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百問百答(新時代鄉村振興百問百答叢書)
- 朱世平 饒海華
- 1506字
- 2021-09-03 18:06:24
7.中央對加強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有什么要求?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要大力實施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完善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制度,促進鄉村生產生活環境穩步改善,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和穩定性全面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
一是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大力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面建設三北、長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擴大退耕還林還草,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推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加強有害生物防治。穩定擴大退牧還草實施范圍,繼續推進草原防災減災、鼠蟲草害防治、嚴重退化沙化草原治理等工程。保護和恢復鄉村河湖、濕地生態系統,積極開展農村水生態修復,連通河湖水系,恢復河塘行蓄能力,推進退田還湖還濕、退圩退垸還湖。大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推進綠色小水電改造。加快國土綜合整治,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重大行動,推進農用地和低效建設用地整理以及歷史遺留損毀土地復墾。加強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地區特別是重有色金屬礦區地質環境和生態修復,以及損毀山體、礦山廢棄地修復。加快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自然岸線修復。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提升各類重要保護地保護管理能力。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風險評估、監測預警與綜合防控。開展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氣象保障服務,探索實施生態修復型人工增雨工程。
二是健全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制度。完善天然林和公益林保護制度,進一步細化各類森林和林地的管控措施或經營制度。完善草原生態監管和定期調查制度,嚴格實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全面落實草原經營者生態保護主體責任。完善荒漠生態保護制度,加強沙區天然植被和綠洲保護。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鼓勵將河長湖長體系延伸至村一級。推進河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和立界工作,加強對水源涵養區、蓄洪滯澇區、濱河濱湖帶的保護。嚴格落實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遺跡等各類保護地保護制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探索對居住在核心區域的農牧民實施生態搬遷試點。
三是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建立省以下生態保護補償資金投入機制。完善重點領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鼓勵地方因地制宜探索通過贖買、租賃、置換、協議、混合所有制等方式加強重點區位森林保護,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建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補償制度,鼓勵各地建立流域上下游等橫向補償機制。推動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建立健全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形成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修復工程參與碳匯交易的有效途徑,探索實物補償、服務補償、設施補償、對口支援、干部支持、共建園區、飛地經濟等方式,提高補償的針對性。
四是發揮自然資源多重效益。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生態種養等產業,打造鄉村生態產業鏈。進一步盤活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允許集體經濟組織靈活利用現有生產服務設施用地開展相關經營活動。鼓勵各類社會主體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對集中連片開展生態修復達到一定規模的經營主體,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1% ~3%治理面積從事旅游、康養、體育、設施農業等產業開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開展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工作,擴大商品林經營自主權,鼓勵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持開展林權收儲擔保服務。完善生態資源管護機制,設立生態管護員工作崗位,鼓勵當地群眾參與生態管護和管理服務。進一步健全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研究探索生態資源價值評估方法并開展試點。
- 環境綜合化學實驗教程
-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研究:以北京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為例
- 綠色環保從我做起:垃圾分類(全彩版)
- 火災原因調查:鑒定·問題·處置
- 中國海岸污染過程研究:泥質潮間帶重金屬本底構建及污染過程解析
- 城鄉生態系統評價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模式與案例
- 博斯騰湖水環境綜合治理
- 煙氣脫硫脫硝工藝手冊
- 整合科技資源跨區域科技賑災
- 環境科技項目創新與績效評估:“十一五”水專項科技創新貢獻核算
-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生態管理創新研究
- 泉爽科技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技術
- Plasma remediation technology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環境保護中等離子體治理技術)
- 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
- 基于遙感與GIS的土壤鹽漬化檢測、預測與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