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筑基
- 特種兵修真記
- 荒原步槍
- 1982字
- 2014-04-11 15:56:57
聽說趙云龍要閉關筑基,柳瑩瑩也說要給師兄護法,便與石中、趙云龍一起回到了藥谷。
在圣人洞周圍,石中用靈石布了幾個防御陣法,然后與柳瑩瑩一起在洞外守護。
修士筑基有十之三四不能成功,此生與道無望。趙云龍不敢怠慢,在圣人洞中坐下,花了一天時間凈心。
不得不說一下趙云龍修煉的上古魔經《淬體經》。
修真煉道講究的是煉氣化神,參悟大道。而魔族修煉走的卻是以體入道,以霸道手段錘鍛肉身。當然,魔族修行到后期與道門修行一般無二,皆是參悟大道,成就神魔。
魔族修行也有四個大境界,為:鍛體,化魔,煉魔返虛,練虛合道。
而四個大境界下也有更加細致的修為境界:煉體,心魔,魔核,魔嬰,出竅,離識,合體,大乘,渡劫。
與道門修行境界相比,魔族修行以體入道,不需筑基開靈臺煉元神。
趙云龍修煉《淬體經》還在“煉體”境,下一個境界是“心魔”境,與修真一道的“心動”界相仿。
沖關筑基需要龐大的靈氣,趙云龍將近十年來積攢的靈石全部拿了出來放在身周,把李青牛給他的開靈丹也放在了身前。
“開靈丹”是輔助修士筑基開靈臺用的,可以大大提高修士筑基成功的機率,只是使用開靈丹后所開的靈臺會不如以自身之力開出的靈臺純凈,對之后的修行將會有不小的影響。不到萬不得已,修士是不愿使用開靈丹筑基的。
趙云龍凝心靜氣,納取天地間的陽性靈氣在身體經脈游走,丹田處飽漲,隨時有擴散而出的可能。趙云龍此時要做的便是盡自己之能壓制丹田處凝聚滿的純凈真氣擴散,相反要將它們壓縮,液化,然后以液化后的真元游走靈臺,點開靈臺的靈根,生出神識,待日后開紫府溫養元神。
趙云龍魔道雙修,經過《淬體經》強化后的肉身已經是普通修士難以想像的。如今趙云龍可憑血肉之力一拳砸碎近丈方的巖石,可比普通結丹期修士的肉身之力。經過強化的經脈也較之普通修士堅韌了數倍,此時趙云龍丹田所凝聚的靈氣也是普通修士無法比擬的。對于筑基成功趙云龍并未太過擔心。
放開心神,趙云龍盡可能的汲取身周靈氣聚于丹田,趙云龍肉身堅韌無比,不怕經脈與丹田無法承受。
圣人洞外的石中與柳瑩瑩都無比吃驚的向圣人洞望去,此時圣人洞外百丈內的靈氣都受到趙云龍無限度納取靈氣的影響,有所波動,洞中靈氣濃郁的已經霧化。石中與柳瑩瑩吃驚于趙云龍筑基弄出的浩大聲勢,同時也擔心趙云龍能不能承受這般龐大的靈氣。
“??”一聲不知如何形容的長嘯聲從圣人洞中傳出,此時趙云龍長發飄飛,身周靈氣無聲鼓蕩,丹田真氣已然液化成真元,有鴿蛋般大小的一團,較之普通修士筑基凝出黃豆粒般大小的一滴強上了不知多少倍,此時凝出的真元更不是能以多少對比得出其潛力的。
趙云龍再次閉目,收斂心神,體內真元涌上靈臺。
……
兩天后,等在圣人洞外的石中與柳瑩瑩有些不安了,一般修士筑基開靈臺最多只需一日,而此時兩日過去,趙云龍還未出洞。
趙云龍不知此時石中與柳瑩瑩正在為他擔心,相比于筑基成功,他此時正在消化令他更加欣喜的造化。
就在他點開靈臺,筑基成功的那一刻,一聲似天邊傳來的大道鳴音傳入靈臺,接著一幅若隱若現的畫面出現在靈臺,畫面中似是上古之民正在敬拜一位須發皆白的儒生老者。這老儒生令趙云龍想起了中國的孔子。不過此時不是他想這個的時候。隨著大道鳴音在靈臺響起,趙云龍心中升起了普渡眾生的慈悲感,然后一部經書在靈臺浮現。看著封面那三個字,趙云龍心中驚憾,三個字赫然是上古仙文所寫:《明心經》。
趙云龍馬上猜出這應該是神魔大戰后消失的上古圣人的傳承。
經書一頁頁翻開,趙云龍靜心參悟。
經書一遍遍翻過,趙云龍一遍遍參悟,身上的氣質也跟著一次的改變。當靈臺中的一切消失,趙云龍睜開眼睛,眼神中散發出的柔和光芒近若一尊普渡眾生的真佛。
終于,趙云龍站起身來,心中感嘆上古圣人的胸襟與氣魄。《明心經》不是一部修行功法,而是一部明心見性,有利于增長神識的修心渡人之經。
趙云龍慶幸在飛仙城下那個不知名的青袍修士傳了他上古仙文,不然這部可參天地造化,普渡眾生的經書就要與他失之交臂了。
“師兄,如何?”當趙云龍走出圣人洞,等在外面的石中與柳瑩瑩一同迎過來有些急切的問道。
趙云龍笑了笑,神識放出,有近百丈遠。
石中與柳瑩瑩皆是心中吃驚,又欣喜道:
“恭喜師兄筑基成功,師兄神識之強比之小弟也不遑多讓,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走,師兄,回山給師父報喜去。”石中十分高興,拉著趙云龍就要回山。
趙云龍跟著石中走了兩步,又停了下來,道:
“師弟等一等,先跟我來。”
說罷,引著石中與柳瑩瑩返回了圣人洞。將自己平時打坐的蒲團拿開,趙云龍退后幾步,揮手不停發出風刃,地上碎石翻飛。片刻,趙云龍便在地上挖出了一個近丈深的石坑,然后伸手一吸,一塊看上去普普通通烏黑血亮的不知名金屬從坑中飛出,落在了趙云龍手中。
“師弟可認得此物?”
石中一皺眉,道:
“不認得。師兄怎么會知道此處有這么一塊金屬?”
“我筑基開靈臺是心有所感,發現了這塊金屬。既然師弟不認得,我們便回山問師父吧。”
“好,師兄,我們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