處方用藥情況。因此,探討宋代醫學史上方書知識是如何產生的?官、私醫學方書形成的史實和機制是什么?以及方書是如何在宋、遼、夏、金、元、明、清時期及朝鮮、日本等地傳播的?宋代醫學方書應用的途徑和方式有哪些?政府官吏、醫學家和士人等社會知識階層扮演了何種角色?影響宋代醫學方書形成和傳播應用的機制與因素是什么?為了回答這些正面的問題,宋代醫學方書作為全面探究和剖析“科技知識的創造與傳播”這一重大學術問題的切入點和新視角,提供了絕佳的選擇。無論是政府采取的醫學政策和措施,還是官、私醫學方書所反映的醫學問題,均值得重新加以檢討和評價。過去學術界對宋代醫學方書的研究,多側重于版本文獻方面的考證,對醫學方書如何形成及其在宋、遼、夏、金、元、明、清時期的傳播應用情況則關注較少。
宋代醫學方書的形成,在縱向上既有其經驗積累與繼承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著突破性發展與創新的階段;在橫向上既與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互動關系,同時也具有醫學知識自身形成與傳播演進的軌跡。通過構建、復原宋代社會組織編輯官、私方書的經過,全面系統地梳理醫學方書的知識來源、主要內容、學術體系和知識創新,“方劑驗試”在醫學方書形成中的關鍵性作用,醫學方書與藥物劑型標準化生產之間的關系,醫學方書在中國和域外地區的傳播、接受與應用,以及南宋時期方書編撰內容的變化、學術爭鳴和醫家思想等。因此,將更多的中國資料與域外資料納入研究視野,加強研究領域的全球化視角,揭示醫學知識創造與傳播的特征及其背后的驅動力和互動關系,填補醫史研究的此類空白,具有較強的學術意義和現實借鑒意義。
本書關注的問題是:與國家“仁政”思想和正統政治密切相關的醫學方書,在宋代不同社會階級的重視與支持下是如何形成與傳播的?通過對此問題的研究與回答,盡快解決和攻克宋代官、私醫學方書產生、傳播與應用的史實和機制,準確地描述宋代醫學方書形成的社會背景、政府措施、編撰過程、知識來源、主要內容和傳播應用情況,揭示宋代在方劑學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創新,以期在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和研究史料上取得突破。
二、本書研究有關的學術史回顧
學術界對宋代醫學史的研究非常重視,其中部分內容對宋代醫學方書進行了介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關于醫學通史類和文獻學類著作中有關宋代醫學方書的一般性介紹
關于宋代政府采取的編撰醫書的政策和措施,醫學通史類著作關注較多。如陳邦賢《中國醫學史》指出:“政府編輯醫書,自宋代開始。”甄志亞主編《中國醫學史》指出,宋元時期政府和醫家編撰了大批方書,“不僅醫方數量空前之多,而且方劑理論也日益豐富”
。李經緯、林昭庚主編《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指出:“宋代方書空前之多,方劑理論也日益豐富。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轉折點,方書走上由博返約的道路,理論也日益受到重視,使方劑向標準化、規范化前進一大步。”
廖育群等《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認為,“由朝廷組織編寫并頒行的醫方書,在歷朝中以北宋為最多”,“客觀地說,這些舉措也的確促進醫學的發展和傳播”。
李經緯《中醫史》認為:“到了宋代,大型方書之編纂工作,已非個人力所能及,政府比較重視和支持,并以官辦的形式,組織學有專長的名家,專門從事這類工作。”
關于宋代方劑學取得的成就及影響,嚴世蕓《宋代醫家學術思想研究》認為:“宋代方劑不僅量多而且面廣,即應用范圍廣、配制劑型廣、使用方法廣。這些方劑不僅用以治療內、外、婦、兒、傷、骨科,還用于頭、面、發、眼、耳、鼻、唇、口、齒、咽等各科各類病證,每一病證又都列有若干方劑,少則數方,多則幾十方,以應疾病之變化。方劑中不僅有丸、散、膏、丹、湯等常用內服方,也有丸、散、膏、湯、丹等外用方,除此以外還有熏、洗、浸、塞、點、敷、納、坐等外治方,不僅劑型多種多樣,而且治法也不拘一格。”李經緯、林昭庚主編《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指出:“受政府重視醫學的影響,宋代文人編撰方書風氣盛行,或整理家藏及個人秘方,或搜集民間驗方,其中有的著作在宋代方劑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醫學文獻學著作也有相關的介紹。如馬繼興《中醫文獻學》認為:“政府方面也進行了多次規模較大的整理和總結”。嚴季瀾、張如青主編《中醫文獻學》指出,“宋代刊行的各種書籍約有700多種,宋朝廷曾幾次組織醫官和醫家編撰大型綜合性方書與成藥配方范本……這在我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涌現了許多有影響、有價值的醫學方書”。
(二)關于藥物學、本草學、方劑學著作中有關宋代醫學方書的介紹
在藥物學、方劑學著作中,也有一些介紹宋代醫學方書及方劑學內容的論著和論文。如程之范主編《中外醫學史》認為,由于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太平圣惠方》《和劑局方》《政和圣濟總錄》,反映了宋代在醫方整理和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渠時光《中國藥學史》認為:“宋代對藥學的研究相當重視,不僅研究的非常深入,而且成果也很顯著。巨著輩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李飛主編《方劑學》指出,宋代“醫藥方書的編撰為朝廷所重視”
。袁冰《宋代方劑學成就與特點研究》是專門研究宋代方劑學的論著,其認為:“受宋代理學發展的影響,宋代醫家注重在繼承前代醫方的基礎上化裁、創制新方。”
