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2.12,周五
- 豈獨無故
- 智襄子
- 1168字
- 2021-02-11 16:04:19
【概念】
“兵以詐立”原本是把欺詐限定在了行軍打仗的范圍里,言下之意是,除此之外的情況,欺詐都不應該。
自律,名詞,常用于指責他人和自我表揚;用于表揚他人和自我批評時,往往又和自律無關。
自律不是自我約束和自我壓抑,自律并不真實存在,自律只是一個人因為內心得到自由,對外顯現出來的樣子。
默殺,名詞,指一種針對他人惡意的最強進攻手段。
惡意可以是言辭上的攻擊,也可以是行為上的騷擾,還可以是營造惡意的氛圍。
默殺源自日文,意思是不予理會。
傳聞“默殺”在日文里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不予理會,一個是不予置評
默殺分為幾個層次,最低一個層次是語言上的斷絕,就是不對他人的惡意做出任何言語上的回應。
第二個層次是接觸上的斷絕,就是不單沒有語言交流,甚至連目光的接觸都不復存在。
接觸上的斷絕是說當你看到對方的時候,如同你看到的是一片虛空,對方并不存在那樣,緩緩掃過。
第三個層次是思維上的斷絕,也就是把關于這個人的所有念頭都抹掉。
回禮,是名詞也是動詞。做名詞時,指的是回贈對方的禮物;做動詞時,是一種許多人都頭疼的復雜計算。
李廣,西漢著名的軍事將領,善騎射,在與匈奴人的戰爭中以勇猛而聞名,匈奴人尊稱為“飛將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
英雄的天命是展示勇氣,逆境求生,變不可能為可能,不斷創造奇跡和傳奇,目的是為了爭取榮譽;將軍的司職是保全戰力,爭取勝利,為整體戰略服務,利用整個軍隊的力量協同行動,扮演好自己所在那個位置上的角色。
【日記】
妹妹對我說:“給你一個小糖,你吃吧”
我:@全體成員新年快樂,祝大家遭遇惡意時,掌握更好的進攻手段。(想象一下:我們沒有遭遇惡意,多么幸福??!我們遭遇了惡意,并且我們知道如何解決它,也很幸福,是不是?)
@君子不器知行合一我之前也想試試看《傳習錄》,然后沒看下去
@君子不器知行合一我認為有一部分原因是徐愛寫的前言太多了。我現在是這樣做的:正文中聽不懂的概念就跳過。
【日志】
晚上,我的父親對我說了一些話??偨Y起來,就是在《論語》中提到的“無違”(怎么樣才可以稱得上孝?)
但是孔子在上下文中還提到過:父母有過錯,要反復勸諫。不聽,要把自己的傷心情緒表現出來。
PS:是這樣吧?
【我或許知道智瑤為什么會相信他們了】因為我們對于接收的信息,會默認信息是正確的,只有當奇怪的地方的數目到達閥值,我們才會懷疑他們。
第二天,也不知道為什么,也許是智瑤過于自信了吧,竟然把絺疵的話直接講給了韓康子和魏桓子。
兩位族長趕緊給自己辯解說:絺疵這些話分明是在為趙家游說,意在瓦解聯軍的同盟關系。如果真的遵循人之常情,韓、魏兩家巴不得趕緊滅掉趙家,瓜分趙家的土地,這不但利益巨大,而且唾手可得。
而叛變能帶來什么呢?不但眼看著就能到手的好處得不到了,而且叛變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誰會做這種傻事呢?
這套辯解聽上去竟然也很言之成理,所以輕易就打消了智瑤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