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29,偽·孟子
- 豈獨無故
- 智襄子
- 1457字
- 2020-12-31 06:56:09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伯夷,圣之清者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下》)
橫(hèng):專橫,暴虐;橫政即暴政。
橫民:兇暴不法、不講道理的民眾。所止:居住的地方。
思:考慮,感覺。鄉人:鄉下人,世俗之人。處(chǔ):相處,交往。如:好像。朝(cháo)衣:君臣上朝時穿的禮服。朝冠:君臣上朝時所戴之冠。涂:泥,泥污。炭:木炭。涂炭,指污濁之處。
風:指人的品行和作風。按:“風”由自然界的風引申指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慣,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保ň拥钠沸泻孟袷秋L,小人的品行好像是草。草被風吹過就一定會順著風倒伏。見《論語·顏淵》)上層社會對整個社會的道德習慣和禮儀風尚起著引領和制約的作用,因而“風”又可指對社會有影響的品行、作風。
頑夫:貪婪無恥的人。廉:廉潔,指自我約束、有原則。
懦夫:軟弱膽怯的人。立志:堅強獨立的意志。
他感覺跟世俗之人相處好像穿著上朝的禮服、戴著上朝的冠帽坐在泥污炭灰里。
所謂惡色,大概指妖艷之色;所謂惡聲,大概指淫靡之聲。伯夷拒絕視惡色、聽惡聲,可能是因為有精神潔癖,因此對違背其價值觀的東西采取隔離姿態;也可能是他擔心自己不能承受誘惑,受到惡色惡聲的不良影響。
人性在本質上是向下的,作為個體的人又生活在復雜的社會中,時時受到物欲和利益的誘惑以及來自社會習俗風尚的深刻影響。
儒生的理解:戒之
柳下惠不羞汙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禄?,圣之和者也。(《孟子·萬章下》)
汙(wū):同“污”,指德行污濁低下。不羞汙君:指不因為事奉德行污濁低下的君主而感到可恥。
進:指到朝廷做官。隱:隱蔽,遮蔽而使之不能顯露。賢:指自身的德才。
遺佚(yì):遺棄不用。
厄(è):困厄,陷入困境。窮:困窘,不得志。憫:憂郁,郁悶。
由由然:愉悅的樣子。去:離開。
雖:即使。袒(tǎn):脫衣露出上身。裼(xī):脫去外衣露出內衣或身體。裸裎(chéng):赤身露體。
焉:哪里,怎么。浼(měi):玷污。
鄙夫:狹隘淺陋的人。按:“鄙”本指偏僻的小邑,引申指固陋愚昧,見識短淺。寬:寬宏,指見識長遠寬廣。
薄夫:輕薄的人。按:“薄”指人的道德修養、才能見識等累積不夠,因而表現為輕浮輕薄、不厚重、不誠摯。敦:惇厚純樸,自然不虛偽。
和:和順,平和。按:“和”本指聲音相應,引申為和諧、調和、和順等意思;對于人而言,不偏執、不極端,一切以適度為原則,中正平和,此類品性也稱為和。
不過,孟子敘述伯夷為人時說:“諸侯雖有善其辭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本饔脛勇牭难赞o請他出來做官,他不接受,因為他不屑于接近那些不符合他心中標準的君主。在敘述柳下惠為人處世時,孟子說:“援而止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绷禄菖c世俗之人相處,別人拉他留下,他就留下。在孟子看來,柳下惠內心里實際是不屑于離開而已,因為他有足夠的自信,認為自己不會受到對方的感染。
孟子在比較了伯夷和柳下惠的品格、行為后評論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與不恭,君子不由也?!辈莫M隘,柳下惠不嚴肅。無論是狹隘還是不嚴肅,都不是君子應當效仿的。
儒生的理解:責備于君,謂之忠