周永學主編《方劑學》認為,宋代方劑學的發展與成就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出現了一批由政府組織編寫的方書,如《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二是誕生了一批較有影響的專科方書”。
管華詩、王曙光主編《中華海洋本草》認為:“宋代方劑學的發展,對本草學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邱德文、李鐵君、胡濱等《中醫學重要著作選介》認為,“宋代方劑向繁多的傾向發展”,同時還出現一些小型實用的方書,“力圖使臨床選方達到簡約的程度”。盛增秀、姜靜嫻《略論宋元時期的方劑學》一文認為,宋代“研究傷寒論蔚然成風,經方得以闡揚傳播”,“方劑學著作不斷涌現”。
徐楚江、萬德光、楊明《傳統藥汁制法的探討》一文認為:“因宋代方劑學的發展,用藥配伍、方劑組成經驗和理論不斷豐富,因此與方劑學密切聯系的藥汁制法數目日見繁多,炮制目的從單純的制毒和中,糾正偏性,發展到了協同增效。”
黃霞、年莉《略論宋代官修方書及其特點》一文認為:“宋代是中醫學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方劑學走向成熟、形成學科、并蓬勃發展的歷史階段。”
(三)關于宋代專科醫學方書的研究與介紹
1.《太平圣惠方》
關于《太平圣惠方》的學術思想和主要內容,學術界從醫學文獻學方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如嚴菱舟《關于〈太平圣惠方〉》,趙璞珊《〈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介紹》
,田文敬《略論〈太平圣惠方〉編撰特點》
、《略論宋代醫著〈太平圣惠方〉學術特色》
,張明華《〈太平圣惠方〉編輯思想探析》
,章碧明《〈太平圣惠方〉及部分引用文獻的研究》
等文,介紹了《太平圣惠方》的編輯思想、編撰特點與學術特點等。張慧蕊、梁永宣《〈太平圣惠方〉中的淳化本〈傷寒論〉》一文認為:“《太平圣惠方》卷八到卷十四所包含的傷寒金匱內容可能為宋以前《傷寒雜病論》原貌的恢復提供線索。”
小高修司、岡田研吉、牧角和宏等《關于〈傷寒論〉的古與今:圍繞〈太平圣惠方〉與〈宋版傷寒論〉展開的話題》,翻譯了日本東洋學術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宋以前傷寒論考》一書。
王琳《建國以來〈太平圣惠方〉研究概況》,選取了95篇論文加以介紹,認為“對《圣惠方》的研究,不論是在其理論方面還是臨床方面,均屬零散而不系統、不深入”
。
關于《太平圣惠方》諸科疾病治療與方劑組成、應用情況,學術界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如苗晉《〈太平圣惠方〉對兒科學的貢獻》,陳代斌《〈太平圣惠方〉兒科學思想探要》
,胡玉玲、郭秀梅《〈太平圣惠方〉中赤芍藥的妙用》
,趙立宇《活血行氣法糾正陰陽偏盛偏衰——〈太平圣惠方〉中有關證治初探》
,肖林榕《〈太平圣惠方〉從肝論治骨關節疼痛的探討》
,王利敏、張蕙、閆軍堂等《〈太平圣惠方〉肝臟論篇用藥規律分析》
,宋業強《〈太平圣惠方〉白癜風論治淺析》
,晏飛、張玉萍《〈太平圣惠方〉“瘑瘡”考釋》
,鮑健欣、張玉萍、袁久林《〈太平圣惠方〉婦科同證異病的組方特色》
,張山廣、王金榮《〈太平圣惠方〉消渴證方藥分析》
,王莉《〈太平圣惠方〉論治中風的特點和成就》
10、《〈太平圣惠方〉甘寒法舉要》
1,王琳《〈太平圣惠方〉脾臟相關證候的特點研究》
12、《〈太平圣惠方〉三—七卷臟虛補臟諸門證候特點探討》
,鄒世潔、鄒外一、王琳《〈太平圣惠方〉舌象特點探討》
,方肇勤《〈太平圣惠方〉有關辨證論治的特點和貢獻》
,王利敏、張蕙、閆軍堂等《從證候名稱探討〈太平圣惠方〉肝臟相關證候特點》
,王興《〈太平圣惠方〉脘腹痛診治思想研究》
,齊曉環、羅金麗、張穎等《從〈太平圣惠方〉看肝氣虛證》
等文,探討了《太平圣惠方》主治疾病的種類、病癥及其方劑臨床應用等。此外,項育民《略談〈太平圣惠方〉中丸劑的賦形劑》一文,探討了蜂蜜、蜂蠟、糊、曲類、藥液、稠膏、鮮汁、樹脂、動物體液、動物肉、果肉、種子、水、糖、酒、醋等賦形劑在丸藥炮制中的應用情況。
關于針灸學的內容,魏稼《〈太平圣惠方〉的針灸學成就》,馮禾昌《從〈太平圣惠方·針經〉看唐代針灸醫學》
,臧明《〈太平圣惠方〉的灸法理論》
,張昆、鄭君《〈太平圣惠方〉灸學思想探析》
,陳選、劉密、劉金芝等《〈太平圣惠方〉論灸法》
等文,專門討論書中的針論、經穴、主治和灸法等內容。
關于養生學的內容,楊方堯、黃堅《〈太平圣惠方〉中抗衰延壽方藥研究》,李翊菲、孫曉生《太平圣惠方“食治論”卷中醫養生學思想解讀》
,丁毅、王國為、夏潔楠等《〈太平圣惠方〉治療“腰腳疼痛”的食治方劑分析》
等論著,探討了與養生有關的內容,如輕身、延年、耐老、增壽的醫論及方藥。胡獻國主編《太平圣惠方食養療病智慧方》
和《太平圣惠藥酒方》
,介紹了藥物及食養的方法預防和治療疾病。申潤喜《〈太平圣惠方〉食療方劑的研究》,探究了食療方劑的應用規律及特點。
原麗瓊《〈太平圣惠方〉須發及面部美容方劑用藥特點探析》,梳理了須發及面部美容病因病機和美容方劑用藥情況。
關于《太平圣惠方》的臨床應用價值和歷史地位,崔秀漢《中國醫史醫籍述要》認為:“足以代表中國十世紀的醫學知識,在臨床上很有參考價值。”傅維康主編《中國醫學史》認為,“書中選用的藥物,不但品種多,而且有些是前代罕用或不用的”,“很有臨床實用價值”。
李經緯、林昭庚主編《中國醫學通史·古代卷》指出:“《太平圣惠方》所反映的內容有不少處于當時的領先地位。”
方肇勤《〈太平圣惠方〉有關辨證論治的特點和貢獻》等文認為:“《太平圣惠方》有關辨證論治的理論少、實踐多。表現為總論簡約,處方前后沒有證候的展開和加減用藥,有關辨證理論大多沿襲《內經》《傷寒論》等著作。”
。章碧明《〈太平圣惠方〉載方未注明出處的分析研究》一文認為,“《御制太平圣惠方序》的闡釋、北宋時期 ‘煮散’的習俗以及那個階段的處方用藥特點等”
是不注明出處的原因。李經緯認為《太平圣惠方》“反映了宋代在醫方整理和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楊璐、王國領《〈太平圣惠方〉醫學倫理學思想探析》認為書中關于抑制巫術迷信、導民向醫的科學宗旨,為君之道、貴在救民、志在救人等醫學倫理學思想對后世醫學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丁娟、李文林、陳滌平《〈太平圣惠方〉中酒劑的應用與現代研究價值簡析》,探討了酒劑的種類、服用方法、臨床應用及現代研究價值。
關于《太平圣惠方》中的一些勘誤,郭堯杰、劉立公《〈太平圣惠方〉經穴主治勘誤》例舉了21處經穴錯誤。林娜、高曉山《〈太平圣惠方〉闕文輯補》,以《醫方類聚》校點本為底本,以《普濟方》為旁校本,并參考其他文獻,對《太平圣惠方》闕文試行輯補,分別對該書第三十三卷、六十一卷、六十七卷3處缺漏補入1論15方。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關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編撰過程與學術特點,尚志鈞《〈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成書概況》一文,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中國最早的制劑規范,“可說是宋代的一種集體創作,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實用價值”。章健、李洪濤《〈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成書考略》一文,探討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從始創到定型的過程。
章健、邊玉麟《〈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學術特點探討》一文,認為由于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不同看法,導致諸多醫學流派的出現,因此而引發的學術爭鳴深化了對中醫理論和方藥的研究。
章健、李洪濤《〈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劑特點分析》,認為此書方劑來源廣泛,實際所用劑型全為成藥制劑。
于友華、楊威、趙宜軍等《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劑配伍的初步研究》,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方劑,對藥味組成、主治證候、藥物炮制方法、成藥加工方法、服法、劑量及禁忌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基本具備了藥典的特征和功能。
楊威、王燕平、于友華等《從〈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成藥用藥規律探討中成藥的辨證應用》,認為在藥物、劑型及服(用)藥方法三個方面充分體現了辨證論治的治療思想。
季丹丹、吳承艷《〈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服藥飲品探析》,認為對一首方劑的正確理解和使用,不僅要了解該首方劑的理法方藥,還要考慮到該首方劑的服法。
李春巧《〈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法規律研究》,探討中成藥的用法規律。
田永剛《〈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補益劑配伍規律研究》,探討補益劑的組方規律。
姜中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相關問題研究》認為宋元時期方劑學已成為救恤之術。
張甦、陳小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脾、腎相關證候特點的研究》,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中醫證候學說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
楊凌《〈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兒科方配伍規律研究》,運用Access2003數據表分析了兒科用藥的特點。
關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歷史地位,學術界公認為它是中國第一部國家成藥典,也是最早的國家藥局方。如徐長化《芻議〈和劑局方〉》,陳可冀、陳維養《試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成就》
,王大鵬《〈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成就》等文,認為該書是中國著名的方劑專書之一,對中國醫學的杰出貢獻不容忽視。
葉顯純《〈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初探》一文,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不僅在當時流行甚廣,為醫家所重視,而且其中成方直到今天仍為醫家所常用,具有參考價值,在我國醫藥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盛維忠、余瀛鰲《如何評價〈和劑局方〉》一文,認為該書是中國影響較大的方書之一,其在宋元時期曾盛行達二、三百年之久。
喬世舉、尤榮輯、梁茂新《〈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在方劑學發展史中的地位》一文,認為該書堪稱中國藥學發展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藥典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范磊、歐陽兵《試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盛行的原因及其影響》一文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盛行主要因其由政府頒布推廣,且方書本身療效卓著、藥物制備詳細、成藥服法便捷,后世應當客觀評價它的學術價值。”
吳承艷《宋代方劑名著〈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淺析》一文,通過對該書學術特點的淺析,客觀地評析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歷史地位。
唐廷猷《宋代官藥局成藥標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認為該書影響中國醫藥行業八九百年之久。
關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療諸科疾病的用藥情況,盧軍《〈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婦人諸疾卷方藥特點初探》,梅穎、馮泳《〈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小兒諸疾卷方藥特點初探》
,于海艷、沈濤、雍小佳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諸風的用藥特點》
,于海艷、賈波、沈濤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傷寒及中暑的用藥特點研究》
,丁毅、傅延齡《淺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對〈傷寒論〉方的劑量處理》
,王曉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脘腹痛病癥診治思想研究》
,周士英、張海英、劉鵬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泄瀉治療方藥的統計研究》
,劉華東、朱益敏、范欣生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二陳湯方證本義探析》
,劉起華、孫玉雯、劉鳳麟等《淺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散”的運用》
10,楊文潮、冷偉、陳明霞《〈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便秘證治特色探微》
,朱靚賢、蘇前敏、陳德興等《基于數據挖掘探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頭痛方藥配伍特點》
等文,探究了該書治療傷寒、中風、婦科、兒科等諸科疾病的用藥特點。陳金、張紅梅、盧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地黃分布情況的研究》
,湯小虎、李波、胡璘媛等《天麻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配伍應用》
,探討了《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應用地黃、天麻治療疾病的情況。此外,還有一些論著專門探討了局方中香薷散
、甘露飲
、牡蠣散
、失笑散
、抱龍丸
、青蛾丸
10、消風散
1、逍遙散
12等主治、方劑組成、炮制和服法。
關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版本流變情況,李國強《日本官刻本醫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劉甲良《和刻本漢籍醫書〈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考》
等文,探討了日本官刻本的成書原委、留存狀況、版本特征及史料價值。秦慶福《〈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研究進展》一文,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此書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3.《政和圣濟總錄》
關于《政和圣濟總錄》版本文獻學方面的研究,楊金萍、王振國、何永等《〈圣濟總錄〉乾隆本之版本狀況分析》一文,認為“從版本的角度言,乾隆本并非一個完好的本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圣濟總錄》版本在國內流傳不佳所致”。楊金萍、王振國、何永等《〈圣濟總錄〉歷代著錄情況考》一文,認為“金大定年間(1161—1189年)和元大德四年(1300年)曾用原版二次刊印”
,這一見解和以往學界的觀點有所不同。日本留學生犬卷太一《〈圣濟總錄〉文獻研究——〈圣濟總錄〉版本及引用文獻研究》是目前較為系統地研究《政和圣濟總錄》的論著,全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以研究《政和圣濟總錄》成書以及相關文獻內容為主,第二部分初步研究了《政和圣濟總錄》引用古醫籍文獻的情況,尤其是文中介紹的有關《圣濟總錄》在日本的存佚情況,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路明靜、崔利銳《〈圣濟總錄〉編次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探析》
,路明靜《北宋醫學分科對〈圣濟總錄〉病證分門的影響》
等文,以諸風門與風科的關系、符禁門與書禁科的關系為例,對《政和圣濟總錄》病證分門與北宋的醫學教育和醫學分科情況進行了梳理。鄭金生《圣濟總錄校后記》中對《政和圣濟總錄》底本的調研、選定與利用,以及對參校本的考察,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于方劑學理論、辨證施治與藥物學內容,學術界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如吳少禎、郭靄春《〈圣濟總錄·小兒門〉學術初探》,徐苗鳳、曹征《〈圣濟總錄〉中新生兒浴法簡析》
,路明靜、張慧、瞿寶明《〈圣濟總錄·諸風門〉征引醫論的來源考證》
,王歡、嚴世蕓《〈圣濟總錄·傷寒門〉“熱毒”論治研究》
,尹進、年莉、張靜宇《〈圣濟總錄·心藏門〉“心實證”研究》
,張豐聰《〈圣濟總錄〉中劑型和藥引規律研究》
,張豐聰、郭瑞華、王振國《〈圣濟總錄〉藥引使用規律探析》
10,張豐聰、王金玲、王振國《酒劑在〈圣濟總錄〉中的應用》
,尚佩生、林兵、馮曉剛《〈太平圣惠方〉與〈圣濟總錄〉“癬病”外用方藥淺析》
,郝軍、郝紀蓉《〈圣濟總錄〉脾胃藏象辨證論治思想的臨床意義淺析》
,張曄《〈圣濟總錄〉對婦科論治的貢獻》
,陳芊、周士源《〈圣濟總錄〉“室女月水來腹痛”證治探析》
,劉桂榮《〈圣濟總錄〉心病方研究》
,勿日汗、年莉、吳江峰《〈圣濟總錄〉心痛方劑用藥規律研究》
等文,探討了方論知識的內容和防治諸科疾病的醫藥方劑。劉淑彥、董尚樸、郝蕾、支政、張弘《〈圣濟總錄〉對〈內經〉病證的補充與發揮》,認為該書對《內經》所涉病證進行了大量的補充,補充內容涉及病證的病因、病理以及癥狀、治法。
胡龍才《〈圣濟總錄〉診治男性病經驗舉隅》一文,探討了書中診治男性疾病崇尚補腎益精,擅用藥膳制劑,倡導藥浴療法,內外合治。
宣廷《蔥膠湯:〈圣濟總錄〉里的養生秘訣》一文,介紹了蔥膠湯在中老年人養生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關于針灸、按摩學內容,魏稼《〈圣濟總錄〉的針灸學成就》,李艷梅《〈圣濟總錄〉對針灸學的貢獻》
,吳淑君、馬軍光《〈圣濟總錄〉中的灸法初探》
,嚴善馀《〈圣濟總錄〉對針灸學術發展貢獻評析》
等文,專門探討了《政和圣濟總錄》中奇經八脈及針灸學的成就。日本上田善信《〈圣濟總錄針灸門〉所引的甲乙經》一文,分析與研究了《政和圣濟總錄》引用皇甫謐《針灸甲乙經》的情況。
牛淑萍《淺談〈圣濟總錄〉中的摩頂膏方》
,梁紅廣、李建華、邵盛等《〈圣濟總錄〉對膏摩的貢獻》
,介紹了摩頂膏在按摩保健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戴儉國《試論〈圣濟總錄〉對推拿學發展的貢獻》
、王文升《論〈圣濟總錄〉對推拿醫學發展的影響》
、查煒《〈圣濟總錄〉對按摩學的貢獻》
10等文,闡述了書中有關推拿、按摩的作用機理和治療范圍。
關于書禁科與符禁門內容,路明靜、王振國、楊金萍《談〈圣濟總錄〉“符禁門”產生的深層根源》一文,認為唐代巫風及醫學教育制度中書禁科的遺存,宋代巫醫巫技存在的客觀現狀,巫術特殊的效用及巫術中裹挾醫療內容,即合理的藥物、針灸及外治療法都是其產生的重要根源。林森《〈圣濟總錄〉中的神仙導引法》一文,介紹了《政和圣濟總錄》中道家提倡的三種修身之法:神仙導引法、天竺國按摩法和老子按摩法。
關于《政和圣濟總錄》的傳播,楊東方、周明鑒《〈圣濟總錄〉流傳小史》簡要介紹了此書在元、明、清時期的流傳情況。楊金萍、王振國、何永《〈圣濟總錄〉歷代著錄情況考》介紹了元、明、清時期文獻學、目錄學著作和日本學者有關此書的記載情況。
此外,尹進、年莉、張靜宇《〈圣濟總錄〉研究概述》一文,總結了近年來學界有關此書研究的特點。
4.宋代醫家方書
關于宋代醫家、地方官吏、儒家士人等撰寫的方書,學術界也給予了一定的關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龐安時、朱肱、錢乙、蘇軾、沈括、許叔微、陳言、陳自明、劉昉、楊士瀛、嚴用和等所撰方書的學術貢獻、臨證用藥和版本流變等。限于篇幅,這里不再贅述。有關學界研究成果,本書將在有關章節中隨文標注。
上述學者的研究,為本書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素材。但由于受條件的限制,上述學者的研究亦有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一是醫學史、藥物學史和方劑學史等通史類著作中介紹的宋代醫學方書內容,大多論述簡略,許多歷史細節問題并不清楚;二是文獻學的研究,雖然解決了版本刊刻問題,但對醫學知識在明清時期的傳播應用情況,論述較少;三是某一具體的方書,雖有論著涉及,但缺乏從整體上考察宋代醫學方書的變化情況。至于從“科技知識的創造與傳播”的新視角,分析、研究宋代官、私醫學方書形成與傳播應用的史實和機制等問題,目前的研究極為薄弱。
2009年以來,筆者以“科技知識的創造與傳播”為研究視角,對宋代醫學方書的形成與傳播應用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內容包括:
一是關于宋代政府的醫學政策及其對前代醫書的校勘和新醫書的編撰研究。如《“仁政之務”與“醫書輔世”——北宋政府對前代醫學文獻的校正與刊行》一文,探討了宋代政府校正前代醫書的社會背景、政府措施、機構運作、校正過程、刊刻情況、普及推廣及產生的社會影響等,認為“在校正前代醫學書籍的過程中,出現許多不同注解和流派,醫學理論研究興盛”,傳統經方中的“傷寒學”“運氣學”等受到重視。《宋代政府對新本草、新方書、新針灸著作的編撰及其對宋代醫學發展的影響》一文,探討了宋政府在醫學本草、方書、針灸著作的編撰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認為“政府主導下新本草、新方書、新針灸學著作的編撰與刊刻,反過來又向更深層次領域內延伸了國家的統治,進而達到規范社會秩序、防治疾病、打擊巫術、確立文化權威的一種手段”
。
二是關于宋代官修醫學方書編撰過程、主要內容、知識來源、版本流變和傳播應用的研究。如《〈太平圣惠方〉與宋代社會》一文認為:“《太平圣惠方》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國子監正本、國子監小字本、崇文院簡要本、轉運司新刻本和地方節選本等不同的版本,適應了宋代社會各方面的需要。宋代皇帝、地方官員、醫學家、儒家士大夫、外交使節等不同階層對《太平圣惠方》的介紹、傳播與推廣,奠定了《太平圣惠方》在宋代醫學發展中的獨特地位。”《〈慶歷善救方〉的編撰、內容及傳播》一文,利用宋代正史、地方志和醫學史資料,探討了《慶歷善救方》的成書過程、內容構成及其傳播應用情況,并分析了皇帝和政府官吏在醫學知識形成與傳播中所起的作用,認為“宋代地方志、筆記小說中記載的有關《慶歷善救方》中的3個方劑,即治蠱毒正方(元代稱“吐劑八味方”)、解毒丸方和和氣湯散,是宋代新出現的醫藥方劑,在宣揚官方醫學知識和確立政府倡導的社會秩序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神醫普救方〉的編撰、內容及其傳播》一文,利用宋代實錄、正史、地方志和醫學資料,系統地探討了《神醫普救方》的成書過程、內容構成及其傳播情況,認為現存《神醫普救方》的內容主要為符禁門知識,來源于孫思邈《千金翼方·禁經》和其他道教著作。
三是關于宋代醫學方書中方劑學知識應用的研究。如《宋代對補骨脂的認識及其臨床應用》一文,以研究個案為視角,探討了宋代官、私醫學本草對補骨脂藥性的認識,以及官修方書著作中提出的補骨脂劑型、醫案病案及其臨床主治等,揭示了官修方書中藥物學知識的來源及其機制等。《宋代瘟疫的流行與防治》一書,首次系統而科學地探究了宋代政府、地方官吏、醫學家、宗教人士和普通民眾等應用官、私醫書中的方劑知識防治瘟疫的情況。
三、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與學術創新
本書擬解決和攻克宋代官、私醫學方書形成與傳播的史實和機制。宋政府認為“救恤之術,莫先方書”,先后組織醫官、朝臣、閣臣、文人、道士等編修了8部大型醫學方書,確立了“逐病分門,門各有方,據經立論,論皆有統”的新型知識分類體系,在方劑學、文獻學、傷寒學、溫病學、運氣學等方面取得突出的進步、創新和發展,并廣泛應用于諸科疾病治療、藥物炮制、醫學教育和打擊巫術等方面。宋政府在醫學方書編撰與傳播中,發揮了政策制定者、組織實施者和成效管理者的角色,不僅將醫書成功地頒行到全國諸路州縣,而且推廣到遼朝、西夏、金朝、蒙古和朝鮮、日本等地。宋代醫家、各級官吏、士人、僧人、道士等也撰寫了大量的專科醫學方書,廣泛流傳于地方和民間,彌補了官修方書難以到達的區域。無論是地方官府,還是醫家個人,宋政府始終牢牢地管控著醫學方書在民間的傳播與應用情況,“有病視藥”和“依方治病”成為宋代社會發展的新趨向,也成為醫學家和儒家士大夫實現“醫乃仁政”的理想追求。
本書共分八章,全面系統地梳理宋代醫學方書形成與傳播的過程、史實和機制,探究官、私方書的知識來源、主要內容、推廣傳播、臨證應用和知識創新等。
(一)緒論
本書第一章介紹選題的意義、研究狀況的回顧、研究內容、史料來源、統計方法、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等。
(二)《太平圣惠方》的編撰、內容與傳播應用
本書第二章探討《太平圣惠方》的編撰過程與作者群體,《太平圣惠方》的知識來源、知識構成、版本流變、傳播應用,以及《太平圣惠方》編撰與傳播的特點與影響等。此書是王懷隱等奉宋太宗詔令編撰而成,歷時14年,廣泛收集北宋以前醫藥方書及民間驗方,全國各地進獻的良方、效方,以及宋太宗藏秘府驗方等,不僅包含大方脈科、風科、小方脈科、眼科、瘡腫兼傷折科、產科、口齒兼咽喉科、針灸科、金鏃兼書禁科等常見病,以及傷寒、痢疾、痘瘡、溫病等急性傳染病的防治方劑,而且還載述丹藥、食治、補益、針灸等內容,具有極高的臨證應用價值。
(三)《神醫普救方》《慶歷善救方》《簡要濟眾方》的編撰、內容與傳播應用
本書第三章探討北宋三部亡佚官修醫學方書《神醫普救方》《慶歷善救方》《簡要濟眾方》的知識來源、知識組成、知識創新與散佚原因。這三部醫學方書分別是賈黃中、林士元、周應等奉宋太宗、宋仁宗詔令修撰而成,不僅匯集了大量醫學方劑知識和藥物學知識,而且在醫書編撰體例方面也有較多的創新。三部醫書在編撰過程中受到宋朝皇帝、政府官吏和醫家的高度重視,傳播者主要有皇帝、中央各部官吏、地方官吏、醫學家、文人,以及遼、夏、金、高麗、日本等地使臣、醫家和商人等,傳播載體主要有紙質刊本、石刻、木板等,適應了不同社會階層獲取醫學知識的需要。
(四)《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編撰、內容與傳播應用
本書第四章探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編撰背景、編撰過程與作者群體,以及書中的知識來源、知識構成與知識創新、版本流變、傳播應用等內容。此書是宋朝政府頒布的第一部關于中成藥的專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局的成藥處方集,成為官府藥局制造成藥的法定標準。其方劑來源非常廣泛,包括歷代名家驗方、各地藥局進獻經驗秘方、諸路州縣官吏進呈名方、宋朝醫家名方等,經太醫局多次驗試有效后編入局方之中。該書歷經8次修撰,包含諸風、傷寒、一切痛、痰飲、諸虛、痼冷、積熱、瀉痢、眼目疾、咽喉口齒、雜病等內容,不僅在宋朝諸路州縣、軍營、修河處所、修陵之地得到廣泛傳播與應用,而且還在金朝、元朝、明朝、清朝乃至朝鮮、日本等地廣泛流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局方醫學”,成為地方官吏、醫學家和普通民眾治療疾病的依據。
(五)《政和圣濟總錄》的編撰、內容與傳播應用
本書第五章探討《政和圣濟總錄》的編撰背景、編撰過程與作者群體,以及書中的知識來源、知識構成與知識創新、版本流變、傳播應用等內容。此書是政和年間至重和、宣和年間,奉宋徽宗詔令由朝臣、醫官、文臣、道士、醫學生等編撰而成,代表了北宋160余年來醫學理論、臨床醫學諸科和方劑學發展的最高成就。其知識來源于朝廷征集的各地秘方、驗方和效方,宮中禁方,宋以前醫書,宋朝當代醫書,以及道教著作等。全書內容首載運氣、敘例、補遺、治法四則,闡明全書大旨;次列66門病癥和治法,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耳科、眼科、口齒咽喉科等諸科疾病,表現出了巨大的創新。雖然沒有在宋朝轄區得到刊刻,但在金、元、明、清以后得到系統傳播與應用。
(六)宋代醫家方書的編撰、內容與傳播應用
本書第六章探討宋代醫學家、地方官吏、文人、道士和僧人等撰寫醫學方書的社會背景、編撰經過、方書內容、知識來源、方書傳播與臨證應用等。宋代醫家方書的作者群體,主要包括醫學家、地方官吏、文人、道士和僧人等,尤其是地方官吏和文人的積極參與,以及儒醫的興起,極大地改變了醫家群體的身份和知識結構。醫家方書包括大方脈科(內科)、小方脈科(兒科)、風科、婦科、產科、眼科、耳科、瘡腫科、口齒科、咽喉科、傷折科、金鏃科、針灸科和書禁科等臨證各科,以及醫經、傷寒金匱、診法、本草、養生、醫案、醫話、醫論和醫史等內容,匯輯了大量的驗方、效方、奇方、家藏秘方和醫家診療病案。醫家方書在宋代時得到相當深入的傳播,廣泛地應用于民間疾病診療。許多醫家方書中的驗方、效方、奇方和秘方等,經官府藥局搜集、進呈和驗試后,被收入官修醫學方書之中。
(七)宋代醫學方書形成與傳播的機制、特征和影響因素
本書第七章探討宋代官、私醫學方書形成與傳播的機制,官、私醫學方書編撰的特征,官、私醫學方書傳播的途徑,以及影響宋代醫學方書形成與傳播應用的醫學因素和社會因素等。宋代皇帝和政府對醫書功能認識的轉變及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政府各機構的參與和儒家士大夫的配合,醫學家的回應及其對醫書功能的新解釋,道教和佛教在宋代文化中的獨特地位,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以及雕版印刷術的廣泛使用,深刻地影響了宋代方書的形成與傳播應用。
(八)宋代醫學方書的地位、作用與歷史借鑒
本書第八章總結宋代醫學方書在中國方劑學發展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局限,并解析宋代醫學方書形成與傳播的過程、史實和機制等。研究表明:醫學方書成為宋朝政府弘揚“仁政”、規范醫學知識和加強統治的工具,得到皇帝、政府官吏、醫學家、儒家士人和普通民眾的大力支持,并將方書編撰與傳播作為國家一項長期的戰略措施來實施,幾乎貫穿了整個宋代。
四、本書的史料來源、數據的解釋及統計方法
1.史料來源
本書的史料來源,主要由以下六部分組成:
一是宋代醫學史文獻。包括宋代醫學家撰寫的醫學方書、醫案病案、疾病分類、病因病理、臨床診斷、處方用藥以及宋本醫書的序言、跋、敕文和牒文等。此外,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曹洪欣主編《海外回歸中醫古籍善本集粹》、曹洪欣主編《珍版海外回歸中醫古籍叢書》、鄭金生主編《海外回歸中醫善本古籍叢書》、王國辰總主編《唐宋金元名醫全書大成》、胡國臣總主編《明清名醫全書大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中華本草》、彭懷仁主編《中醫方劑大辭典》、肖源等輯《永樂大典醫藥集》和王瑞祥編撰《永樂大典醫書輯本》中收載的宋代醫學文獻、名方驗方、醫家傳記和醫案病案等,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是宋代歷史文獻。包括《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宋會要輯稿》《宋大詔令集》《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太宗皇帝實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刑統》《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玉海》《文獻通考》和宋人撰寫的史書、文集、筆記、奏議、詩詞、墓志銘等。20世紀以來整理出版的《全宋文》《全宋筆記》等,為本書資料的收集提供了便利。
三是宋元明清地方志中《藝文》《經籍》《先賢著述》等記載的醫學方書流傳情況,如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郝瑞平《孤本舊方志選編》、上海書店出版社編《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臺北成文出版社編《中國方志叢書》、江蘇古籍出版社等編《中國地方志集成》和張羽新主編《中國西藏及甘青川滇藏區方志匯編》等,為梳理宋本醫書在各地的刊刻與傳播提供了便利。
四是域外朝鮮文獻、日本文獻中記載的醫學內容,為梳理宋代醫學方書傳入朝鮮、日本提供了依據。其中,朝鮮文獻有鄭麟趾等敕撰《高麗史》,李蒜編《御定宋史筌》,許浚撰《東醫寶鑒》,俞孝通等撰《鄉藥集成方》,金禮蒙敕撰《御修醫方類聚》,楊禮壽撰《醫林撮要》,周命新撰《醫門寶鑒》,李景華撰《廣濟秘笈》,黃度淵撰《醫宗損益》,康命吉撰《濟眾新編》,李濟馬撰《東醫壽世保元》,以及三木榮撰《朝鮮醫書志》,崔秀漢撰《朝鮮醫籍通考》,黃純艷撰《高麗史史籍概要》等。日本文獻有丹波康賴撰《醫心方》,惟宗具俊撰《醫談抄》,梶原性全撰《頓醫抄》《覆載萬安方》,丹波元簡撰《醫方挈領》《校正新增觀聚方要補》《醫賸》《聿修堂醫學叢書》,丹波元堅撰《雜病廣要》,澀江全善、森立之等撰《經籍訪古志補遺·醫部》,丹波元胤撰《醫籍考》,岡西為人撰《宋以前醫籍考》,小曾戶洋、真柳誠輯《和刻漢籍醫書集成》,陳存仁編《皇漢醫學叢書》等。
五是近現代學者編撰的醫學工具書,如彭懷仁主編《中醫方劑大辭典》、謝觀主編《中國醫學大辭典》、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辭典》、南京中醫藥大學主編《中藥大辭典》、王雨亭等著《中醫疾病證候辭典》、薛清錄主編《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等,為本書查閱資料提供了許多便利。
六是國內外學者關于宋代醫學史研究的相關論著和論文,也是筆者關注的重點。如何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取得點滴進步,也是筆者寫作時考慮的主要問題。
(二)數據的解釋及統計方法
本書中列有14副表格,均以宋代文獻為依據加以統計。書中涉及的地名,依宋代表示方法,注明路、州、縣,或某一具體的村名,并注明今屬地名。
五、本書的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
醫學方書的編撰、刊刻、傳播與應用,不僅是一個醫學的問題,而且也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涉及當時社會的許多領域。因此,本書將依據相關研究理論和方法,深入地探究宋朝皇帝、政府、醫學家、社會民眾等對醫學方書的認識、態度以及采取的各項措施。此外,勞埃德(Geoffrey Lloyd)和席文(Nathan Sivin)教授提出的“Culture Manifolds”概念(孫小淳等譯為“文化整體”
,任定成等譯為“文化簇”
),加深了筆者“對一個問題中的哲學、技術、社會、政治、文學等各個方面之間的相互聯系做具體的研究”的思考。
醫學知識史重點關注的是宋代官、私醫學方書的知識來源、知識構成、知識傳播、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等內容,同時解決和攻克醫書編撰者、傳播者、受眾者、應用者等在醫學知識創造與傳播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等重大醫學問題和技術難關。
醫學社會史關注的是國家醫學活動、階級關系和等級制、傳染病防治體系、社會群體的自我保護、普通民眾的行為方式、妨礙疫病治療的社會因素(如巫術干預和社會習俗)等問題,本書也將作系統、翔實的論述。尤其是卡特賴特(Frederick F. Cartwright)提出的醫學社會史的首要目的,“必須是解釋醫學實踐是如何影響人們的健康和發展的”
觀點,以及李約瑟(Joseph Needham)《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提出的“中國醫學對中國文化的附著是如此牢固,以至于它無法完全脫離出來”
看法,對筆者有深刻的啟示作用。依據社會史的理論與方法,醫學史不僅要研究醫學思想、醫學技術的變化,更應重視國家、社會、科學對醫學文本知識產生與傳播的作用。
醫學傳播史關注的是醫學方書的傳播者、受眾者、傳播媒介、知識變異、傳播效果以及“把關人”(gatekeeper)等內容。尤其是美國傳播學奠基人之一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1890—1947年)在《群體生活的渠道》(Channels of Group Life)中提出的“信息總是沿著某些 ‘門區’的某些渠道流動,在這個過程中,或是公正無私的規定,或是守門人的個人意見,決定是否允許信息或商品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即把關人在信道里可以控制信息流通,可以扣壓信息、構成信息、擴展信息或重復信息的理論,大衛·懷特(David Manning White)在《“守門人”:新聞選擇的事例研究》(The“Gate Keeper”:A Case Study in the Selection of News)中提出的“輸入信息—輸出信息=把關過濾信息”
公式,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Dwight Lasswell,1902—1978年)在《傳播在社會中的機構與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中提出的著名“5W”模式:傳播者(Who)、傳播內容(Says what)、傳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受眾(To whom)和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等
,也是本書重點關注的研究理論和方法之一。
馬克思主義史學強調的唯物史觀、階級分析方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關系等理論,在解析宋代醫學方書編撰和傳播中出現的復雜的階級性、等級性以及社會各階級在應用醫書防治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梁太濟《兩宋階級關系的若干問題》等論著,系統而深入地論述了宋朝社會各階級的經濟狀況兼及它們的政治地位,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借鑒和理論依據。
本書以醫學史、社會史和傳播學的研究理論與方法,以中國文獻、域外文獻、出土材料和學界研究成果為基礎,深入地探討與國家“仁政”思想和正統政治密切相關的醫學方書著作,在宋代社會各階級的重視與支持下是如何形成與傳播的,解決和攻克醫學方書中知識產生、傳播與應用的史實和機制,總結和梳理宋代方書編撰與傳播過程中出現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方劑。這項研究不僅豐富了醫學知識史和醫學傳播史研究的視野,而且也拓展了方劑學史、疾病史和醫家學術思想史研究的內容,為我們今天如何科學地認識、編撰和傳播新醫學方書著作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借鑒,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較強的現實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